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现在我们我们会用“熊孩子”来形容小孩的调皮和年幼无知,但在古代,人们会用黄口小儿来形容。实际上,当中的黄口并非词含义。那么,你知道古人用黄口小儿讥讽别人年幼无知黄口原意指什么吗?到底黄口小儿最初含义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
幼鸟。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小儿夜啼符。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发展语义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 亦作“黄颔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出自:春秋 孔子门人所撰《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能止小儿夜啼,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译文:孔子去见捕养雀鸟的人,所捕到的都是小雀鸟。孔子问他说:‘大的雀不捕,是为什么呢?’捕鸟的人说:‘大雀容易被人惊扰所以很难捕到,小雀鸟贪吃所以容易捉到。’
黄口,典故名,典出《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汉 刘向 《说苑·敬慎》:“孔子见罗者,其所得者皆黄口也。孔子曰:‘黄口尽得,大爵独不得,何也?’”
意思是小孩子;小儿子;谦称自己的儿子;蔑视称谓;泛称子侄;旧时指为皇家或军队服役的人;对人的蔑称;指疾病。
《史记·淮阴侯列传》:“﹝萧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 信 所以去也。’”《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鬭。”《东周列国志》第四回:“一日,文公梦鄜邑之野,有黄蛇自天而降,止于山阪,头如车轮,下属于地,其尾连天,俄顷化为小儿。《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管家走到门口,只见一个小儿开门出来,手里拿了一个筲箕出去买米。”
《太平御览》卷四九○引 三国 魏 虞翻 《与某书》:“此中小儿,年四岁矣,似欲聪哲。”宋 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词:“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汉书·翟方进传》:“ 方进 曰:‘小儿未知为吏也。’”此指其子翟义。《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司空孟仁卒”裴松之注引《吴录》:“﹝ 孟仁 ﹞母曰:‘小儿无德致客,学者多贫,故为广被,庶可得与气类接也。’”《北史·元文遥传》:“ 文遥 谓 思道 云:‘小儿比日微有所知,是大弟之力。’”《西游记》第七三回:“行者道:‘令郎是谁?’ 毘蓝 道:‘小儿乃昴日星官。’”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