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不安,或时哭时止,甚则通宵达旦,多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脾寒者,啼哭声低弱,睡喜蜷曲,面色青白,四肢欠温,吮乳无力,便泄溲清,指纹淡红;心热者,啼哭声较响,见灯火更剧,面赤唇红,烦躁不安,便秘溲赤,指纹红紫;惊恐者,啼哭突然,似见异物,哭声不已,面色青灰,睡中时作惊惕,脉来急数。如若因其他原因引起,需对症治疗。
1 -2g,用温开水或蜂蜜调成饼状,纳入脐中,外用胶布固定。24小时或48小时1换,7次为1个疗程。一方去吴茱萸也验。一方仅朱砂1味,贴敷劳宫、涌泉也效。
30g,五倍子15g,面粉15g,朱砂6g。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水调为糊状小儿夜啼灵符图。敷患儿神阙穴及脚底涌泉穴。
4味药共为细末,加陈茶水适量,捏成小饼状,外敷于脐中小儿夜啼符,用胶布固定。每晚更换1次,一般敷2 -6次后症状消失。
点评]小儿夜啼的治疗,应用中药和穴位的安神镇静功效共同发挥作用,临床疗效颇佳。从脾、心、肾论治,根据药物的归经及功效和穴位的功用,发挥了良好的疗效。镇静丹方中钩藤、蝉蛻息风定惊,善治小儿受惊后所致的夜啼;灯心镇静膏适用于小儿心经积热、夜啼不安、见灯火及上半夜啼哭尤甚、啼时有汗、啼声响亮者。
安抚夜啼郎外治妙招 - 临证心得 - 天下中医论坛 - 振兴国医,从我做起!天下中医网,中...
安抚夜啼郎外治有妙法。中医认为,小儿夜啼有习惯性和病态反应的不同,病态反应多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外治法可选:(1)敷涌泉法:吴茱萸、栀子各5g,共研细末,鸡蛋1个,取其蛋清,...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