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中医临床虽分为脾胃虚弱、胃阴不足、食滞内阻等多种证型,然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该病的多种证型同时存在,其病机关键为脾胃虚弱、食滞内阻,治疗以温阳健脾、化湿助运为主。自制温阳健脾化湿汤中,以附子理中汤合桂枝汤温阳健脾,茯苓、砂仁、炒麦芽、莱菔子化湿助运,连翘除食积之热且防诸药温燥化火,全方共奏温阳健脾、化湿助运之功,同事全方煎成后药味甘甜微辣,小儿也容易接受,自制温阳健脾化湿汤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确切,治愈率高,不易复发。
1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来自本院儿科门诊收治的厌食症患儿163例,年龄在1~12岁患儿均有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持续时间在2个月以上,所有患儿均消瘦、多汗、睡眠不佳,重则贫血貌。患儿中有锌、铜、铁缺乏者42例(258%),锌、铜、铁正常者121例(742%)。将163例患儿采用单盲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3例患儿中,男42例,女41例,1~3岁22例,3~5岁36例,5~7岁14例,7~12岁11例,平均年龄37岁,病程平均23年。对照组80例患儿中,男37例,女43例,1~3岁19例,3~5岁35例,5~7岁15例,7~12岁11例,平均年龄36岁,病程平均22年。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5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163例患儿的疗程结束后随访观察2月,结果如下: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6144%,总有效率为9517%;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2875%,总有效率为6250%。2组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脾常不足。小儿厌食症的原因,有因喂养不当,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有因胃阴不足,食物难以腐熟,津液无以化生,从而厌食;有因中气虚弱,脾胃失健,以致消化、吸收、传导功能失常,纳食不振、不思饮食;有因经济生活水平提高,父母宠爱、多吃零食、偏食,影响食欲;有因环境改变、教育方法不当,强迫进食等,致小儿产生精神压力,情绪改变,影响食欲。
厌食症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若不加以有效的治疗,日久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免疫力减弱等,从而为多种疾病的发生提供了前提条件。以往应用西药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有些病人效果不显著,笔者自20XX年1月~20XX年1月采用口服中药自拟温阳健脾化湿汤治疗小儿厌食症83例,疗效满意,现如下:
131对照组补充维生素类、锌制剂、钙制剂等药物,同给予适量促进消化药物如多酶片等,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口服中药自拟温阳健脾化湿汤(黄芪15g,制附片6g,党参9g,干姜6g小儿化煞,白术9g,茯苓12g,砂仁9g,桂枝9g,白芍9g,连翘6g,炒麦芽15g,莱菔子6g,炙甘草9g)治疗,由本院中药制剂室煎药机煎制成袋,100ml/袋,每付药煎成200ml。1~3岁者,20ml/次,3次/日;3~5岁者,40ml/次,3次/日;5~7岁者,60ml/次,3次/日;7~12岁者,80源自文库l/次,3次/日。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21中医诊断标准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相关标准执行。
12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12岁;③排除原发性免疫缺陷及合并肺、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