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儿童各年龄阶段解剖、生理、病理等特点,将儿童时期分为以下各期: (1) 新生儿期: 从出生 (活产)到满28天。(2)婴儿期:指出生后28天到满1周岁,又称乳儿期。(3)... (本文共219字)阅读全文
如何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拓展教育史研究的范围、丰富教育史研究的主题、更新教育史研究的方法,是教育史学界近四十年来孜孜以求并为之不懈奋斗的工作目标。经多年努力,成绩斐然,在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主题的丰富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真正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成果还很有限。其中原因值得深究。本文拟在分析教育史学界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吸收社会史、儿童史、心理学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探讨将儿童(从出生到成年之前)年龄分期作为概念工具引入教育史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此寻求重构教育历史的路径和方法。一、学科外延拓展的局限性近四十年来,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教育史学界一直致力于摆脱苏联教育史编纂传统的消极影响,努力探讨教育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新路径。其中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是拓展教育史研究的领域,希望通过扩大学科边界、丰富研究主题,从而达到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目的。这种努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小儿收惊符,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在较为宏观的层面上,高等教育史、职业教育史、社会... (本文共9页)阅读全文
一、引言19和20世纪之交通常被称作美国历史的“进步主义时期”。在这个时期,美国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而深刻的变化。造成这种巨变的原因多种多样,诸如工业化、城市化、新传播媒介的普及、移民的大量涌入以及城市学校的迅速发展等,这些都是以往国内学者相关研究中较为关注的方面。(1)但与此同时,包括儿童观革新在内的观念因素作为一种变革动力的作用却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正是由于从19世纪后期开始逐渐发生的公众对儿童认识、情感和态度的深刻变化,才逐步引发了学校和教育从建筑到组织、从内容到方法、从结构到功能的根本变革。在一定意义上,儿童观的革新成为撬动进步主义时期教育变革的巨大杠杆。关于儿童观更新与进步主义时期美国教育变革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内学者已有论述,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儿童研究运动及其影响,“儿童中心论”和“整体儿童”观念的兴起及其作用,如此等等。(2)这些方面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进步主义时期美国教育变迁的认识,而且拓展了美国教育史研究... (本文共11页)阅读全文
一、卢梭儿童年龄分期教育思想(一)0-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按国际惯例,0-18岁可称为儿童,0-6岁称为儿童的婴幼儿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身心发展非常快,身心发展的特点也十分显著。生理方面,首先,身高由出生的50厘米生长至6岁时的120厘米,体重由出生的3000克增长至6岁的25公斤,头围由出生的33厘米增长至3岁时的49厘米。即,6岁的身高为出生时的2倍还多,体重更是8倍还多,头围也在3岁之前迅速增长。其次,动作发展也十分显著,例如,在6岁以前,儿童动作将由简单的躺、坐、爬发展至走、跑、跳等,并且也将由单一的活动转向灵活、协调的活动,可从事简单的家务活和体育运动。在心理发展方面,6岁以前儿童显得活泼好动,喜欢模仿,也喜欢与人交流、合群和进行游戏。6岁以前儿童的社会性也得到较大发展,在此阶段,产生与母亲间的依恋关系,交往中有同伴之间的关系,入园的孩子还伴有师幼关系等等。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儿童的发展阶段中,“三岁... (本文共5页)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