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夜啼,就是指小儿不明原因的入夜啼哭不安,或者每夜定点哭,一不小心就哭到天亮。这种情况可以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儿。
小儿夜啼几种引起夜啼常见疾病的主要表现(一)肠痉挛肠痉挛发生时宝宝啼哭难以安抚,腹部胀满,肠鸣如蛙声,双下肢蜷曲,排便或排气后症状消失。(二)肠套叠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忽然阵发性啼哭,伴呕吐,呕吐物为食物残渣,果酱样大便,腹部可触及凸出的包块。此种情况非常紧急,需及时就医。(三)佝偻病佝偻病初期会出现非特异的神经精神症状,除夜啼外还会出现多汗、烦躁不安、枕秃、骨骼改变等。(四)口疮口疮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主要表现为口腔粘膜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溃疡,并伴疼痛、灼热等现象,婴幼儿只有用啼哭表达自己的疼痛。咪虎科普中医如何看待小儿夜啼?其实,夜啼也是一种病证,在中医里叫做“惊啼”、“儿啼”,是小朋友们表达要求和痛苦的方式。不过这种夜啼要和孩子正常的哭泣区分,比如孩子因为肚子饿、尿布潮湿、惊恐、或者过冷过热而导致的啼哭,大多都会在喂奶、安抚亲昵、更换湿尿布、调节冷暖后而停止。这种哭是正常的,不是病态。只有在没有上述情况时,仍然啼哭不止,甚至通宵达旦,才是我们要讨论的夜啼。
既然是病证,那就一定会分证型,需要辨证治疗。由于婴儿不会表达,所以只能通过观察进行辨证。下面就是分证型的治疗办法:(参考书目《中医儿科学》)1、脾寒气滞症见:入夜啼哭,时哭时止,哭声低弱,兼面色青白,恶寒蜷曲,腹部喜温,四肢欠温,吮乳无力,胃纳欠佳,肠鸣腹胀,大便溏薄,小便较清,唇色淡红,舌苔薄白,指纹多淡红。治法:温脾散寒,行气止痛。推荐泡脚用药:理中汤合良附丸。合方:党参6克、白术6克、炙甘草3克、高良姜6克,醋香附3克。水煮后,用于泡脚。每次5-10分钟,一日2次。(剂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也可以用艾叶、干姜粉适量,炒热后,用纱布包裹,熨小腹部,从上至下,反复多次。温度千万不要过高,以免烫伤孩子稚嫩的皮肤。2、心经积热症见:哭声较响,见灯尤甚,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宁,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张天师治小儿夜啼符,指纹多紫。治法:清心导赤,泻火安神。推荐用药:导赤散。组方:生地黄、木通、生甘草、竹叶各6g。水煎服。如果孩子太小难以喂药,就用泡脚的方式,每次5-10分钟,一日2次。(剂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3小儿夜啼符、惊恐伤神症见:夜间突然啼哭,如见异物,神情不安,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哭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时作惊惕,舌苔正常,指纹青紫。治法:定惊安神,补气养心。推荐泡脚用方:远志丸加减。组方:远志6克,山药(炒)6克, 熟地黄6克, 天冬6克,龙骨6克,麦冬3克,五味子3克,车前子3克,茯苓3克,茯神3克,地骨皮3克, 桂心3克。水煎后泡脚,每次5-10分钟,一日2次。(剂量仅供参考,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或者用推拿法:按摩百会、四神聪、脑门、风池穴,由轻到重,交替进行。患儿惊哭停止后,继续按摩2-3分钟。(以上指导均要参考专业医生指导后进行辨证论治)咪虎小妙招小儿夜啼小儿夜啼,必有原因,身体好的孩子,一定是非常好带的,因为孩子身体不难受,就不会哭闹——如果无故长期哭闹,肯定是身体出了问题。所以,妈妈们会点儿中医,不仅仅是解决孩子的痛苦,也是解决自己的痛苦。晚上睡不好,白天哪儿还有精神做别的事情啊。咪虎再教一个办法:下次换孩他爸去哄宝宝。坑爹娃让他去坑爹去~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