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用于治疗疾病的各种有规律的、特定的技巧动作称为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柔和、均匀、持久、有力、轻而不浮,快而不乱,平稳扎实,作用深透。对于推拿手法,只有在取穴准确,操作认真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合八法。
医生左手托患儿左手(以患儿左手为例,以下同此),医生右手以拇指侧或食、中两指靠拢推摩选定之部位,则称为推。推法中分补法(由指尖向指根推)、泻法(清法)(由指根向指尖推)及平补平泻(来回推,又称清补法)三种,由于推的方向不同,所以治疗作用也各不同。
推法的操作,不要单用拇指第一节的关节活动,应使整个拇指伸直,以胳膊和肘部移动、向里向外反复操作。注意肩及胳膊等部都要放松,勿须用力,使指端微用力,这样操作可以坚持较长时间。
1.上面所说的清补推拿法是北派的三字经派手法,而南派手法是旋推为补,由指尖向指根推为泻(跟北派相反)。这个一定要强调一下,如果你对此有迷惑,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
2.另外在北派中,张汉臣的推拿法的清法跟三字经派说的清法又有一点小的差别。张汉臣的推拿法中补法和泻法跟三字经派一样,主要是清法的说法跟三字经派的说法有一点区别。张汉臣所说的清法就是三字经派说的清补法:平补平泻(来回推),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下。
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按某一穴位左右旋转,称为揉法。揉的方向:“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左右顺、逆旋转揉之为平补平泻。
注:平时我揉穴位的时候(比如揉膊阳池),并没有很严格的区别应该顺揉多少次,然后再逆揉多少次。我想揉是最主要的,顺逆是比较次要的。(因很多网友问揉穴位的时候应该顺揉多少次或逆揉多少次,特此说明)
医生右手拇指侧或食、中两指并拢,由某穴起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另一穴,如此反复操作,则称为运。顺运(“顺时针”)为补,逆运(“逆时针”)为泻。如运八卦等
按语:对穴位的药性说明,主要是出自【赵鉴秋.三字经小儿推拿宝典】和【夏禹铸.幼科铁境】这两本书,这两本书没有标明药性的则用“未知”表示;对穴位的按语,主要是综合张汉臣和李德修的说法,如果没有指明出处的,则是张汉臣的说法,如果两个都有的,则分别注明了出处。另外对每个穴位的禁忌和关键点,都用红色重点标识了,请仔细阅读。现在很多人写书,只鼓吹该穴位有多好,对该穴位的禁忌一点都不提,唉,害人不浅呀。
按:本穴为发汗解表要穴。如感冒高烧无汗,或身上有汗而头部无汗的,以拇指端按本穴3-5次,可见汗出。但如患儿身体素弱多汗或患有佝偻病的,用本穴时应注意。
按:本穴治伤风感冒鼻塞或慢性鼻炎,呼吸不畅,若再加推清板门穴(来回推),疗效更显著。操作和取穴注意点:医者食、中两指端夹住鼻翼根部后固定按住,两指端内侧可触到骨骼的边缘处为准;向上、向下揉动,反复操作。
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
主治:消化不良,泄泻,疳积,痢疾,惊厥,单腹胀,黄疸,便血及一切疹、痘隐出不透,或随出随没。
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
按:本穴对体虚肌瘦及食欲不振和脾虚作泻的为效穴。如推补本穴5分钟,推上三关穴3-5分钟,揉小天心穴5分钟,有助气、活血、通经络的功效,可促使疹、痘迅速透出;但在操作中手法宜快,用力微重,以具补中有泻之意。又如推补本穴5分钟,推上三关穴5分钟,再加掐列缺穴5次,有助气、活血、通经畅络脉的功效,可引热下达,对手热脚凉或下肢瘫痪,多见下肢体温恢复正常,以及改善肌肉萎缩症状。再如推补本穴5分钟,揉乙窝风穴5分钟(操作手法微用力),两穴配用,有健脾温中、和胃、增进饮食的作用,可除湿痰,对久吐吐物伴有粘液的,用之有效。【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脾虚作泻,先清补大肠以止泻。然后清补脾以加强消化健运,大便燥结,伸大拇指向外推之,以泻其火,再泻大肠法,燥结可愈;后用补肾法以善其后。【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脱肛者,先补脾土以生肺金,然后揉二马以治肾寒,再补肾水以生肝木,使木安而不克土,最后清补大肠,以加强大肠之功效,必愈。【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喘嗽虚证,为肺、脾、肾皆虚,先揉二马以补肾中水火,次清肺以清热平气逆,最后补脾土以生肺金。【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心脾火盛,口舌生疮,上眼皮肿,皆属脾火,也有因虚寒而肿的,李医师遵徐派法,一律用清补脾法通治。【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手法:1)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直推法,向指根方向直推(向心方向推),称补肝经;向指尖方向直推(离心方向直推),称清肝经。此种推法北方地区多采用(北派推拿法)。
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操作:1~5分钟。
按:推本穴时宜用泻法,不可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补肾水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泻心火,或以清天河水穴代之,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肝为将军之官,宜平而不宜补,肾水能生肝木,补肾水即可以养肝。如山根见青色,为肝有风热,先辨其虚实,实者用平肝法,虚者用补肾法。又平肝清肺,推天河水,三穴配合以清之。即使是麻疹发热,也可应用。因为三穴配合也有表散的力量,可以助疹外透,并能制止发热上冲,且可防止并发肺炎,如已发肺炎,这三个穴位也仍然是对症的。又肝气郁结,神志抑郁,也可以专用平肝法,功效同于方剂的“逍遥散”。遇肝虚欲脱,方可酌情用直接的补法。【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手法:1)以拇指在穴位上作直推法,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心经;向根尖方向直推为清心经。此种方法北方地区多采用(北派推拿法)。
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
按:本穴宜用泻法,不宜用补法。如患儿高烧时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定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但对患有肺结核症的两颧腮色赤,用之无效。又如患儿身体虚弱,心气虚的,或不采用本穴,可以清天河水穴代之;但急症可取本穴推1-2次。【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心血亏,可用清补心法来回推,如非虚不可妄补。如有心火,也不得用清法,而以推天河水代替之。【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手法:1)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推法,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肺经;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泻(清)肺经。北方地区多采用此种推法(北派推拿法)。
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多采用清法。自汗、盗汗及脱肛可用补法;对肺风喘急等症,禁用补法。
按:本穴多采用清法为平补平泻。肺主气,补之则气满,如见肺气偏虚者,可多推补脾土一穴,而益肺金。若见肺炎患者喘急呼吸不畅,蹩气极剧时,速推本穴5分钟,配逆运内八卦穴2分钟(操作时,速度要快和微用力),两穴配用有宽胸利膈、顺气化痰的功效。又如小儿久患流浊涕不愈,推清本穴7-10分钟,有清肺液、止流浊涕之能,推拿几次后,多获满意。如见鼻塞和鼻腔色赤及鼻腔干燥等,推清本穴5分钟,配推清板门穴5分钟,揉黄蜂入洞穴2分钟,三穴配用可清肺、胃之热,通鼻息有效。对便秘、便结以及痢疾里急后重等症,推清本穴5分钟,退下六腑穴5分钟,揉膊阳池穴1分钟,三穴配用可行气通滞,润燥通便,推拿1-2次后,多见大便通畅;对痢疾里急后重症状多见缓解。小儿下牙龈肿痛,多属大肠有热,推清本穴5分钟,推下六腑穴5分钟,二穴配用有清热、凉血、消肿作用,推拿几次后,多见牙龈肿消痛止。如小儿患有慢性腹泻,推清本穴时间要少,或不取本穴,用之不当,多见腹泻加剧;如患急症需用本穴时,可推清本穴1-2次,待症见缓解后,应停用较好。【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清肺法常与平肝、推天河水配合使用,以退热,治肺炎,肺热,透发麻疹,都用这三个穴位。【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肺非极虚不宜妄补,补则呼吸满闷,如欲补肺,可用补脾法,培土生金以代之。【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注:五经穴的推拿法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把南北推拿法列在这儿主要是让大家知道五经穴有两种不同的推拿法。
按:推补本穴,操作时间要长,有补肾之功、对于小儿由于先天不足所发生的病症,一般有效。如推补本穴5分钟,配推清板门穴5分钟,有滋阴清热作用,治小儿感冒发烧以及手足心热等症;推补本穴15分钟,配揉二人上马穴5分钟,两穴配用有滋阴潜阳功能,对高烧持续不退的,用之有效。推补本穴5分钟,再配掐列缺穴5-10次,有滋阴降逆作用,治头眩晕及疼痛等。推补本穴7分钟,配推清天河水穴1-2分钟,可有补肾阴、泻心火、除烦躁、制惊等作用。对舌面有疮,舌尖色赤,痰粘不易咳出,夜间烦躁不宁,以及口干、口渴等,用之有效。【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肾水不足,则虚火上炎,非一般清热法所能降,必须用补肾法以滋肾水,则虚火自退。肝不宜补,肝虚者,用补肾法生肾水以养肝,即所谓的补肝。【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图22:肾顶按:本穴治疗眼结膜充血,眼前房出血,高烧时内热外寒,手脚凉,呼气冷等用之多显效。
膀胱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须用清法以化郁行气。如因肾虚可加补肾及揉二马,以补肾中水火。小肠能分水液别清浊,用清补法,可以利水道而通小便。【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主治:运法。医生以左手拿小儿左手,使小儿掌心朝上;用右手拇指外侧缘推运。运法中有顺运、逆运之分:顺运(顺时针)即运转方向由乾起,经坎、艮、震、巽、离、坤至兑为止;逆运(逆时针)即运转方向由兑起,经坤、离、巽、震、艮、坎到乾为止。顺运可使气上逆,能促患儿呕吐;逆运可使气下降,以治呕恶等症。
按:本穴临床多采用逆运法,以降胃气而止呕吐。此外,如婴儿出生时吞咽秽液和羊水不易吐出时,可用顺运法,可使秽液吐出。又如患儿多食易饥,脾虚作泻,食后即便,中气下陷,脱肛等,可用顺运法,以敛中气;如见患儿呕恶时,应停用顺运法。再如患儿痰多喉有痰鸣音的,逆运本穴3分钟,再配点气海穴10-15次,两穴配用有宽胸利膈、降痰作用;如胸满腹胀,食欲不振,逆运本穴2分钟,推四横纹穴4分钟,揉合谷穴1分钟,三穴配用有和中健胃,消食消胀作用;又如婴儿呕吐溢奶等,用以上配穴,再加捏挤委中一穴,其效更好;如呕吐吐物伴有粘液的,除取以上4穴外,可再加推补脾土穴、揉乙窝风穴。【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五脏之气不调而胸膈作闷痰火郁结,喘嗽交作,小儿百日咳等,都可用运八卦法,以内八卦宽胸里膈开疾降气,且能助气调气,加强中气的运化力量,并能消痞化积。【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分顺八卦和逆八卦。缺省说八卦指的是顺内八卦。顺八卦催吐,升温,寒症用顺八卦;逆八卦是降胃气,止吐,是降温,热症用逆八卦。
手法:运法。有顺运、逆运之分,以顺运为主(由乾起,经坎、艮、震、巽、离、坤至兑止为一运,可使气下降;逆运由兑起,经坤、离、巽、震、艮、坎至乾止为一运,可使气上升。
第40页,共129页按:顺运本穴能促进肠蠕动,消除腹胀,对肠麻痹有效。除运本穴3分钟外,再配推四横纹穴4分钟,行气消滞作用更为显著。
按:本穴对肚脐下部丹田作胀以及睡则两目不合闭的有效,对由于膀胱脉绝,睡则其目也不见闭合的无效。【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木盛克土而至消化不良,用此法使肾水不助肝木之势。其理难通,李德修从未用过。【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手法:推法(来回推)。如由拇指根推至掌根横纹处,有止吐作用;由掌根横纹处推至拇指指根横纹处,有催吐、止泻作用。临床多用清补法(来回推)。
按:本穴清胃及膈热有良效。对伤风感冒发烧和高烧持续不退,以及阴虚痨热,疹痘后低烧不退等,有效,配穴可参见推补肾水穴。上牙龈属胃,如见小儿患口疮并见上牙龈红肿,或单见上牙龈红肿,推清本穴5分钟,再配推退下六腑穴5分钟,有清胃热、消牙龈红肿作用。【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阴阳霍乱,上吐下泻,揉至三万,病去如失。脾胃虚吐泻皆可揉此穴,并可开胃进食。【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按:本穴能安神定惊,对疹痘欲出不透以及恶疮毒疖等均有显效。揉本穴3分钟,再配揉一窝风3~5分钟,两穴配伍有透表发汗之能;此外,对初生儿硬皮症,二穴相配有通阳解肌润肤作用,也有一定疗效。本穴治疗解颅为主穴之一,有特效;再加配揉膊阳池穴1分钟,潜阳降压;推补肾水7分钟,揉肾顶穴3分钟,补肾敛元阳;可控制颅骨开裂,并能使颅骨缝早日恢复愈合。如初发现颅骨缝开裂症属轻的,经推拿治疗数次后,可获满意疗效。本穴再配揉二人上马穴,各揉3~5分钟,推清天河水穴1分钟,有清热、消炎、利尿作用,治小儿尿频、尿道炎、尿道疼痛等,经推拿1~3次后,可见好转或痊愈。本穴各家操作手法不一,一般多用捣法。但根据临床实践来看,揉法的疗效胜于捣法。【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用捣法,上下左右捣或直捣,随症采用。且睛向上下左右翻或门、两边斜,向相反方向捣小天心以纠正之,得纠正即止,不可过捣。风热上珩头目,高血压,角弓反张,用下捣法。亦有前仆而不后仰之症(旧俗名“磕头风”),可用上捣法。急喘实热。则用直捣法。【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手法:推法。以拇指掌侧缘盖覆患儿四横纹处来回推之。先由食指根部横纹处开始,次中指及无名指、小指等,按序推之。操作时应在横纹处用力。
按:掐四横纹是治疗小儿疳积的要穴,常与补脾经、揉中脘、按揉足三里等配合使用,也可用毫针或三菱针点刺。治疗消化不良、腹胀常与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分腹阴阳等合用。治疗胸闷痰喘,多与揉膻中、推肺经,运内八卦、分推肩胛骨等配合使用。
手法:推法。以拇指掌侧缘盖覆患儿四横纹处来回推之。先由食指根部横纹处开始,次中指及无名指、小指等,按序推之。操作时应在横纹处用力。
按:如因脾虚腹胀的(特征是腹胀多在午后开始,至翌日凌晨逐渐缓解),应加推补脾土穴5分钟,其症可愈。【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按:本穴为治疗喘咳主穴。又如患儿因口疮疼痛不能吮乳和吃东西时,先揉小天心穴5分钟,次揉本穴5分钟,可散结热,止口疮痛有效。如肝区痛,揉本穴后可见缓解。【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部位:在小天心穴的两侧,靠拇指侧的为阳池穴,靠小指侧的为阴池穴。此阳池穴注意与膊阳池相区别。此阳池穴一般不单独提,本讲座的阳池穴指的是膊阳池。
第47页,共129页按:临床上要结合患儿病情的偏阳、偏阴,通过手法的运用,而使阴阳平衡。如患儿高烧不退、赤痢等,阴池穴处用重手法,阳池穴处用轻手法,或单取阴池一穴、不取阳池穴;如患儿体温低于正常、白痢、大便色绿等,阳池穴处用重手法,阴池穴用轻手法,或单取阳池一穴,不取阴池穴。【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功能分寒热,平气血,寒热错综,气血不和,病变复杂,用此法以解寒热纠结,使气血舒和。【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按:治疗痰结,本穴如与肾纹穴、清天河水等穴配用,其效更好。用法是:先揉肾纹穴3分钟;次合本穴1分钟,以散结热;再推清天河水1分钟以清热;三穴配用有散、清热、行痰、化痰等作用。【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能使阴阳相交,气血谐和。徐氏说用本穴与他穴配合治痰延雍盛,其法先推肾穴取热,次用和阴阳法,最后推天河水,其痰即散。(徐氏各穴皆三百数,应酌情增加)【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分阴阳功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食积。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寒热往来、烦躁不安、腹胀、泄泻等症,均以分阴阳为主,实热证阴池重分,虚寒证阳池重分,以达阴阳平衡、气血和调。
合阴阳功专行痰散结,用于痰结喘嗽、胸闷等症,以合阴阳为主,配揉肾纹、清天河水等清热散结的穴位。
按:本穴为补元阳主穴,穴性温热。功能升降,能内达外散,揉之(左右揉)可以发汗,凡脏腑凝寒痼冷,用之有温能作用;但温通之中,又有收敛之力,而不致温散太过。如见便物色绿并伴有粘液奶块的,先分阴阳2~3分钟,次揉乙窝风穴4分钟,继揉本穴5~7分钟,最后推清大肠穴3分钟,这样推拿1~3次后,多见功效。【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此穴为暖穴,善治下元寒,凡脏腑风寒冷痛,腹痛属寒久不愈,揉不计数,以愈为度。【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按:二扇门和一窝风两穴发汗解表作用最好。两穴均可透汗,但汗出量的多少有所不同;二扇门汗出时多见珠型,而一窝风多见皮肤润湿,微汗。如患儿发烧无汗,体温在40度左右,则采用二扇门比较好;如体温在38度左右,则采用一窝风。在取汗时,一定要注意患儿的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季节、地区、环境等情况。据情掌握,不要一味取汗,往往汗出太多,而影响恢复健康。
本穴与小天心配合使用,透汗迅速,疗效较著,又如患儿发烧身上有汗而头部无汗或发烧汗出不畅,可加按天门穴3~5次,通阳透汗最快。如患儿素有多汗症,除少按本穴外,或加揉肾顶一穴,以固其表,可治汗出过多。汗出后,注意避风。
按:本穴解表发汗作用,参见二扇门穴介绍。本穴与小天心穴、推补脾土穴配伍作用,各参见二穴介绍。【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膊阳池按:本穴为治疗鹅口疮的主穴之一,尤其对舌尖及舌面口疮糜烂等疗效最好;如再配推天河水一穴,以泻心火,其效更显。
此穴为出汗,发表,通窍之穴。拿之汗出为止。治中恶不省人事,目闭口噤而阴脉不绝的,拿之可甦(su)。伤风、感冒、伤寒、风寒头痛,久拿可以得汗,又可助痘疹发表,得汗后则需避风。歌哭无端,胡言乱语,俗所谓邪崇,拿列缺出汗,痰开神清,即可得愈。
按:本穴是治疗咽喉肿痛和牙痛的效穴。对呕吐、恶心也有一定的疗效。一般先采用掐法再继之以揉法。
手法:揉法。医生左手持患儿左手,食指垫于患儿掌小横纹穴处,第3~5指并拢,插入患儿无名指及小指中间,拇指按住患儿第2~4指根节,然后医生以右手中指放在本穴上,进行操作。
按:本穴为通畅尿道并止尿道疼痛的效穴。另外,对肺部干性罗音久不消失的,用之有效(如肺部有湿性罗音,取用掌小横纹穴有效)。【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大补肾中水火,左揉气降右揉气升。治虚火牙痛,耳鸣阳痿,足软不任履地,腰以下痛,眼赤而不痛,一切属肾虚的症候,都可以用此穴补肾为治。凡虚火上炎,颈肿咽痛,类似双单蛾而下午痛甚,皆可用此穴以退虚热。如上午痛甚,就不是虚火,应推六腑治之。【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主治:重舌小儿夜啼符,弄舌,舌送口外,鹅口疮,惊风,癫痫,痰喘咳嗽,烦躁,夜睡不宁,失语症,口吃(初期有效),口干口渴,小便赤涩等。
手法:推法。其法有三:(1)由小天心穴处推向曲泽穴处,为清天河水,性微凉;(2)由内劳宫穴推向曲泽穴处,为大清天河水,其性较上法又凉或大凉;(3)反之,由肘弯曲泽穴处推向内劳宫穴处,为取天河水,性大凉。临床多采用清天河水法。如确属实热症,可采用大清天河水或取天河水法,但取天河水法一般情况下慎用,特别是初生儿更要慎用。再对本穴操作时间要掌握好,否则或有发生虚脱现象。
按:心有热不能直接清泻,用此穴清心火,退热发表都可用之,常与平肝清肺配合。【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主治:高烧惊厥,鹅口疮,牙龈肿,重舌,木舌,喉肿痛,痄腮,无名肿毒,痢疾里急后重,便秘,疹痘不消等。
按:上三关与退下六腑两穴均为大热、大凉要穴。如患儿体温不足时,需培补元气,可用上三关穴治之;如患热病急剧,或高烧不退,或咽喉肿痛,可用下六腑穴。上三关、退下六腑两穴既可单用,亦可同时取用,须根据具体病情决定。或患儿平素大便溏薄、脾虚下泻,应慎用退下六腑穴。【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此穴为凉穴,徐氏说:“大补元精,即心血也”语虽不甚可解,但体会其意,这一穴虽为凉穴,也非一味寒凉,同时也具有壮水制火,滋阴潜阳之义,因此,即兼有虚热也可用它。徐氏特别提出温毒颈肿,喉无线孔,推此三万数,立愈夜啼关怎么写。无论肿左肿右,或夜轻夜重,都可取此穴。此外凡大虚热症,疮疹痘斑,头目牙耳实火都可专用此穴,以愈为度。又说:痴癫痰迷心窍,推此穴一万五千有效,又有配合方法。六腑为君,数一万五千;天河水为臣,数一万;后溪穴为佐,数四千五百;三关为使,数五百;共数三万。治所谓痰迷心窍有效。【王蕴华.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
按:本穴性热或大热,有助气活血作用。如再与补脾土穴配合使用,疗效更好。如治实热症时,操作手法宜快宜用力。【张汉臣.实用小儿推拿】
此为暖穴,大补肾中元气,回阳生热,寒痰迷塞心窍,推五百次即有效。徐氏说用以治“痴”,效果显著。中风病,须用热力祛风,开郁,祛痰,采此独穴多推,以甦(su)为度。
图53:威灵按:患儿气虚的慎用本穴。如必须取用时,应加配补穴。治疗目生胬肉,除揉本穴3分钟外,再配揉小天心穴5分钟,两穴配用有消积散郁作用,再揉肾纹一穴3分钟,以散结热。
手法:推法,推上七节骨,患儿俯卧,医者用拇指桡侧或食中两指螺纹面,从尾骨端直推到第四腰椎;推下七节骨,从第四腰椎直推到尾骨端。
手法:捏脊法,患儿俯卧,医者用拇指螺纹面顶住皮肤,食、中两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捏拿皮肤,两手交替向前移动,边推边提,边捏拿。自长强穴开始,沿着督脉向上大椎穴为1遍,每次捏3~5遍。为增强刺激,可从第3遍起,每捏3次向上提拿一次,即“捏3提1法”。最后用两拇指在脾、胃、肾俞穴处揉之,以提高疗效。我一般情况下是这样捏的:每天捏一次,一次捏5遍,捏5天停2天或捏4天停3天,冬天很少捏。关于捏3提1的问题,我很少提,因为我小孩还很小,怕手法太重,提出问题。推法:从大椎推向尾椎(从上往下),有退烧的效果。操作:捏脊法3~5次;推法300~500次。
所谓独穴治病,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只用一个穴位,推时长,以得效为度。用以治疗急性病效果更好。《推拿三字经》指出:“治急病,一穴良,大数万,立愈恙,幼婴者,加减量。”徐谦光所用独穴26个,《推拿三字经》记载“今定独穴,以抵药房:分阴阳为水火两治汤;推三关为参附汤;退六腑为清凉散;天河水为安心丹;运八卦为调中益气汤;内劳宫为高丽清心丸;补脾土为六君子汤;揉板门为阴阳霍乱汤;清胃穴为定胃汤;平肝为逍遥散;泻大肠为承气汤;清补大肠为五苓散;清补心为天王补心丹;清肺金为养肺救燥汤;补肾水为六味地黄丸;清小肠为导赤散;揉二马为八味地黄丸;外劳宫为逐寒返魂汤;拿列缺为回生散;天门入虎口为顺气丸;膊阳池穴为四神丸;五经穴为大圣散;四横纹为顺气和中汤;后溪穴为人参利肠丸;男左六腑为八味顺气散;女右三关为苏合香丸。”现在临床常用的独穴有:外劳宫、二马、清补大肠、揉板门、补脾、清肺、平肝、膊阳池、一窝风、运八卦、推三关、退六腑、清胃、四横纹、清补脾、清大肠、小天心、天河水、列缺、清脾等。例如取外劳宫一穴,多推久推治疗蛔虫性肠梗阻;清补大肠治疗久痢;一窝风治疗风寒腹痛;补脾治慢性咳嗽;清补脾治脾虚胃弱的纳呆;揉二马退虚热;退六腑治高热;先天不足揉二马;心火上
炎清天河水;平肝治慢惊;揉板门治上吐下泻;清胃治呕吐;揉膊阳池治头痛等,每能效如桴鼓,神创奇功。凡是久推无害、疗效明显的穴位,都可用作独穴。【夏禹铸.幼科铁境】
前人忽略推拿。(卓溪)今来一赋。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揉掐。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来滑石羚羊。水底捞月。便是黄连犀角。天河引水。还同芩柏连翘。大指脾面旋推。味似人参白术。泻之则为灶土石膏。大肠侧推虎口。何殊诃子炮姜。反之则为大黄枳实。涌泉右转不揉。朴硝何异。一推一揉右转。参术无差。食指泻肺。功并桑皮桔梗。旋推止嗽。效争五味冬花。精威拿紧。岂羡牛黄贝母。肺俞重揉。漫夸半夏南星。黄蜂入洞。超出防风羌活。捧耳摇头。远过生地木香。五指节上轮揉。乃祛风之苍术。足拿大敦鞋带。实定掣之钩藤,后溪推上。不减猪苓泽泻。小指补肾。焉差杜仲地黄。涌泉左揉。类夫砂仁藿叶。重揉手背。同乎白芍川芎。脐风灯火十三。恩符再造。定惊元宵十五。不啻仙丹。病知表里虚实。推合重症能生。不谙推拿揉掐。乱用便添一死。代药五十八言。自古无人道及。虽无格致之功。却亦透宗之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