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涎多见于1岁左右的婴儿,常发生于断奶前后,是一种以流口水较多为特征的病证。病理性流涎见于口腔黏膜炎症以及神经麻痹、延髓麻痹、脑炎后遗症、吞咽困难等神经系统疾病;生理性流涎见于婴儿牙齿萌出对牙龈三叉神经的机械性刺激使唾液分泌也增多,以致流涎稍多,不应视做变态。本证中医学称为“滞颐”,认为其原因主要是脾胃积热或脾胃虚寒小儿化煞,不能收摄津液所致。
患儿,男,3岁,1996年11月6日来诊。生后即流涎,量多清稀,需家长不时擦拭。平素纳食尚可,四末不温,大便不实。刻下症口周皮肤淡红,面色黄白,形体虚胖,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沉无力。中医诊断:滞颐。辨证:脾虚胃寒,津液失制。治宜温胃散寒,补脾摄津。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9g,桂枝3g,白术6g,炙甘草3g小儿化湿汤,姜3g,黄芪9g,木香3g,益智仁9g,诃子6g,剂水煎服温脐化湿汤歌诀,每日1剂,分3次服葫芦化煞挡灾法。药后流涎大减,续服3剂,流涎遂止。3个月后因他病来诊,流涎未复发。
按《幼幼集成·口病证治》云:“盖涎者脾之液,口为脾窍,脾胃虚寒,不能收敛津液,故涎从口出而滞于颐。”本案患儿除流涎外,兼见面色黄白、形体虚胖、舌淡、苔薄白、脉沉而无力等脾胃虚寒症,故用苓桂术甘汤温中化湿,另加黄芪、木香补气调中,益智仁、诃子暖脾摄唾。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