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全国都在关注汶川的灾情,在悲痛之间,却有一张照片迅速走红:一个女警在为获救婴儿哺乳。
与此同时,关于“警察妈妈”的争议波涛汹涌,蒋晓娟为何会卷入这场风波之中,而她,又是怎么自处的?
蒋晓娟出生在四川江油,这个距离汶川百余公里的城市,在2008年的那个夜晚,跟汶川的命运一般,很多房子成为了危房,街道上瓦砾遍地。
2002年,蒋晓娟就考进了巡警组,勤勤恳恳工作三四年后,经人介绍,认识了丈夫窦傲,两人在2007年诞下一个孩子。
在地震发生时,蒋晓娟的孩子只有6个月大,原本是需要父母陪伴在身边的年纪,但身为警务人员,她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抗震救灾之中。
虽然蒋晓娟忙于救助,可她的内心还是牵挂着自己的孩子,只有6个月大,没有母亲陪伴在身边,是何等模样?是何等难受?
在忙了大半天的蒋晓娟意外得到一个消息,有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听到后,她疯狂地往家的方向跑去,看到丈夫在搭帐篷,公婆在路边照料孙子,内心感到很满足。
震后的第二天,整个城市都在自救,同时也接纳了从北川等重灾区的数万名受灾人员,蒋晓娟恰恰被分到这一组小儿聪慧符。
由于损失惨重,道路被毁,物资运进来,江油很快就出现了供应不足。大灾当前,能自救的唯有自己,有很多人捐物,有衣服、食品、也有帐篷,但是,奶粉和奶瓶却远远急缺。
看见此情此景,蒋晓娟内心只有一个念头:大人还可以饿、还可以忍,而这些小婴儿却不能饿、不能忍。
不过安置点的人很多,蒋晓娟当着别人的面喂奶有点不好意思。在家时,每当她给儿子喂奶,都会避开家里人,躲到房间里,享受她跟儿子奇妙的二人时光。
安置点没有单独的房间,婴儿们还嗷嗷待哺,蒋晓娟放下了“不好意思”,抱起哭得最厉害的瑶瑶,敞开警房,把瑶瑶搂进怀里。
她的举动引起了旁边一位大姐的注意,大姐看着蒋晓娟,有点儿欲言又止,因为她的孩子也好几天没有吃饱了,为了孩子,她还是鼓起勇气,向蒋晓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后来的时间,蒋晓娟都抽出工作的间隙,去给这些婴儿喂奶,孩子们那蜡黄的脸庞,在蒋晓娟的照顾之下,渐渐变得红润。
灾后,蒋晓娟被称之为“警花妈妈”,她在安置点所做的一切,成为了她的演讲题目《我给灾区孩子当妈妈》。
好像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但在几个月之内发生了转变,因为蒋晓娟的善良,她被提拔到了市公安局副政委的职务。
也有人认为,这是“质的飞跃”,因为从一个普通的巡警升为副政委,要先提为副中队长,最少工作一年后,摘掉了“副字帽”,成为副大队长,然后是大队长,最后才升副政委。
要熬过漫长岁月才有这样的提拔,光靠蒋晓娟在灾中的表现,就有这样的成绩,很多人心里不服,甚至提出了“不能把职务当成奖品”。
她受之无愧。在大灾大难面前,总有这么一句话,出现在各个“战场”面前:让老人、女人、孩子先走。
职位变动后,考验的是蒋晓娟的业务能力。所以,任何声音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之后,蒋晓娟反而看开了,她说:
蒋晓娟进入角色很快,最考验人的是带班领导,主要任务是组织协调,面对任何突发事件如何处理,还有执勤安排等等。
当时,有家旅游的经营不规范,对住宿人员的登记也不规范,蒋晓娟带人去处理,没想到老板不配合,还发生了多次冲突。
在考察期的一年时间里,蒋晓娟工作踏实上进,并且有意淡化“领导”的身份,常常到现场,召集大家开会,商量解决问题。所以说,蒋晓娟的工作,是称职的,是合格的。
不过,丈夫窦傲也颇有怨言,可能是因为妻子职位的变动,积压了太多的家庭时间,导致窦傲又当爹又当妈。
除此之外,蒋晓娟心中也挂念着,当年哺乳的九个孩子,她特地去了一次北川,在当地的帮助下,找到了其中4个孩子。
在“警察妈妈”蒋晓娟的心中,她一直都想要自由地生活、成长,这样才不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特殊的人,从而产生压力。
但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无论是谁,都不希望孩子在几个月的年纪,就吃不饱穿不暖,对婴儿的爱、照顾,是一种平凡而伟大的爱。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