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道)‘这怕是遇上夜哭郎了!我给你写一张夜哭郎表,你贴在镇上桥头的树上,或许就会安宁了呢。’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这里完整记录了20世纪70年代流传于陕西民间的“夜啼帖”。时至今日,“夜啼帖”仍在渭南、咸阳一带口口相传。“贴符止啼”不仅满足了父母照顾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一项非常古老的医疗仪式。那么这种约定俗成的做法渊源何自,是否仍有其他形式与内容的“夜啼帖”?
中医上认为小儿夜啼是因为心虚以致神魂不宁,血虚以致经络不畅,故要藉生人招魂以安神定魄,宋代张君房的《云笈七签》就有“安魂魄咒”。对于古代的父母来说,安魂咒就如同灵丹妙药般神奇,即便是达官贵人也不例外。宋真宗晚年得一皇子,昼夜啼哭不止,有道人自荐能止儿啼,一通咒语后小儿果然不再哭闹。宋代王安石的次子王雱,娶了同郡庞家姑娘,逾年生了个儿子,从小夜啼不止,后来请一道人念了神咒才不哭,王雱感激不已。
唐代人的医方中便有在找不出病痛的情况下,将狼粪中的骨头烧成灰,撮成黍米大的药丸服用以止小儿夜啼的做法。
旧时陕北一带若家有小儿夜啼吵闹,就请人用黄裱纸画符。先画一只倒吊的毛驴贴在树上,并在驴旁边写上咒文:“倒吊驴儿本姓周,小儿夜哭不识羞,今夜晚上再来哭,钢刀斩断鬼驴头。”
中有一女叉精即是造成小儿夜啼的鬼怪,其文描述云:形状如粗恶妇人,著青衣,于夜内多附着小儿腹内,以盗小儿之魂魄,令小儿夜啼是也。这女叉在夜间进入小儿腹中,偷食小儿魂魄,使之心虚受惊而夜啼,因此道教藉符咒之神力和阅读符咒者的气将之消灭。
唐代设“按摩咒禁博士”,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专门将禁咒小儿夜啼符、符印列为“救急之术”;宋代承袭前制,医学设立“三科十三事”,必修禁咒之术;元明医学有十三科目,其中就有祝由科。
陕西是道教发源地,以太平道为代表的早期民间道教在继承和发展了巫术后,民间巫符也就转变成道符。
“咒”字在中古才出现,之前称为“祝”,所谓的“祝由之法”就是通过“移精变气”来改变病人的精神状态以治病,《黄帝内经》已充分肯定某些疾病“可祝由而已”,《太平经》中云:(祝)为天上神本文传经辞也……道人得知之,传以相语,故能以治病,如使行人之言,不能治愈病也……故使要道在人口中,此救急之术也。
明和尚释函可集中收录较全:“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往来君子读一遍,安眠稳睡到天光。”此条列于“颂古”篇,牵涉到佛教中的一场古德公案。《涅槃经》记载婴儿啼哭不止的时候,父母会拿一片杨树黄叶,对他说: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看见已生真金,便止住不哭了,实际杨叶并非金子,这是父母权变的做法。“
黄叶止啼”是为了譬喻如来为度众生所作之方便行,释函可虽是有名的诗僧,但这条偈颂并不是原创,因为江盈科的生活年代比他要早上半个多世纪,当时已有此谣谚,只是在他笔下灌注了深刻的佛理。
清代也有类似的咒语:“天苍苍,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郞,来往君子念一遍,小儿睡到大天光。按:是语用纸敬书,书后遍贴路旁,为人易见之处,总不要四眼见。”
旧时陕南地区将此咒增了几句:“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一觉五更总不睡,堂上父母好惊慌。过路君子请诵唱,让他一觉睡到大天光。”
天地初立时有天皇氏,十二头,澹泊无所施为,而俗自化;地皇十一头,兄弟十一人,此外还有泰皇(人皇)。“三皇”之名起于战国后期,最初见于《庄子·天运》和《吕氏春秋·贵公》,但是直到司马迁《史记》中才有明确记载的官方“三皇”,他们分别掌管着天、地、人三界,被民间视作民族始祖和圣贤先哲。唐代在京师长安设立“三皇五帝庙署”以供崇祀,宋代将“三皇”分开祭祀,元代立国后将尊祀“三皇”的活动纳入国家祀典,并且尊为医学始祖,到了元成宗时期更命郡县通祀“三皇”,礼仪规格与儒学的宣圣释奠礼相当。
道教本身信奉“三皇”,葛洪曾提到他在师从郑隐之的时候见到“三皇内文”,这可以视作葛洪接受与搜集的最重要的符文之一。
在其看来,天界上存在着一个“太医院”,通过符咒可以请得天医神吏降临,疗治天底下男妇小儿诸多的内外疾病。道教的医用符咒也由早期的原始、单一逐渐扩充为适用于不同临床症状的专用符咒,包括伤寒符、头疼符、腹痛符、背痛符等等,施治的方法有口服、佩戴,也有将符悬挂于门窗、墙、树甚至患处的外用医符,小儿夜啼咒需要张贴在交叉路口甚至厕所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才能起效,就属于典型的外用医符。
“夜啼帖”能流传数千年,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夜啼帖”有时的确能够起到一些疗效,至于为什么有疗效,这又需要回到祝由疗法的原理。
前文已经提到东汉的张角利用符咒治愈了大批民众,《隋书》中记载:“其术业优者,行诸符禁,往往神验,而金丹玉液长生之事,历时靡费,不可胜记,竟无效焉。”通过对比饵食登仙的徒劳无功,肯定了祝由术的有效。因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情志的变化都将影响着个体的生理、病理情况,而在情志活动间又存在着生生相克的复杂关系,故外界所施加的情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体生理与病理情况的变化,
“小儿夜啼者,由脏冷故也。夜阴气盛,与冷相搏,则冷动。冷动与脏气相并,或烦或痛,故令小儿夜啼也。然亦有犯触禁忌,亦令儿夜啼,则可以法术断之。”
从“夜啼帖”的疗法来看,父母长辈都会很认真的选取红纸,写上咒文,并有意识的选择人流量大的地方,以至于贴在厕所里,以期藉助陌生人的力量祛除邪祟,这显然是个强烈的心理影响。
这也无疑会改变父母在其后照顾孩子时的行为活动,孩童虽然无知,对于外界的刺激却十分敏感,周围人行为的潜在变化便会逐渐使孩童的心理活动的改变,进而刺激生理活动的调整。
但是心理治疗的效果总是有限的,父母在小儿夜啼时往往伴随着抚摸、安慰等行为、语言,孩童自身也会因为疲惫停止哭泣,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都为“夜啼帖”增添了有效的光环。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