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白日里鸡飞蛋打、上房揭瓦,再人嫌狗厌的捣蛋鬼,一旦沉入黑甜梦乡,孩子们的睡颜总是安静美好。想必你也好奇孩子的梦境,是白天不让多吃的冰淇淋?未通关的电子游戏?还来不及完成的作业?或是童话里的英雄公主梦?还是紧追不舍的笨拙怪兽?不管如何,大多应该鲜活有趣,有别于现实世界。
但有的孩子,却受困于未知的恐惧,夜无好梦;更有不幸者,每至夜深人静时,一场场电的风暴就开始席卷他们的大脑,肆虐扫荡。
于 2018 年 1 月底「感冒」发热 (39℃ 左右) 后出现睡眠时哭闹,多于入睡半小时左右突然出现, 表现为恐惧、哭闹不安,双眼四处扫视, 口中自语 (内容及发音含糊不清), 双手四处指指点点,约半小时后逐渐停止,可继续入睡。每天发作 1~3 次不等, 有时诉看见怪兽。无恶心、呕吐, 无肢体抽搐, 无牙关紧闭, 无双眼上翻小儿推拿手法图片大全。发作间期无异常表现。
否认高热惊厥病史, 否认颅脑外伤史,生长发育水平与同龄童相当, 否认家族类似病史。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于 2015 年 2 月打骂后出现惊恐表情, 抱紧大人, 双下肢踢动, 发作期间意识清楚, 持续约 10 余秒;后出现突发大声喊叫, 双上肢空中挥舞, 下肢蹬踏,持续余 5~8 秒后恢复正常,夜间多见。
期间就诊外院,给予奥卡西平治疗, 短暂控制后再次发作, 形式同前,加用药物无法控制,发作频率 5~6 次/日, 多时每日发作几十次,患儿发作后无嗜睡、反应差,可正常先前活动,可回忆发作过程中问话。
患儿A入院后完善头颅 MRI 检查,提示未见明显异常。行长程录像脑电图监测过程中出现2次家属指认「发作」,表现为睡眠中觉醒、哭闹,家属安抚后可继续入睡。同步脑电图为觉醒脑电伴全导肌电伪迹(图 1)。
患儿B入院后完善头颅MRI 检查,提示: 左侧额叶内侧面皮髓质交界不清,DTI 未见明显异常。行长程录像脑电图监测,睡眠中出现 21 次部分性发作,临床表现及同步脑电如下:
夜惊属于觉醒性异态睡眠, 即在非快动眼睡眠期 (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的第三小儿夜啼符、四期, 不能从深睡眠中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 也不能完全清醒, 由于这种睡眠机制的改变妨碍了机体对肌肉活动的控制, 从而出现夜惊等一系列临床症症状。夜惊的成因并不完全清楚. 比较能得到认同的观点是遗传和发育因素与环境诱发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了夜惊的变化和消失。一般来说, 多数夜惊可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或消失,故预后良好。但有极小部分患儿夜惊持续频繁发作, 或不断加重, 可持续至青少年和成人期,需采取专业心理治疗。目前尚无十分有效且不良反应小的治疗药物。
有研究认为计划唤醒, 即掌握夜惊发作规律, 然后有计划地提前约 15 min 唤醒患儿, 可以使夜惊症状缓解或消失。故对于患儿 A,予缓解紧张情绪,建议家属注意培养患儿参与社会交往,避免睡前听看令人紧张恐怖的故事或影片。
当然,本文仅止步于睡眠中额叶癫痫发作与小儿夜惊的鉴别,临床上以夜间发作性事件就诊的患儿,包括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类似癲痼发作的非癫痫性疾病、儿童生理性或一过性的事件,尚需多方面进行鉴别。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