一个男孩在爷爷的生日宴上,还没等爸妈开口,他自己就上前“深情”地演唱了一首《生日快乐歌》,听得爷爷竟还有点害羞了;
还有一个小女孩,看到路上有个小男孩盯着自己家的车,就开始说道:“嗨,你要去哪里啊?过来一起玩吧!”男孩被这突如其来的搭讪问得手足无措,恨不得立刻逃走;但小女孩却依旧十分热情。
这些“社交牛娃”仿佛天生自带光芒小儿聪慧符,走到哪里都不怯场,总是能很快地和陌生人打成一片,俗称“自来熟”!
《爸爸去哪儿》播出后,“风一样的女子”“森碟”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但她的妈妈叶一茜却说:森碟也遭遇过“社恐”。
傅首尔也指出,孩子的“社交方式”与他的性格也有关系,自己的儿子非常热情,总能“见缝插针”地融入任何群体。
为什么有的孩子喜欢一个人在角落玩,碰到外人时表现出害羞、不自在,从不主动交朋友,而有些孩子却能“自来熟”呢?
我家宝宝比较内向一些,中午老师发的小花卷不够吃,别的同学举手要,她不敢;平时有事从来都是老师问了才小声说;她带芭比娃娃到班上,同学拿去也不敢要回来。
心理学专家把这种现象叫作“儿童社交退缩症”,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孩子通常孤独、退缩、胆小、害怕,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也从不主动与其他孩子交往。
儿童社交退缩症的发病率常在5~7岁之间。儿童社交退缩症的起因,除了与孩子先天的气质类型有关,父母的教养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有的孩子则天生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差,遇到陌生的人或陌生的场景,内心不由自主地感到拘谨、不知所措,缺乏迅速调整自己心态的能力,表现出退缩。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呵护,他们把生活中所有细节都考虑到了,怕磕着、怕摔着、怕任何不适,像母鸡带小鸡一般总把孩子带在身边,使孩子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
过度保护会导致孩子对外社交时,立即遭遇种种不适,挫折感强,引发孩子害怕、退避心理,表现出不爱社交,甚至害怕社交。
有些家长性格急躁,或是由于工作太忙、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孩子要求苛刻,说话语气严厉,甚至经常责骂。
孩子偶尔出错,就会招来“没出息”之类的批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变得不自信,没有安全感,家长如果过于严厉,在客观上会为孩子创造退缩的环境。
孩子不爱社交确实是比较吃亏一点,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也会形成诸多阻碍,怎样才能帮孩子突破心理障碍,让他变得更积极主动呢?
开始时父母可以陪坐在沙发上放松地讲,由父母先讲,孩子复述,或者让孩子拿绘本照着故事讲。不论讲成什么样,爸妈一定要鼓励,千万不可挑剔。
慢慢孩子有点自信心了,可以邀请别的小朋友到家里来,让宝宝讲故事给小伙伴们听。练习越多,孩子讲得越好。
父母要随时随地创造机会并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比如坐车,鼓励孩子问路线,外出就餐,鼓励孩子问价格、要餐巾纸等。
父母每次都要鼓励孩子,一次次成功的实践,会一点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社交次数多了,孩子自然就大方了。
准备一本荣誉簿,孩子每积极主动一次,比如上课举手了,主动发言了,敢于问路了,就贴一朵小红花,积攒几朵小红花后,买一件新玩具,或外出游玩一次等等。
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家长一定要设法创造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孩子不小心摔碎了什么,说错了什么,不要声色俱厉地批评,只需温柔地鼓励他下次怎么做,就足够了。
摆脱木讷变得滔滔不绝,对孩子多一些耐心,从易到难慢慢来,父母先示范,让孩子照着做,从打招呼开始,让孩子多说一句,多做一点,逐步增加要求。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也不要急,这样的孩子通常更敏感,内心情感丰富,做事认真仔细、善于发现细节,很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走上了文学和艺术的道路。
而且内向、外向没有好坏之分,家长要发现孩子的优势,平时多与老师进行沟通,激发孩子的潜能,因材施教。毕竟,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后盾。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