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是指由于大脑皮质及皮质中枢的功能失调而引起排尿中枢功能失调所致的功能性遗尿。其发生原因多是精神因素,如突然受惊,过度疲劳,骤换新环境,失去父母照顾及不正确的教养习惯等。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小儿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且每夜如是形成惯例。发病年龄以三周岁以上为界,尤以学龄儿童多发,偶有延长至十几岁,经久不愈。而三周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智力发育未臻完善正常的排尿习惯尚未养成,因而未能自主排尿,或年长儿由于贪玩少睡,精神过于疲劳,或其他原因偶尔发生一、二次遗尿,过后又恢复正常,均不属病态。
遗尿是肾与膀胱的病变。主要与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肺脾气虚,制节无权;也可因肝胆湿热下注所致尿者(这种情况临床少见)。其病机为膀胱不能固摄所致。正如《灵枢·九针论》云:“膀胱不约为遗溺”。《幼集成》谓“小儿尿床,皆膀胱虚冷所致。”指出了肾与膀胱虚冷是本病的主要原因。本病属于中医学“遗溺”、“尿床”、“夜尿症”等病证范畴。
(一)辨证要点:本病的辨证当分清寒热虚实。一般来说,尿色黄赤量少,尿时有热感,小便黄臊味重,多属热证;而尿色清白量多,尿时无热感小便清长无味多属寒。
病之初,形体尚盛,或尿黄短涩,舌红苔黄,脉弦滑有力多属实证;而病久,神疲气短,或尿白清长,舌淡红苔白或舌体胖嫩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多属虚证。
(二)治疗原则:本病虽有寒、热、虚、实之别,临证以虚实多见,故治以固肾健脾补肺为主。对于实热证当以清利为治。
症状:夜尿频多,每晚必遗,遗儿发育迟缓,面色白,形神疲乏,腰腿酸软,肢冷畏寒,智力迟钝,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白,脉沉迟无力。
处方:桑螵蛸9~15克,煅龙骨,牡蛎各3克,五味子9克,金樱子15克,芡实米15克,肉苁蓉3~6克,鹿角片3~6克,补骨脂9克。
加减:伴有痰湿内蕴,困寐不醒者加菖蒲克,远志6克,以化痰浊,开窍醒神;或加莲子芯10克,益智仁9~12克以清心开窍;纳差便溏者加党参15克,白术15克,云苓12克,焦三仙18~30克,以补气健脾和中肋运。
症状:睡中小便自遗,兼见面白神疲,气短自汗,易于感冒,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舌体胖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处方:黄芪9~15克、党参9克、白术9克、柴胡6~9克、升麻3~6克、炙甘草3~6克小儿夜啼符、乌药3~6克、益智仁9~12克、山药9~15克、桑螵蛸15克。
症状:睡中遗尿,小便黄臊,手足心热,面红唇赤,口渴饮水,夜间齘齿,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有力。
处方:胆草3~6克、甘草3~6克、栀子36克、黄柏3~6克、车前子6~9克、泽泻6~9克、柴胡3~6克、甘草3~6克、覆盆子12克、莲须12克。
加减:目睛红赤者加菊花、夏枯草、以清肝明目、夜间齘齿者加黄连,云苓,木通以清心安神,泄热导赤;湿热日久灼伤津液,证见,低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者,用知柏地黄丸,加减以滋阴降火。
处方: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柴胡9克、升麻6克、故脂10克、金樱子、芡实米各15克、山药15克、覆盆子、丝子各10克、益智仁10克、桑螵蛸15克、天台乌6克、蜂房6克、煅龙牡各30克、麻黄6克、生姜10克、大枣3枚。
处方:吴茱萸、肉桂各2克(桂枝6~9克也可益智仁、白芍、车前子、茵陈各10克、黄芪15克、茯苓20克、炙甘草6克金樱子、芡实米各15克服法:日1剂、水煎服,七天为一疗程。加减:如脾气虚明显者加白术、党参;湿热偏重者去桂枝(肉桂)加苡仁、白花蛇草、肾虚遗尿者加覆盆子、桑螵蛸、故脂。
按:滴尿症、临床特点:白天频频小便,点滴而下,其势状如阵雨后屋檐滴水,尿出数点即止,反复发作,不能自制。每小时~5次,最多者每3~10分钟1次,1天30~40次小便者常有之。但排尿病儿不感涩痛,且夜间入睡后反无上述表现。本证与癃闭、淋症等有形似而实异之别。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