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抄《阴门打关煞科》与儿童“过关”旧俗doc

时间:2022-11-26 05:15 阅读: 评论: 作者:admin

清抄《阴门打关煞科》与儿童“过关”旧俗doc

  近日,笔者在兰溪市诸葛镇附近一藏友处见到一本旧时儿童“过关”仪式上的说唱词――清代手抄本《阴门打关煞科》(如图)。这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社会生活,民间祈福禳灾、延年益寿的风俗,以及道教有关“法事”的程式、内容等,都提供了较为直接的实物资料。

  该手抄本为纸质,纵18厘米,横13厘米,线装。封面自左至右书“阴门打关煞科,许起尧记录,戊寅年(1878年)五月日立抄传”字样。正文共10页,其中大约一半为绿蓝色墨水所书,一半为墨汁所书。共232句,1627个字。开头及正文后有涉及打关煞开始与结束程序的文字,共54字。

  “一声龙角应苍天,拜请福州陈上元。上元先生问角召,问吾角召下凡间。带领军马无千万(意思为无数),直至孩童关煞房。孩童身上退关煞,花男(女)无病小成仙。二声龙角响嗡嗡,拜请福州陈法通……三声龙角响灵灵,拜请福州陈法清……四声龙角响乌乌,拜请福州陈成(应为靖)姑,十四夫人问角召……”说唱词中提到的陈上元、陈法通、陈法清、陈靖姑(即陈十四夫人)是神话传说中道教宗派中的一家人,陈上元为父亲,陈法通为其长子,陈法清为其养子,陈靖姑为其养女。他们是福建人,是神道传说中斩妖除魔的英雄人物。特别是陈靖姑(陈十四夫人)又是民间传说中的生育神“送子娘娘”。他们的传说起源于晋代,演变于唐宋,成型于元明间。该教为“正一道”中的一个派别,浙江民间称之为“闾山派”“闾山三奶派”“陈十四夫人教”等。此派起自福建漳州一带,宋朝以来随移民的大量迁徙,东传台湾,南下广东,西入江西,北达浙江温州、丽水及金华等地。所做“法事”有“武场”和“文场”之分,有“祈雨”“祈晴”“翻九楼”“做功德”“做丧”“打鬼”“破血湖”“打关煞”等等。

  “关煞”一词起源于远古。打关煞是神道巫师的一种巫道之术,也是道教中的命理之说。通过“打关煞”,可以使被“打关煞”的人祛病去灾、延年益寿。发展到明清和民国时期,“打关煞”一般用于儿童。民间普遍认为小孩在未成年(16岁)前,要遇到三十六关煞和七十二天罡,容易多病多灾或夭折。通过请道士、仙姑、阴阳先生及民间擅于此道的人进行“打关煞”,就可能使孩童解灾消厄,一生平安小儿化毒散能不能吃。民间有“二十六关煞”“三十六关煞”之说。“二十六关煞”较为简单,“三十六关煞”各地也有出入。“三十六关煞”中如“浴盆关”,是指不能够清早沐浴,若小孩冲犯到的话,很容易感染到风邪;“急脚关”指不能够匆忙行走,若小孩犯到的话,很容易跌倒受伤;“金锁关”指不能佩戴金银首饰,若小孩犯到的话,会有鬼魅来侵害。这些过去所谓的“关煞”从现今养生保健之道来看,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于鬼魅一类的话,那是由于封建时代科学不发达,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而产生的一种说法而已;而不能佩戴金银首饰,以现今的解释来看,可能与各***肤的适应性不同而产生的过敏现象有关。

  “打关煞”是道教为儿童除煞“过关”的科仪,一般需要请5个师公做一整天法事,共19场科仪。上午6场,下午7场,晚上6场。全堂法事不用管弦,唯有锣鼓伴奏。仪式开始前,准备关符等“法事”所需物品,一切准备就绪,即吹龙角,然后入房,随着锣鼓声的轻重缓急,伴以各种动作,口中念念有词。科仪上的说唱词(咒语)一般由师傅口传,不能记录,不能传至教外之人,否则要处以教规。请道士“打关煞”由于开支巨大小儿化煞,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fu.yonana.cn/xq/2022/1126/6302.html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关于我们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扫码关注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3140号-1 
Copyright ©2019-2023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