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小儿外感的四大基本推拿手法,即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这四大基本手法不管是风寒还是风热都可以用。而且都在头面部,不用脱衣服,不怕孩子冻着。
按摩介质,一般天热可以用平常的饮用水,天冷可以用葱姜水。风寒用葱姜水宝宝惊吓,风热用饮用水。如果小儿有发烧,可以用酒精或者薄荷水。没有绝对,具体情况可以自己灵活运用。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介质可以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应用。
【手法】:操作时,术者两拇指交替自下向上推3~5分钟,称“推攒竹”或称“开天门”。若自眉心推至囟门,约30~50次,称为“大开天门”。
【功效】:“开天门”具有开经络、开穴位、活气血、调阴阳和祛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明目等作用。
“开天门”一般作为推拿起式。含有天人相应、开经穴之意。主治头面诸疾,如头昏、头痛、流涕、眼屎多、赤眼等小儿聪慧符。外感内伤均宜。“开天门”还能疏风、解表、开窍,治疗风邪外感之恶风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风寒风热均可配伍后运用。
操作方法: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推后也可点刺放血或掐按揉摩,以增强疗效。 操作次数:50~100次。
临床作用:临床上常与推攒竹、揉太阳开天门、揉耳后高骨等手法配合治疗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在临床治疗中,推坎宫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手法配合使用。在治疗目赤肿痛时,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推后也可点刺放血或掐按揉摩,以增强疗效。
1.推坎宫是通过对肢体或穴位和按摩,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从而使脑萎缩的肢体功能和其他功能的障碍得以恢复。
3.小儿推拿室内应光线充足,以利于诊察宝宝接受小儿推拿后的反应。小儿推拿结束后,应令小儿避风。
5.小儿的穴位大多分布在手、头面、背部、腹部等部位,无论衣服穿得厚薄,操作起来都比较容易。每天做都可以,不过次数最好是一天1-2次,再多就不提倡。
1.位置:耳后高骨周围有完骨穴,为人体诸多的穴位之一,用手触摸耳垂后面,有称为“乳突”的凸骨,从此骨下方沿后缘,触摸上方的骨头,有一浅凹。一压,即有震动感,这就是此穴。
3.功效:推拿小儿此处可之风热感冒,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治法应以辛凉解表为主。
2.功效:小儿推拿耳后高骨有治外感头痛的功效,感受外邪所致头痛。起病较急,头痛持续不解,位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骨节疼痛、咳嗽等症,多属实证。
【补充】耳后高骨,要特别强调一句,相对于前面的三个穴,临床中发现它有特别好的除湿的作用,比如有暑湿症,可以揉耳后高骨,可以治疗感冒、头痛,神昏、烦躁的症状或疾病,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揉的力度要适度,要注意宝宝的接受程度。
。上面的四种手法每种按摩30-50次是小儿的剂量。如果是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或者是成人,可以通过手法加重和增加按摩次数来增加剂量。
1.小儿推拿适合0--14岁的孩子,新生儿也可做推拿。3岁以下的孩子进行小儿推拿效果最好。9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配合一些成人的手法来进行推拿。
2.宝宝患病后经医院检查,根据情况需要而选择治疗方法。小儿推拿越早进行效果越好。孩子接受小儿推拿的同时,也可以吃药,两者不冲突。
3.小儿推拿要循序渐进。小儿推拿手法的次数要由少到多,小儿推拿的力量由轻逐渐加重,小儿推拿穴位可逐渐增加。
4.冬季给孩子做推拿时,医生、小儿推拿师或家长双手宜暖。还要注意调整好室温,防止孩子受凉。
5.为了加强疗效、防止皮肤破损,施以推拿术时,可选用一定的药物作润滑剂,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等。若局部皮肤破损、溃疡、骨折、结核、肿瘤、出血等,禁止在此处做推拿。操作时手法尽量直接接触皮肤。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