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化湿汤治疗小儿湿疹临床和实验研究pdf

时间:2022-11-23 07:54 阅读: 评论: 作者:admin

小儿化湿汤治疗小儿湿疹临床和实验研究pdf

  提 要 目的:观察导师多年经验方小儿化湿汤治疗小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探讨小儿化湿 汤治疗小儿湿疹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研究共分为两部分,临床研究将 61 例湿疹 患者随机分为小儿化湿汤治疗组和氯雷他定颗粒对照组,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 组患者瘙痒程度、红斑、丘疹、渗出、干燥等积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等。实验研 究运用 2,4-二硝基氯苯(DNCB)外涂建立迟发型变态反应(DTH)小鼠模型,设生理盐 水组、小儿化湿汤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氯雷他定颗粒组,观察和检测各组药物对 DNCB 致敏小鼠耳廓肿胀度的影响,以及真皮单核细胞浸润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 率69.44%,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动物实验显示,小儿化湿汤可明显抑制IV型变态反应。 结论:小儿化湿汤治疗小儿湿疹疗效肯定,复发率低,毒副作用小,其作用机制可能 与抗IV型变态反应,免疫调节,改善消化功能,抗炎等有关。 关键词 湿疹;中药疗法;临床研究;实验研究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for Treatment Eczema of Children with XiaoErHuaShi Decoction Specialty:Dermatology,Surgery of TCM Author :Song Xiaoli Tutor:Professor Zhang Xiaojie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years of experience to tutor XiaoErHuaShi decoction treatment of eczema clinical effect of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eczema XiaoErHuaShi decoction possible mechanism. Methods: 61 cases of eczema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XiaoErHuaShi decoc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for particle loratadine group, treatment four weeks. Observation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ith itching of erythema, papules, exudative, drying integral changes and adverse reaction conditions. Par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experimental allergic type IV model mice were randomized, saline irrigation feeding, XiaoErHuaShi decoction, Loratadine for particles were observed therapeutic effect.Result: Cure rate of 55.56% in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91.67%, compared with the WM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Experiments showed that XiaoErHuaShi decoc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nhibit allergic type IV.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eczema Huashi- effective, low recurrence rate, the ideal side effects of small drug, and its role may be related to anti-Type IV allergy, immune regulation, improve digestion, anti-inflammatory and other relevant. Key words eczema; TCD therapy clinical studies; experimental study 目 录 引 言 1 临床研究 2 一、一般资料 2 二、诊断标准 3 (一)西医诊断标准 3 (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 三、病例纳入标准 4 四、病例排除标准 4 五、治疗方法 4 六、观察指标 5 (一)临床观察指标 5 (二)安全性观察指标 5 七、疗效评定标准 6 (一)疗效评定方法 6 (二)疗效评定标准 6 八、统计方法 6 九、结果 6 (一)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6 (二)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6 (三)两组治疗前、后各期症状积分比较 7 (四)两组药物对不同证型的疗效比较 7 (五)两组痊愈病例复发情况比较 8 (六)不良反应 8 实验研究 9 一、材料 9 (一)动物 9 (二)药物 9 (三)试剂、仪器 9 二、方法 9 (一)模型的建立 9 (二)分组及用药 9 (三)观察指标 9 三、结果 10 (一)各组小鼠耳廓肿胀度的比较 10 (二)小鼠右耳组织切片真皮单核细胞浸润情况的比较 10 讨 论 11 一、中医学对小儿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二、西医学病因病理研究 12 (一)遗传 12 (二)变应原 13 (三)继发因素 14 三、我们对小儿湿疹的认识 15 四、方药分析 15 (一)方药组成 15 (二)方药分析 15 (三)现代药理研究 17 五、疗效分析及机理探讨 20 (一)疗效分析 20 (二)实验结果分析 20 (三)机理探讨 21 结 语 22 参考文献 23 综 述 26 附录 病理图片 33 致 谢 34 引 言 湿疹属于中医“湿疮”范畴,是临床常见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迟发性变态反 应性皮肤病。临床特点以多形性皮损、渗出倾向和剧烈瘙痒为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近年来婴幼儿湿疹呈明显增多趋势,是小儿皮肤病中最常见和多发的疾病,占小儿皮 肤病门诊量的 50% 以上。本病容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给患儿的生长发育及家长的 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西医学治疗该病多采用抗生素、抗组胺药和皮质类固醇激素,虽可控制症状,但 长期反复应用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且愈后易于复发。中医药有几千年的医疗实践经 验,以其突出的疗效且副作用轻微而受到日益关注,因此研究研制出安全有效的中药 已经受到各医家的重视。 小儿化湿汤是导师根据中医药基础理论,结合现代病因分析总结出的经验方。本 课题从临床和实验两方面,观察小儿化湿汤治疗小儿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对小鼠 IV 型变态反应模型的干预作用,探讨其治疗湿疹可能的作用机理,从而验证传统中医药 治疗小儿湿疹的客观实在性,为小儿化湿汤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临床和理论依据。 1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于 2006 年 3 月至 2007 年 12 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 门诊,共观察病例 61 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 例),内服小儿化湿汤,和对 照组(25 例),内服氯雷他定颗粒。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皮损分布、症状等 方面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6)。 表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 例数 性别 X ±S) 年龄 ( 组别 (n) 男 女 (y) 治疗组 36 20 16 6.92±2.49 对照组 25 14 11 6.53±2.76 2 注:性别比较:X =0.001,P

  0.05;年龄比较:t=0.5791,P

  0.05。 表2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例数 病程(X ±S) 组别 (n) 急性(天) 亚急性(月) 慢性(年) ★ ▲ ● 治疗组 36 6.80±2.66 1.79±0.52 3.05±1.43 对照组 25 5.35±2.12 1.45±0.72 2.93±1.54 ★ ▲ ● 注:t=1.098, P

  0.05;t=1.0927, P

  0.05;t=0.2233, P

  0.05。 表3 两组患者症状比较 例数 症状 组别 (n) 红斑 丘疹 渗出 干燥 治疗组 36 29 20 11 21 对照组 25 22 15 7 12 2 注:X =0.472,P

  0.05。 表4 两组患者病情程度(积分)比较 例数 病情程度 (皮损程度+自觉症状) 组别 (n) 0~10 10~15 15~20 治疗组 36 9 23 4 对照组 25 6 17 2 2 注:X =0.189,P

  0.05。 2 表5 两组患者病程分期比较 组别 例数 (n)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治疗组 36 11 5 20 对照组 25 9 5 11 2 注:X =0.857,P

  0.05。 表6 两组患者辨证分型比较 例数 辨证分型 组别 (n) 湿热浸淫 脾虚湿蕴 血虚风燥 中药组 36 11 5 20 对照组 25 9 5 11 2 注:X =0.857,P

  0.05。 二、诊断标准 [1]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皮肤性病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 [2] 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相关标准,具体如下: (一)西医诊断标准 1.急性湿疹:皮损呈多形性,如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 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 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可泛发全身。可发展呈亚急性或慢性湿疮,时轻时重,反 复不愈。 2 .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有轻度糜 烂面,颜色较暗红。亦可见轻度浸润,剧烈瘙痒。 3 .慢性湿疮:多限局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 或呈苔癣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倾向湿润变化,常反 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湿热浸淫证:发病急,皮损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 口渴,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或数。 2 .脾虚湿蕴证: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 纳少,神疲,腹胀便溏,小便清长或微黄。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3 .血虚风燥证:病程日久,反复不愈,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 3 糙肥厚,搔抓脱屑,偶起红粟。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三、病例纳入标准 1.年龄2 岁~12 岁,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 .治疗前 1 个月内未服用长效皮质类固醇激素,1 周内未服用抗组胺药及皮质 类固醇激素。 3 .无心、脑血管疾病,无严重肝肾疾病。 四、病例排除标准 1.年龄在2 岁以下或 12 岁以上。 2 .近 2 周内服用过类固醇激素,近 1 周内使用过抗组胺类药物或未用过皮质类 固醇制剂者。 3.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4.不能按时按要求服药、记录者;记录不全或患者自动终止治疗者(因不良反 应停止者计入不良反应病例)。 5.对本药中成分过敏者。 五、治疗方法 1.治疗组:小儿化湿汤 陈皮 3g、苍白术各 6g、泽泻 6g、云苓 9g、炒莱服子 9g、焦槟榔 9g、鸡内金 9g、生地 6g、丹皮 6g、黄芩 9g、滑石 12g、甘草 6g,加水 800ml,煎煮成约 150~200ml 药液,每日 1 剂,分 3~5 次服完。 2 .对照组:华畅 氯雷他定颗粒剂(南京亿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2~12 岁儿童,体重>30kg,每天 1 次,每次 2 包 (10mg);体重≤30kg, 每天 1 次,每次 1 包(5mg)。 3 .外用药:两组相同。(1)硝矾散 朴硝、明矾、硼砂各等分(山东中医药大 学附属医院药房制,每瓶 50g ),用于有疱疹、渗出者,取 1/3 瓶散剂,加约 700ml 开水冲化,待药液温度将至 20℃左右,将 6 层纱布浸透药液,拧至不滴水为度,覆 盖于皮肤表面,每次 10~15 分钟,每日 1~2 次。(2 )丹皮酚软膏(安徽立方药业有 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用于皮肤红斑、丘疹、干燥、脱屑者。 4 .两组均嘱其忌食牛奶、鸡蛋、鱼虾。 5 .每周复诊 1 次,4 周为 1 个疗程,1 个疗程后观察结果。 4 六、观察指标 (一)临床观察指标 1.瘙痒程度 按 4 级评分法分别统计治疗前后瘙痒的计分。 0 分:无明显痒感; 1 分:痒感很轻,偶有搔抓,不影响情绪及生活; 2 分:痒感较重,经常搔抓,但可耐受,不影响睡眠; 3 分:痒重,难以忍受,哭闹或影响睡眠。 2 .皮损程度 按 4 级评分法,分别统计治疗前后红斑、丘疹、丘疱疹、渗出、 干燥、脱屑的计分。 按无(计 0 分) 、轻度(计1分)、中度(计2分)、重度(计3分)。 红斑: 轻度:红斑色淡;中度:红斑色鲜艳;重度:红斑伴水肿。 丘疹、丘疱疹:轻度:分布稀疏;中度:分布较密集,疱疹较小;重度:密集分 布,疱疹明显。 渗出:轻度:渗出较少,伴点状浆痂;中度:渗出伴片状浆痂;重度:渗出多, 可见明显渗液。 干燥:轻度:皮肤干燥,脱屑极少;中度:脱屑较多;重度:脱屑伴皴裂。 3.皮损面积 参照PASI评分法[3],用6级评分法观察治疗前后皮损面积的变化。 治疗前皮损面积为5分。 5分:治疗后皮损面积无缩小; 4分:面积缩小

  25%; 3分:面积缩小25%~50%; 2分:面积缩小50%~75%; 1分:面积缩小75%~99%。 (二)安全性观察指标 用药后复诊时询问并记录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程度,详细记录不良反应的 表现、发生时间、持续时间、药物相关性(无关、可能无关、可能相关、相关) ,采取 的措施及转归等。治疗结束后,就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按差、中度、轻度、好四级综 合评价。 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总病例数×100% 5 七、疗效评定标准 (一)疗效评定方法 症状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 总有效率=[(痊愈病例+显效病例)/总病例数]×100%。 (二)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 及 卫生部1997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进行评定。 治愈:瘙痒消失,皮损消退≥90%; 显效:瘙痒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70%; 有效:瘙痒症状有所减轻,皮损消退≥30%; 无效:瘙痒症状无变化,皮损消退<30%。 八、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用excel输入,由spss12.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x ± 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中组间比较如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则采用 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如不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 2 性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行×列表资料的x 检验。p

  0.05 为显著差异。 九、结果 (一)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症状 6 ▲ 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9185, P

  0.05。 (三)两组治疗前、后各期症状积分比较 急性、亚急性、慢性期湿疹两组药物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05

  0.05

  0.05

  0.05

  0.05);脾虚湿蕴证两组总疗效相同,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血虚风燥证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愈显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10。 组内比较:治疗组湿热浸淫证和脾虚湿蕴证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血虚风燥 证,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对照组脾虚湿蕴证愈显率、总有效率均最高,血 虚风燥证愈显率最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组提示小儿化湿汤对三种证型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对血虚 风燥证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氯雷他定,见表 10。 7 表10 两组对不同证型疗效比较 疗 效 例数 愈显率 中医证型 组别 总有效率(%) (n) (%)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 治疗组 11 8 2 0 1 90.91 90.91 湿热浸淫证 ★ 对照组 9 5 3 1 0 88.89 100.00 ▲ 治疗组 5 4 1 0 0 100.00 100.00 脾虚湿蕴证 ★ 对照组 5 3 2 0 0 100.00 100.00 ● ▲◆ 治疗组 20 13 3 2 2 80.00 90.00 血虚风燥证 ★ 对照组 11 3 1 4 3 36.36 72.73 2 ▲ 2 ★ 注:总疗效比较:X =2.705, P=0.845

  0.05;X =9.789, P=0.134

  0.05。 (五)两组痊愈病例复发情况比较 对两组痊愈患者进行1个月的随访,对各自的复发情况作比较,发现治疗组复发 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11。 表11 治愈后1月随访结果 组别 随访例数 复发 未复发 复发率(%) 治疗组 25 2 23 8.00 对照组 11 4 6 36.37 2 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双侧)检验,x =4.4274,p

  0.05。 (六)不良反应 小儿化湿汤组有1例出现呕吐,2例服药次日出现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8.33%, 3例均采用饭后少量频服方法,症状缓解三十六关七十二煞。西药组有1例出现嗜睡,2例纳食不佳,1 例乏力,不良反应发生率 2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

  0.05),西药组优于中药低剂 量组;中药高剂量组与西药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见表14。 表14 小鼠右耳组织切片真皮单核细胞浸润情况的比较 组别 动物数 单核细胞(X ±S,个/ HPF) 生理盐水组 10 78.20±13.93 西药组 10 78.20±13.93 ▲■ 中药低剂量组 10 47.80±5.03 ▲★ 中药高剂量组 10 41.01±6.57 ▲ ■ ★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P

  0.05。 10 讨 论 一、中医学对小儿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内经·至真要 大论》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论述阐明本病虽病在表, 而与五脏病机相连,并为本病治疗确定了纲纪。《诸病源候论·头面身体诸疮侯》中 说:“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其疮初如疱,须臾生汁;热盛者,则变成脓, 随瘥随发。” 关于小儿湿疮,《诸病源候论》认为是因“小儿五脏有热,重发皮肤,外为风湿 所袭,湿热相搏身体”而发病。《证治准绳》云“胎毒疮疥,因禀胎热或娠母饮食之 毒,七情之火”。《外科正宗·奶癣》载“因儿在胎中,母食五辛,久餐炙搏,遗热于 儿,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滋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总之孕妇在孕期不知自 节,态纵口味,过食肥甘,以致湿热内蕴,遗热胎儿。胎禀湿热,出生后复感风热时 邪或喂养不当,脾失健运,湿热蕴结肌肤而发病。 现代医家延续前人的认识,认为小儿湿疹的发病主要是因为先天禀赋不足,脾失 健运,湿热内生,复感风湿热邪,郁于腠理而发病;或因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厚 腻,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而发;湿邪粘腻,缠绵不断,病情反复迁延日 久,则耗血伤阴,致脾虚血燥,肌肤失养。 张志礼[5]认为本病除与遗传体质、免疫异常有关外,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母遗 胎热;或后天饮食失调,脾湿内生,或脾虚胃热之体,外感内湿热邪,郁于皮腠之间 而发病。故将婴儿湿疹分为湿热和脾虚二型,湿热型多见于婴儿期,脾虚型多见于儿 童期。 朱仁康[6、7]认为其病因不外脾湿心火,湿热为患。病初期可治以清热利湿,日久 不愈,多脾运不周,湿从内生而外发肌肤之故,此时当以治脾为本。 周慕新[8]认为本病与患儿素质有关。内虚是发病的先决条件,腠理不密,卫外不 固,外邪容易侵入,风湿热毒,乘虚内侵;饮食失节,过食腥发动风之物,伤及脾胃, 脾失健运,湿蕴化热,内外相感,相互搏结,病所由来。禀赋不足,肝肾阴亏,肝火 偏旺,耗血伤阴,化燥伤风,缠绵不已,以致反复发作。 11 [9] 李博鉴教授 认为脾胃的每一生理功能失调所发生的病理变化,均与皮肤病息息 相关,故调理脾胃在皮肤科中尤为重要。脾主湿而恶湿,凡禀赋素弱,劳倦过度,饮 食失宜,均能使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酿成内湿,浸淫肌肤,走窜四肢而外发皮肤为 病。浸淫疮因湿热者居多,而单纯脾湿为患者亦为数不少。脾主化生气血、转输津液, 若胃强脾弱,失其转输功能,使肌肤失荣者,皮损多呈枯燥脱屑,肥厚增生,常可使 用健脾助运法而获愈。脾主四肢,发于四肢的皮肤病,常可与脾胃病变相关联。如四 弯风(异位性皮炎)多发于四肢屈侧,尤以肘、腘为甚,皮损对称分布,呈苔鲜样改变。 常因于脾失健运,酿成内湿,浸淫四肢成疮,临床常以健脾化湿而收效。 李林教授[10]在湿疹的诊治过程中强调了脾脏与湿疹的密切关系。他认为,脾主运 化,主肌肉,脾为后天之本,是因为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的营养都来 源于脾,脾是靠消化饮食和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即脾主运化)来完成的,皮肤各部分 无不依赖脾运化的营养来保证其正常生理功能。另一方面,脾主湿而恶湿,脾气健运, 水湿化为津液而正常输布,也是保证肌肤润泽的重要方面。 二、西医学病因病理研究 小儿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其确切病因仍不清楚。一 般认为机体的过敏性素质,神经精神因素以及变态反应过敏原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此 外,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以及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营养缺乏失常等都与湿疹的发生有 着密切关系。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各种继发因素如搔抓等又成为促使疾病恶化和发展 为慢性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 有研究表明[11]单卵双生子同时出现湿疹的比率是 77%,显著高于双卵双生子 的 15%。Abdalrazzaq 等[12]学者调查了 850 名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6~14 岁的儿童 和其父母患湿疹及其他过敏性疾病情况,结果发现湿疹患病率为 13.7%,22%患 儿的父亲、17%的母亲患有湿疹,分别与正常儿童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 湿疹的发生有遗传基础。 宋氏[13]认为遗传过敏素质是婴儿湿疹 的主要发病因素,影响婴儿湿疹的主 要因素是“父亲过敏史”和“母亲过敏史”,父母有过敏史的婴儿患湿疹是无过 敏史的 8~10 倍,母亲的影响 比父亲稍大,患儿单亲或双亲有各种过敏史,占 65.59%,但仍有 34.41%患儿父母无过敏史。 12 何氏[14]等人调查发现,喂养方式、家族遗传过敏史等是婴幼儿湿疹的主要 相关因素。首次发病原因多数与母孕期及哺乳期饮食结构有关(占 71.10%),而 70.01%的患儿有家族遗传史。 (二)变应原 多数认为此病系由变应原引起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变应原有内在或外界的,内在 因子有致敏食物、病灶、感染、寄生虫、肠胃道障碍以及自身组织引起的自体过敏等。 1.食入物 [15] 有人证明本病约有 50%~75%的患者对一种或集中变应原皮试阳性 。 儿童患者多与食物性变应原有关,主要为牛奶、鸡蛋、鱼、虾等蛋白质。 汤建萍等[16]对 138 例湿疹患儿食物特异性 IgE 化验显示,其中 67 例食物特异性 IgE 升高,阳性率 48.6%,阳性率高的食物依次是鸡蛋白 45.2%、牛奶 35.5%、鸡 蛋黄 25.0%、猪肉 25.0%。避免进食食物特异性 IgE 升高的食物后湿疹逐渐痊愈。 婴儿补充动物性鱼肝油比植物性鱼肝油更容易患湿疹,与动物性鱼肝油含有某 些过敏诱发因子有关[17]。 作者在探讨血清中 14 种食物特异性 IgG 抗体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相关性的研 究中发现,不同年龄段对 14 种食物过敏原差异性分析,≤20 岁的患者易过敏食物前 7 位为蛋、小麦、牛奶 、蟹、大豆、大米、虾,而 20~40 岁、>40 岁组易过敏食物 前 7 位均为蟹、蛋、虾、大豆、小麦、牛奶、大米,由此可见,由于儿童、青少年食 物谱与成人不同,所以常见过敏食物也存在一定差异。 2.吸入物 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毛、羽绒等。 近年研究表明,吸入性过敏原可能是诱发和加重过敏性皮肤病的重要潜在 因素。李琼仙等[18]采用吸入性变应原体外筛检(IVT),对湿疹患者和健康志愿者 血清中吸入性过敏原特异 IgE 进行测定,79.5%的患者血清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 的吸入性过敏原 IgE 检测为阳性。 自本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许多研究者通过临床观察、尘螨浸液 皮试、皮肤斑贴试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尘螨特异性 IgE、 IgG 测定和 特异 T 淋巴细胞测定,进一步证实了尘螨是诱发湿疹的主要变应原之一[19]。 3.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 如日光、寒冷、湿热、气候变化、化妆品、染料、塑 料、油漆、药物、橡胶、化工原料、丝毛织品等的接触。 13 [20] 陈谨萍等 采用斑贴筛选抗原对 300 例皮炎湿疹患儿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对 1 项或1项以上抗原呈阳性者178例,总阳性率59.3%,并认为硫酸镍、硫酸新霉素、 硫柳汞、重铬酸钾、松香和环氢树脂是诱发小儿湿疹的重要因素。 4.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功能性障碍、血液循环障碍、营养缺乏、肝脏功能 的失常。 5.感染因素 许多报告证实湿疹的发生发展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线]。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湿疹的皮疹中阳性率很高,有时甚至是皮疹中唯一的细菌 [22]。葡萄球菌细胞壁产物及葡萄球菌分泌的超抗原、内毒素B能够刺激周围血淋巴细 胞,诱发正常皮肤产生湿疹样变,使患者的湿疹加重。 6.其他 伊氏[23] 认为环境影响、城乡差别、遗传因素对发病中也均有影响。 [24] 宋氏 认为天气变冷时约1/5~1/4患儿病情复发或加重,环境因素如地理位置、 气候因素、空气质量等不同,可能是造成不同地域发病率出入较大的原因之一。 但是并非过敏性体质者在任何时候接触变应原都会产生湿疹,而是在某一特定 的情况下(自身免疫稳定状态发生紊乱时)才引起湿疹,例如紧张、创伤、预防注射、 全身疾病以后诱发湿疹。 (三)继发因素 在疾病过程中各种继发因素又取代了原来的变应原,成为促使疾病恶化和发展为 [25] 慢性的主要因素 。 1.瘙痒 由痒而抓引起表皮搓破,加重炎症;而炎症有刺激神经,增强痒感,如 此形成痒→抓→炎症→痒……的恶性循环。此外,搔抓所致皮肤损伤,增加细菌和变 应原的入侵机会。 2.汗液潴留 继皮肤炎症,汗腺口和导管多少受到影响。如温度升高或精神刺激 使汗液分泌增多,加上大量导管阻塞,将引起汗液潴留,进而窜流至真皮组织,导致 剧烈的瘙痒和持久的炎症。 3.继发感染 持久的皮炎使患区皮肤均发生变化,正常皮表的细小球菌属消失, 代之以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时是β溶血性链球菌或绿脓杆菌。 4.屏障功能丧失 皮肤急性炎症期,角质层或表皮部分脱落,屏障被破坏,皮肤 通透性大大增加,一些原来刺激性极小或不易致敏的药物,可透入皮肤,产生刺痛、 烧灼感或引起过敏。 14 三、我们对小儿湿疹的认识 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小儿湿疹多病程较久,反复发作,皮疹常见于四肢,胸腹 部相对较少,见红斑、丘疹、小水疱,有轻度渗出结痂;或表现慢性肥厚的色素沉着, 表面苔藓样变化;或是亚急性或慢性变化,皮肤增厚,轻度苔藓化,抓后常有轻微的 糜烂渗出。大部分小儿常伴有偏食、挑食、嗜食肉食、纳食不香,身体肥胖或瘦弱, 大便干结、溏泄或困难,舌质淡红,苔腻,脉滑,或舌淡苔白腻小儿化煞,脉缓等症状。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本病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多由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小 儿生长发育,全靠脾胃运化精微以营养之,中医自古又有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 足,肌肤薄弱之说,先天禀赋不耐或日常生活中喂养不当,也极易造成脾失健运,湿 从内生,浸淫肌肤而生湿疹。脾主化生气血、转输津液,脾胃虚弱,失其转输功能, 运化无权,气血不足,津液不充,肌肤失荣,皮损则枯燥脱屑,肥厚增生。目前中医 药治疗本病,尤其是对急性期多以清热、凉血、利湿之品,过服苦寒清利之品,易伐 伤脾胃,常会导致病情缠绵难愈。 基于上述认识,导师创立小儿化湿汤,以调脾胃为要,健脾消导治其本,清热燥 湿治其标,使脾运复常,湿邪自除,肌肤得润,病获痊愈。 四、方药分析 (一)方药组成 小儿化湿汤:陈皮 3g、苍术 6g、白术 6g、泽泻 6g、云苓 9g、炒莱服子 9g、焦 槟榔 9g、鸡内金 9g、生地 6g、丹皮 6g、黄芩 9g、滑石 12g、甘草 6g 。 (二)方药分析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本病治疗原则应以健脾消导治其本,清热燥湿治其标。 君药:白术、茯苓,共奏健脾燥湿之功。 白术:味甘、苦,性辛、温。入脾、胃二经。本品甘温补中,苦温燥湿,既能补 脾益气,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又能燥湿利水,治脾不健运、水湿内停。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肺、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 心安神。甘则能补,淡则能渗,性平和缓,既能健脾养心,又能利水渗湿,因其性平 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可扶正,又可祛邪,故凡脾虚及水湿内停所致之证皆常 用之。《本草衍义》:“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即防方中凉药碍胃,又纠 本病夜寐不安,一举数得。 15 白术、茯苓配伍使用,以白术健脾燥湿为主,以茯苓利水渗湿为要。一健一渗, 水湿则有出路,故脾可健,湿可除,诸恙悉除[26],为君药。 臣药:陈皮、苍术、泽泻、生地黄、丹皮、黄芩、滑石,本病以湿热为标,以上 几味,清解湿热,共为臣药。 陈皮:味辛、苦,性温。入脾、肺经。本品辛散苦降,其性温和,燥而不烈,为 脾、肺气分之药。它既能行气健脾,调中快胃,用于治疗脾胃气滞,又能健脾燥湿、 导滞化痰,用于治疗痰湿内停。 苍术:苦温燥湿,健脾,《珍珠囊》:“诸肿湿非此不能除,能健胃安脾。”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功专利水渗湿泄热,《本草纲目》:“渗湿热, 行痰饮,……治脚气。” 生地黄:甘寒质润,归心、肝、肺经。苦寒清热,入营分、血分,为清营凉血、 养阴生津之要药。《本草逢原》:“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至宜 加用之”。《珍珠囊》:“凉心火治血热、泻脾土之湿热。” 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肝、肾经,功擅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本草 经疏》:“牡丹皮,其味苦而微辛,其气寒而无毒,辛以散结聚,苦寒除血热,入血分, 凉血热之要药也。” 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长于清肺、泻上焦之热,《景岳全书·本草 正》:“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 滑石:味甘、淡,性寒。归膀胱、胃经。体滑质腻,可降可收。 佐药:鸡内金、莱菔子、焦槟榔,健脾、理气、消导,为佐药。 鸡内金:味甘,性平。归脾、胃、肾、膀胱经。健脾消食,涩精止遗,磨积化石。 《本草再新》:“健脾开胃,消食化痰,理气利湿。”《滇南本草》:“宽中健脾,消食磨 胃。 莱菔子:味辛、甘,性平。归脾、胃、肺经。能升能降,用于消食导滞,降气化 痰。《滇南本草》:“下气宽中,消膨胀,消痰涎,消宿食,消面积滞,降痰,定吼喘, 攻肠胃积滞,治痞块、单腹疼……。 焦槟榔:味苦、辛,性温。归胃、大肠经。质重沉降。长于消积行滞。驱虫,消 积,下气,行水,截疟。主治虫积疳疾,食滞不消,脘腹胀痛,泻痢后重,大便秘结, 疝气,脚气,水肿,疟疾。《本草汇言》:“主治诸气,……通上气,宽中气,泄下气。” 16 小儿脾气虚弱,加之喂养不当,易致消化不良,鸡内金等行气开胃助其运化,健 脾,理气,消导,脾胃运化正常,使湿有出路。 使药:甘草:甘、平,缓中和胃,调和诸药。 (三)现代药理研究 (1)白术 白术煎剂灌胃一月,能促进小鼠体重增加和增强游泳耐力,并能增强 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在白细胞减少症时,白术有升白细胞作用。白术还能提高 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自然玫瑰花形成率,促进细胞免疫功能,且明显增加IgG的含量。 在体外,白术能增强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功能,白术制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 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说明白术有“健脾胃,壮身体” 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 (2)茯苓 茯苓煎剂内服,可使玫瑰花环形成率及植物血凝素诱发淋巴细胞转化 率显著上升。茯苓多糖能使环磷酞胺所致的大白鼠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茯苓多糖灌 胃能增强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加 ANAE 阳性淋巴细胞数,还能使小鼠脾脏抗体 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多。梭甲基获答多糖还有免疫调节,保肝降酶,间接抗病素,透生 和促诱生干扰素,减轻放射副反应,诱生和促诱生白细胞调节素等多种生理活性,无 不良毒副作用。体外抗菌试验表明,茯苓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和变形杆 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3)陈皮 橙皮甙与甲基橙皮甙均有维生素 P 样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橙皮甙 175-250mg/kg,有对抗蝮蛇毒素或溶血卵磷脂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每只小鼠腹腔 注射橙皮甙 l0mg 亦能对抗组织胺所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强。橙皮甙对大鼠巴豆油性肉 芽囊肿的炎症反应也有抑制作用,使囊内渗出液明显减少。陈皮素能显著对抗蛋清致 [27] 敏的豚鼠离体回肠与支气管的过敏性收缩 。 (4)苍术 苍术醇提液和水溶液对兔十二指肠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抗 Ach 引起的肠管平滑肌收缩,对弛张后的胃平滑肌有轻微的增强收缩作用。苍术能抑制脾 虚动物小肠推进运动,对抗脾虚所致的血清铜、锌比值升高,降低血清铜,提高血清 锌,改善脾虚动物代谢功能,增加体重,并通过提高血清铁增加 Hb 合成,提高红细 胞功能。苍术丙酮提取物能明显促进胃肠运动,其主要有效成分为β-桉叶醇和茅术 醇。苍术煎剂可增加大鼠胃粘膜血流量和血清胃泌素含量,升高胃粘膜组织SOD活性, 降低MDA含量。苍术煎剂能明显促进肝蛋白质的合成。苍术对大肠杆菌等有明显的灭 17 菌作用。 (5)莱菔子 各种莱菔子的不同炮制品均有增强离体兔回肠节律性收缩的作用, 并有抑制胃排空的作用。莱菔子水提物腹腔注射,能明显抑制大鼠巴豆油性肉芽囊的 组织增生,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及大鼠的棉球肉芽组织增生也有一定抑制作 用。莱菔子的有效成分莱菔素能明显抑制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并能抑制病毒 生长,以DNA病毒较敏感。水浸剂对多种皮肤真菌如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 小芽胞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莱菔子炒后莱菔素、脂肪油含量明显降低,且脂肪油的物理常数、化学组成均有 不同程度的变化。莱菔子生、炒品均有增强离体兔回肠节律性收缩的作用和抑制小鼠 胃排空的作用。对胃排空的延迟,可使食物不至于过快地进入小肠,从而有利于减轻 小肠消化的负担,对小肠运动的增强,则可加强机械性消化的作用,有利于小肠内消 化。在增强离体豚鼠胃肌条节缩性和紧张性收缩方面,以及对抗肾上腺素抑制离体兔 回肠运动方面,生品作用弱于炒品。 (6)鸡内金 人口服鸡内金后,约50分钟胃液分泌增加,2小时恢复;胃液中游 离酸或总酸度在服药后1小时升高,约1.5小时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3小时恢 复,消化能力增强出现比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胃蠕动时间延长,蠕动波增强,排 空加快。本药促进胃液分泌、胃运动机能增强,促进消化能力的作用是鸡内金被吸收 后,通过体液因素兴奋胃壁的神经肌肉装置所致。鸡内金对胰液分泌有促进作用。体 外实验本药能增强胃蛋白酶、胰脂肪酶活性。 (7)泽泻 泽泻能降低细胞免疫功能,对 DTH 抑制作用具有抗原特异性。泽泻凝 集素能抑制豚鼠腹腔Mφ游出。泽泻煎剂腹腔注射能明显减轻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 肿胀,抑制大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泽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结核杆菌 有抑制作用。 (8)生地 地黄能增强猕猴的细胞免疫;纠正免疫抑制小鼠 T 细胞亚群分布紊乱 状态,提高脾细胞产生 IL-2 的能力。地黄多糖能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水 提出物使外周血 T 淋巴细胞显著增加,醇提出物明显促进溶血素生成。地黄水煎剂和 醇浸剂对甲醛所致大鼠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地黄水提物对组胺和醋酸引起的小鼠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9)丹皮 牡丹酚可提高痛阈,其作用无耐受现象。牡丹酚对动物腹腔、皮肤毛 18 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抑制作用。牡丹皮能通过抑制炎症组织的通透性,抑制 PGE 的 2 生物合成,从而抑制多种炎症反应,其抗炎作用不依赖于垂体肾上腺系统。芍药总甙 和牡丹总甙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松果体切除引起的关节炎大鼠炎症和免疫反应的紊 乱。牡丹酚、芍药甙、苯甲酰芍药甙苯和甲酰氧化芍药甙都能促进炭粒在血中的廓清 速度,可使Mφ吞噬力增强。牡丹酚能使脾重量增加,且能对抗环磷酰胺所致胸腺重 量的减轻。 牡丹皮能抑制反应素抗体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对 Ⅱ型变态反应的免疫溶 血反应有抑制作用,能延长嗜异性抗原抗体反应的实验动物死亡时间,有抑制补体作 用,对 III 型变态反应也有某种程度的抑制作用。牡丹酚能显著提高外周血酸性α- 醋酸萘酯酶阳性淋巴细胞百分率和白细胞移行抑制因子的释放;并显著改善外周血中 白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作用,从而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牡丹酚、芍药甙、氧化芍药甙都有抗菌作用。牡丹皮体外对伤寒杆菌、大肠杆菌、 葡萄球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牡丹皮对流感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抗病毒的有效 成分为 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 (10)黄芩 黄芩的抗菌谱较广,水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均 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在体内黄芩对耳鼻喉科细菌性炎性肿胀有一定作用, 其致病菌以葡萄球菌为主。黄芩煎剂或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等有程度 不同的抑菌作用。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是黄芩抗流感病毒的有效成分之一。 黄芩水提物能抑制抗原与IgE结合,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对大鼠被动皮肤过 敏反应和对豚鼠过敏性气喘均有抑制作用。可抑制卵白蛋白致敏豚鼠肺释放介质以及 抑制抗 IgE 抗体引起的人肺释放过敏介质。黄芩不仅抑制反应素抗体介导的大鼠肥大 细胞脱颗粒,也抑制非反应素抗体介导的反应。黄芩甙及黄芩素可抑制豚鼠与小鼠的 被动性全身变态反应及豚鼠被动性皮肤变态反应,黄芩素的作用强于黄芩甙。黄芩甙 和黄芩素不影响抗原抗体的结合,但能显著减少致敏豚鼠肺切片与抗原反应时化学介 质的释放量。黄芩甙与黄芩素能明显抑制致敏豚鼠离休小肠与离体气管对抗原所产生 的过敏性收缩反应。黄芩甙与黄芩素对实验性气喘有效,尚有抗组胺,抗胆碱及罂粟 碱样作用。 (11)甘草 甘草提取物有较好的抗过敏作用,能明显降低豚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率。甘草甜素腹腔注射也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生甘草、蜜炙甘草、甘草甜素能显著 19 提高小鼠炭粒廓清指数,刺激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一定剂量的甘草水煎剂对巨噬细 胞的功能呈双向调节作用,在应激状态下能促进吞噬功能,而在安静状态下则表现为 抑制。甘草酸铵可使小鼠 NK 细胞活性显著增强。一定浓度的甘草酸能使抗体显著增 加。甘草酸铵对抗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甘草酸铵还可显著抑制肺和肾 PGE 、PGF 2 2 的合成,使小鼠 NK 细胞活性显著增强。甘草甜素可提高 ConA 诱导人脾细胞γ-IFN 的水平,增强 ConA 诱导淋巴细胞分泌 IL-2 的能力,并可增加 ConA 诱导淋巴细胞分 泌IFN的产生。甘草甜素还能够抑制补体反应。 甘草、甘草甜素和一定量的甘草次酸能显著延长和增强可的松的作用,并能使大 鼠胸腺萎缩和肾上腺重量增加。甘草甜素可明显抑制氢化可的松、强的松、去氧皮质 酮和醛固酮的代谢速度。甘草水浸膏皮下注射能对抗巴豆油诱发的耳壳水肿及醋酸扭 体反应,对肉芽组织增生的慢性炎症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皂甙、甘草酚类、查 耳酮、甘草甜素、甘草黄酮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抗HIV的作用,尤以甘草黄酮作用最明 显。甘草多糖、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甜素分别对水泡性口炎病毒、腺病毒、单纯 疱疹病毒、牛痘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等有抑制作用。FM100、甘草次酸 钠、甘草次酸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甘草对某些药物、食 物、体内代谢产物及细菌毒素所致的中毒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甘草解毒的主要成分 为甘草甜素及其体内分解产物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 五、疗效分析及机理探讨 (一)疗效分析 小儿化湿汤治疗小儿湿疹的治愈率为69.44%,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91.67%, 临床疗效与氯雷他定颗粒剂相当。小儿化湿汤对急性、亚急性、慢性期湿疹均有效, 尤其对慢性期的治疗优于氯雷他定颗粒。中药组随访15例,愈后1月复发率6.67%, 明显低于西药组。结果提示,治疗小儿湿疹,小儿化湿汤是一种高效、低毒、低复发 率的理想药物,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二)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小儿化湿汤、生理盐水、氯雷他定颗粒对迟发型变态反应(DTH)模型小鼠的 干预实验,说明氯雷他定颗粒、高、低剂量中药均可抑制二硝基氯苯所致的小鼠耳部 肿胀,及单核细胞浸润,减轻炎症的发生。中药高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fu.yonana.cn/xq/2022/1123/5927.html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关于我们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扫码关注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3140号-1 
Copyright ©2019-2023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