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层社会有联系,尤其是与朝廷,上至皇帝下至朝臣的关系密切。王远知受重于隋炀帝,又受重于唐高祖和唐太宗,使偏传江南的茅山宗,盛传中原,经久不衰落,王远知开其先,潘师正、司马承祯踵其后,尊道貴德,名垂史册,可使后人借鉴。
王远知少年时极其聪明,在受儒家教育的同时,还能博览群书。年十八,从师宗道先生臧矜。臧矜当时为国师,他洞察事物幽深微妙,思维深邃,空灵多变。平时大力倡导道教,曾得到梁、陈二朝皇帝的器重,以礼相见。在他的参谋下,朝野曾出现一派旺盛发达的景象。王远知接受臧矜的道教思想指导后,就开始修炼道教功法,辟谷休粮,日服松子。经过一段时间,王远知决定离开老师,隐居深山小儿夜啼符。
南齐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干了十四年朝廷闲官“奉朝请”的陶弘景,突然提出辞呈,齐武帝准允后,他就到矛山做了隐士,在金坛华阳洞开住了下来,并给自己取了个道号“华阳隐居先生”。后来梁武帝有关朝政大事都来山中询问,时人尊他雅号叫“山中宰相”。他继承了上清派经法,成为上清派茅山祖师;又继承了道教茅山宗,成为第九代宗师。
修道有方,远近闻名,特于永定年间(公元557——559年),召见王远知到重阳殿,特加礼敬,问道之后,又送王远知回茅山。远知归茅山后,又移居华阳洞的西北岭上。
陈宣帝太建末年(公元582年)的一天在王远知的静室中,忽发现一个陌生人醉卧呕吐。王远知点香祝祷陌生人说:“您是得到之人,东岭上的张法本道人,也很用心求道。我想去游天台山,通山路的石桥很宽可过去。不过那里有很多散仙人,该地传说又常降甘露,用器皿接盛,服饮一升,可长寿到五百岁,您能去吗?”王远知听罢,立即出来,上东岭去找张法本。走到山半腰,王远知忽然想到没有告诉几个弟子,嘱托经法之事,就往回走了三十步,远远望去他住的西北岭上空,有一只白鹤盘旋几圈后飞走了。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炀帝率军亲征高丽,途中派遗大臣崔凤举前去茅山迎请王远知,王远知随使下山,在涿郡的临朔宫,炀帝以弟子的身份恭恭敬敬地迎见了王远知。二人畅话别后情谊,王远知预祝大驾远征,凯旋而归;炀帝接着下诏于中岳嵩山修斋仪,同时又下诏召王远知到京师洛阳。在宫中建置玉清玄坛让王远知住持。后来,炀帝要去扬州游览,王远知诚挚上奏:“陛下不宜远离京国!”炀帝执意要去,不听劝奏。于是率领千艘大船,浩浩荡荡离开洛阳,从大运河南航扬州去了。
王远知深知炀帝腐败,此次离京,必遭天下大乱,无法收拾。他预料太原留守李渊将来可登天子位,便偷偷地离洛阳北上太原,向李渊密告符命,将有天下。李渊受王远知符命,喜出望外,再三向王远知表示谢意。李渊按照王远知的符命旨意,一步步得心应手杀入西京长安,占据要地,后来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于扬州,在群雄割据中,夺得天子位,建立唐朝,是为高祖,年号武德。
王远知的入室弟子有潘师正,徐道邈,他二人同得秘诀。潘师正是在隋炀帝召见王远知于东都洛阳后,在大内玉清玄坛收为弟子的。炀帝末年,王远知预见隋朝国运将终时,要求还山的,炀帝准允后,王远知携弟子潘师正一同到茅山。不久,王远知命潘师正到洛阳嵩山传道。茅山宗才传到了北方。王远知还有两个弟子陈羽和王轨。王轨在茅山继续传授茅山宗。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