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大全)PPT课件

时间:2023-03-04 20:21 阅读: 评论: 作者:admin

小儿推拿(大全)PPT课件

  ❖ 鱼际揉常用于面部;单指揉常用全身各部穴位;双 指揉常用于乳根,乳旁,肺俞,胃俞,脾俞,肾俞 (双)等;三指揉则用于脐及天枢等处。掌揉常用 于脘腹,如揉中脘、揉脐。

  ❖ 小儿推拿除了运用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本 身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不仅有 “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且以 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 第一,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的表面形态不仅具 有点状,还有从某点至另一点的线(带)状,如 “三关”、 “六腑”等等,以及面状,如 “脾经”、“腹”等等。

  ❖ (三)操作时一般取润滑剂为介质,如冬天 用姜汁类温热药物,夏秋取酒精、滑石粉之 类,一则可保护皮肤,二可增强疗效。根据 病情,灵活掌握。

  ❖ 临床应用:临床上用揉法为多,揉上马能滋 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为补肾滋阴 的要法。主要用于阴虚阳亢,潮热烦躁,牙 痛,小便赤涩淋沥等症。

  ❖ 主治:便秘、泄泻、脱肛、痢疾等。 ❖ 临床应用: ❖ ⑴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于虚寒

  ❖ ⑵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湿热,积食 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症。

  ❖ 临床应用:运内八卦能宽胸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用 于痰结喘嗽,乳食内伤,胸闷,腹胀,呕吐及泄泻等症,多 与推脾经、推肺经、揉板门、揉中脘等合用。

  ❖ 临床应用:退六腑性寒凉,能清热、凉血、 解毒。对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 热烦渴、腮腺炎及肿毒等实热证均可应用。

  ❖ 本法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若患儿 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发斑等 可单用退六腑。而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 其正气。

  ❖ 含义:脏,指五脏,腑,指六腑;娇, 指娇弱,不耐寒暑,不耐攻伐;嫩,指 柔嫩;形,指形体结构,具体就是指四 肢百骸、精、血、津液等有形成份;气, 指生理功能活动;充,指充实。脏腑娇 嫩,形气未充,是指小儿时期形体结构 尚未成熟,其生理功能也未健全。

  ❖ 位置: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 操作:以两手掌从两腋下搓摩至天枢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

  ❖ 临床应用:搓摩胁肋,性开而降,能顺气化痰,除胸闷、开 积聚。对小儿食积、痰壅、气逆所致胸闷、腹胀有效。但对 中气下陷、肾不纳气者不宜用。

  ❖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 外感发热、头痛,多与开天门、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 目赤痛,多和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合用。

  ❖ 位置:发际正中直上,百会前骨陷中。 ❖ 操作:两手扶儿头,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

  余个。手法有推、揉、运、分、捏等。在辨证 上该流派注重扶正,祛邪亦不忘扶正,认为小 儿“稚阴稚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拇、食、中三手指捏拿肌肤,称捏法。捏脊 法是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二指前 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肌肤,双手交替捻动 向前推行;

  ❖ 或用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缘顶住皮肤, 拇指前按,二指同力提拿肌肤,双手交替捻 动向前推行。

  初 乳 : 04天,蛋白质高 过渡乳 : 510天,脂肪高 成熟乳 : 11天9月,成分稳定 晚 乳 : (10月 )蛋白质、脂肪均少

  ❖ 小儿推拿最早的著作《按摩经》(又称 《小儿按摩经》)被收在杨继州编的《针 灸大成》(1601年)之中。《按摩经》为 四明陈氏所编著。书中对小儿推拿穴位, 除日常通用的经络穴位之外,记载了数十 个特定穴位。小儿推拿手法有十数种,除 掐揉按穴之法外,还有推、运、搓、摇、 摩等等,并有复式操作法十八种。

  ❖ 一般营养不良或缺少锻炼的小儿胸廓发 育差,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晚;反之, 营养状况良好的小儿,胸围超过头围的 时间较早。

  ❖ 临床应用:推箕门性平和,有较好的利尿作用。用于尿潴留, 多与揉丹田、按揉三阴交等合用;用于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 小肠合用。

  ❖ 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推 揉之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对各种原因引 起的胸闷、吐逆、痰喘咳嗽均有效。治疗呕 吐,噎气常与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分 腹阴阳等合用;治疗喘咳常与推肺经、揉肺 俞等合用;治疗痰吐不利常与揉天突、按揉 丰隆等合用。

  ❖ 位置:乳下2分。 ❖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乳根。 ❖ 次数:20~50次。 ❖ 主治:喘咳、胸闷。 ❖ 【临床应用】见乳旁穴。

  ❖ 小儿脏腑娇嫩,肌肤柔弱,要求手法轻柔深透,适 达病所而止,不可竭力攻伐。需进行手法练习。

  ❖ 位置:手背第四、五掌骨歧缝间。 ❖ 操作:用掐法,称掐精宁。 ❖ 次数:5-10次。 ❖ 主治:痰喘气吼,干呕,疳积等。

  ❖ 临床应用:掐精宁能行气、破结、化痰。多用于痰 食积聚、气吼痰喘、干呕、疳积等症。本法于体虚 者宜慎用,如必须应用时则多与补脾经、推三关、 捏脊等同用。以免克削太甚,元气受损。

  ❖ 变蒸的日数,是由出生之日算起,32日为 一变,64日再变,变且蒸。即两变一蒸, 合320日为十变五小蒸。小蒸之后,又64 日一大蒸,大蒸后,又64日复大蒸,复大 蒸后,又128日再复大蒸,计256日三大蒸。 至此,小蒸320日,大蒸256日,共计576 日,约一岁零七个月左右,变蒸完毕。

  ❖ 手腕放松,以腕关节连动前臂一起作回旋活动。腕 部活动幅度可逐步扩大,动作要轻柔。一般速度每 分钟200-300次/分钟。

  ❖ 本法轻柔缓和,刺激量小,适用于全身各部。常用 于脘腹胀痛,胸闷胁痛,便秘及泄泻等肠胃道疾患, 以及因外伤引起的红肿疼痛等症。具有宽胸理气, 消积导滞,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作用。

  青春期受地区、气候、种族等影响,有一 定差异,一般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 男孩自13~14岁到18~20岁。近几十年来, 小儿进入青春期的平均年龄有提早的趋势。

  ❖ 临床应用:推、揉太阳能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风热。若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头痛,外 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

  ❖ 三、婴儿期 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生理:生长最快······ 病理:脾胃——外感 合理喂养(断奶-添加辅食)

  ❖ 四、幼儿期 1周岁后至3周岁为幼儿期小儿夜啼符。 生理:心智发育快-- 病理:外感—— 脾胃- 合理喂养(营养)

  ❖ (1)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 拿风池五法均为治疗外感表证所常用,前四 法多用于疏风解表,常相互配伍应用,拿风 池主发汗祛风寒。

  ❖ (2)按揉百会,推揉囟门均能安神镇惊,通 窍。按揉百会兼有升阳举陷的作用,常用于 脱肛、遗尿等症。

  的重要指征。智能发育指神经心理发育,包括感知、 运动、语言、性格等方面。智能发育除与先天遗传因 素有关外,还与后天所处环境及受到的教育等密切相 关。 ❖ (一)感知发育 视感知的发育:听感知的发育: ❖ (二)运动发育 ❖ 小儿运动发育有赖于视感知的参与,与神经、肌肉 的发育有密切的联系。发育顺序是由上到下、由粗到 细、由不协调到协调进展的。 ❖ (三)语言发育 ❖ 语言是表达思维、意识的一种方式。小儿语言发育 要经过发音、理解与表达三个阶段。 ❖ (四)性格发育 ❖ 性格是指人在对事、对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 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英勇- 、刚强、懦弱、粗暴等。57

  食中三指拿捏,称拿桥弓;或揉用食、中、无名指 揉,称揉桥弓。 ❖ 次数:抹约20次,揉约100次,拿约3~5次。 ❖ 主治:肌性斜颈。 ❖ 【临床应用】 ❖ 抹桥弓能行气活血,拿桥弓能软坚消肿,揉桥弓可 舒筋通络。三法配合用于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

  ❖ 变蒸是古代医家阐述婴幼儿生长发育规 律的一种学说。前人认为,两岁以内的 小儿,生长发育特别迅速,每隔一定的 时间,即有一定的变化,就是智慧逐渐 聪明,表情逐渐活泼,身体逐渐长高, 筋骨逐渐坚强。在此期间有一个变化和 蒸发的过程,针对这种过程,前人提出 了“变蒸”学说。所谓“变蒸”:变者, 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 长其百骸。

  手法欠灵活,过轻则不易“得气”。 ❖ 3、捏拿时不要拧转肌肤。 ❖ 4、操作时,当先捏肌肤、次提拿、次捻动、次推

  所以又称为捏积。因为该法具有强健身体和防治多 种病证。因而作为一种疗法已被广泛应用。通常在 应用时是由下向上而行,先捏脊3遍,第4遍时要行 捏三提一法小儿夜啼颗粒,即每捏3次,向上提拿1次。

  ❖ (1)分阴阳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多用于阴 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寒热往来,烦躁不安,以及乳食停滞, 腹胀,腹泻,呕吐等症。但在操作时,如实热证阴池宜重分, 虚寒症阳池宜重分。

  ❖ (2)合阴阳能行痰散结,多用于痰结喘嗽,胸闷 等症,若本法配揉肾纹,清天河水能加强行痰散结 的作用。

  ❖ 清代中医小儿推拿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有关 著作频繁增多和诊疗水平的日益提高。可以 说小儿推拿学始于明而盛于清。《小儿推拿 方脉活婴秘旨全书》(1604年)系太医龚延 贤所著,是流传最早的单行本。其书分为三 卷,对小儿推拿十二手法(复式操作法)论 之甚详。被誉为“推拿最善之本”。

  ❖ 《小儿推拿秘诀》,是周岳甫所编著。周岳 甫,字于蕃,其著先后四次刻行,对后世影 响很大。清代张振均在其所编著的《厘正按 摩要术》中引用甚多。清代小儿推拿专著影 响较大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 骆潜奄的《幼科推拿秘书》、夏云集的《保 赤推拿法》。徐崇礼的《推拿三字经》、张 振均的《厘正按摩要术》此外,还有夏鼎的 《幼科铁镜》,以及陈复正的《幼幼集成》。

  ❖ 操作: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 脘;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往下推至中脘称推中脘, 又称推胃脘。

  患儿的体位而定,可以灵活掌握。但在手法操作时, 也须考虑轻柔在先,如推法、揉法的次数多而摩法 的时间长。刺激重、快、少的掐、拿、捏等法则应 在最后进行。如遇到急救时,则考虑病情需要,可 先用强刺激类手法。

  ❖ 由于小儿推拿的手法,大部分在特定穴上进行,而 这些特定穴在手法操作的方向、刺激量的大小、速 度的快慢都能体现出手法的补泻作用。如一般认为 用力轻柔,速度缓慢,顺经方向的为补,反则为泻, 而用力和速度在两者之间的,往返方面又均衡的为 平补平泻。

  ❖ (2)掐山根有开关窍、醒目安神的作用,对惊风、昏迷、 抽搐等症多与掐人中、掐老龙等合用。

  ❖ 位置:人中沟正中线交界处。 ❖ 操作:拇指指甲掐,称掐人中。 ❖ 次数:5次或醒后即止。

  ❖ 临床应用:摩腹、分推腹阴阳能健脾和胃, 理气消食。对于小儿腹泻、呕吐、恶心、便 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较好, 常与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 手法。

  ❖ 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 属于胎儿期。胎龄从孕妇末次月经的第1天算 起为40周,280天,以4周为一个妊娠月,即 “怀胎十月”。

  ❖ 主治:气虚血虚,病后体弱,阳虚肢冷,腹痛,腹 泻,疹出不透以及感冒风寒等一切虚、寒病症。

  ❖ ⑴推三关性温热,能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 表,主治一切虚寒病证,对非虚寒病证宜慎用。

  ❖ 临床应用:揉总筋能清心经热,散结止痉,通调周身气机, 临床上多与清天河水,清心经配合,治疗口舌生疮、潮热、 夜啼等实热证。操作时手法宜快,并稍用力。治疗惊风抽搐 多用掐法。

  ❖ ⑴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 面赤口疮、小便黄短等,多与清河水、清小肠等合用。

  ❖ ⑵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以防引动心火。若气血不足 而见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 或以补脾经代之。

  ❖病理方面:由于先天肾精未充, 故小儿常见与先天肾气不足有关 的疾病,如五迟、五软、遗尿、 解颅等。后天患病之后,日久则 较成人更易发生肾气虚衰之症。

  ❖生理方面:肝属木,旺于春,主 生发少阳之气,生理的肝常有余 是指小儿生发之气旺盛的特征。 同时由于肝肾同源,生理上肝得 肾水济济而不过于亢盛。

  ❖ 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则可以退六腑六数,推三 关四数之比推之;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六数,

  ❖ 临床应用:清天河水性凉,较平和,能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主要用于治疗热性病症,清热而不伤阴分。

  ❖ 一是同意小儿有“变蒸”者,如师巫《颅囟 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孙思邈《备急 千金要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陈文中 《小儿病源方论》、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 万密斋《幼科发挥》、虞搏《医学正传》、吴 谦《幼科心法要诀》、夏禹铸《幼科铁镜》、 张山雷《小儿药证直诀笺正》等;

  ❖ 常见于4-7岁的智力基本正常小儿,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 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过多,情绪冲动,并可有学习困难的一 组症候群。

  元。用捏脊法自下而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 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 一。

  ❖ 临床上多与补肺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 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治疗先、后天不足,以及小儿 瘫痪,均有一定效果。本法单用名捏脊疗法,不仅 常用于小儿疳积、腹泻等病症,还可应用于成人失 眠、肠胃病、月经不调等病症。

  ❖ 用双手的掌面挟住一定部分,相对用力作快速地搓、 转或搓摩,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称为搓法。

  于上肢时,要使上肢随手法而略微转动;搓法用于 腰背、胁肋时,主要是搓摩动作。若在脐部用手往 来摩挲,则称为搓脐。 ❖ 【临床应用】 ❖ 搓法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一般常作为推拿 治疗的结束手法。具有调- 和气血,舒松脉络,放松102 肌肉的作用。

  菌、需氧菌 (3) 溶菌酶— G(-)的杀菌 (4) 双歧因子— 抑制大肠杆菌 (5) 补体 (6) 免疫细胞

  ❖ 临床应用:掐、揉二扇门能发汗透表、退热平喘, 是发汗效法。揉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多用于风 寒外感。本法与揉肾顶、补脾经、补肾经等配合应 用,适宜于平素体虚易感者。

  ❖ 辛亥革命以后出版的小儿推拿著作有《推拿 易知》、《推拿抉微》、《窍穴图说推拿指 南》、《增图考释推拿法》、《推拿捷径》、 《小儿百病推拿法》等十数种,还翻刻印行 了一些明清时期的小儿推拿专著。

  ❖ 总之,明代以后500多年来,又经过中国医 生的大量临床实践总结,不断对小儿推拿 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现有的具有良 好疗效的小儿推拿疗法。

  ❖ 儿童遗尿多为先天肾气不足,下元虚冷所致,或由于各种疾 病引起的脾肺虚损,气虚下陷也可以出现遗尿症。

  男13岁)称学龄期。 生理:接近成人-- 病理: 调护 体格、生理卫生、心理、疾病、病灶清除

  ❖ ⑴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 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 体重可以反映小儿体格生长状况和衡量小儿营养情况, 并且是临床用药量的主要依据。体重增长过快常见于 肥胖症,体重低于正常均值- 的85%者为营养不良。 49

  ❖ 出生时约5 0 cm。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 25cm,其中前3个月约增长12cm。第二年约10cm。

  ❖ 临床应用:推掐本穴能退热、消胀、散结。主要用于脾胃热 结、口唇破烂及腹胀等症。临床上还用推小横纹治疗肺部干 性罗音。

  ❖ (3)揉丹田、揉气海、按揉关元都能温阳散寒、分清泌浊, 治下焦虚寒。用于消化系统病症,如腹痛、腹泻、便秘,用 于泌尿系统病症,如遗尿、尿闭、脱肛等。

  ❖ (2) 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捏脊一般捏3遍; 捏第四遍时 每捏三下再将背脊皮提一下,称 为捏三提一法;捏后按揉相应俞 穴。在捏脊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 几遍,使肌肉放松。

  ❖ 临床上用揉法为多,揉外劳主要用于一切寒 证,不论外感风寒、鼻塞流涕,以及脏腑积 寒、完谷不化、肠鸣腹泻、寒痢腹痛、疝气 等症皆宜,且能升阳举陷,故临床上也多配 合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治疗 脱肛、遗尿等症。

  ❖ 位置:手背二、三掌骨歧缝间。 ❖ 操作:用掐法,称掐威灵。 ❖ 次数:掐5次,或醒后即止。

  ❖ 临床应用:揉、摩丹田能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 清别浊。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之腹痛、 疝气、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 外劳等合用。揉丹田对尿潴留有效,临床上常与推 箕门、清小肠等合用。

  ❖ 万全提出小儿:“五脏之中肝有 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 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这一论 述明确提出小儿五脏特性是:肺脏 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 余,心常有余。

  ❖ 临床多用与清脾经、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等合用,治疗 脾胃湿热,或胃气不和所引起的上逆呕恶等症;若胃肠实热、 脘腹胀满、发热烦渴、便秘纳呆,多与清大肠、退六腑、揉 天枢、推下七节骨等合用。

  ❖ ⑴补肾经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用于先天 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 虚汗喘息等症。

  ❖ ⑵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经热, 小便黄短等症。临床上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 需用清法时,也多以清小肠代之。

  ❖ 操作:从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 称补大肠,反之则为清,称清 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 大肠。

  推后,再自鸠尾处向脐上直推,最后摩腹部,称为开璇玑。 ❖ 次数:开胸3-5 次,开璇玑50-100次。 ❖ 作用:理气化痰,降逆止呕。 ❖ 主治:发热,气急,痰喘,胸闷,呕吐,厌食,腹泻。 ❖ 临床应用:开胸和开璇玑涉及胸腹多个穴位,可起到宽胸、

  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消食止泻的作用,对于治疗发热、气 急、痰喘、胸闷、呕吐、厌食、腹泻等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 疾病均有良好效果。

  ❖含义:生机,是指生命力、活力。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指小儿在生 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 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 方面,都是在迅速地、不断地向着 成熟完善方面发展。

  ❖ (2)揉中脘、摩腹、揉脐、分腹阴阳、揉天枢、拿肚角六 法均能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为临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所常 用。前者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或胃脘胀满,食积不化等症;摩 腹、揉脐主要用于消化功能紊乱、腹泻、便秘等症,分腹阴 阳能和胃理气,降逆止呕;揉天枢、拿肚角主要能止腹痛、 除腹胀,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腹胀。

  特点: (1)成分可接近母乳 (2)某些营养素可能超过母乳 (3)缺乏免疫因子 (少数配方奶粉含双歧杆菌)

  ❖ 临床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 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 痛、伤食痛效果更好。本法刺激较强,一般 拿3~5次即可,不可拿得时间太长。为防 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推 毕,再拿此穴。

  ❖ 本法刺激轻柔缓和,是胸腹、胁肋部常用手法。 用以治疗脘腹疼痛,食积胀满,气滞及胸胁迸伤等 症。具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的功 能。应用时可配合药物。

  ❖ 【动作要领】 ❖ 1、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紧贴于食指桡侧缘。 ❖ 2、用拇指甲垂直用力按压重侧,不得抠动而掐破

  下颌后上颌,自前向后依次萌出,唯尖牙例外。 乳牙约在2~2.5岁出齐。 ❖ 出牙时间推迟或出牙顺序混乱,常见于佝偻病、 呆小病、营养不良等。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1颗 恒牙,自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 落,代之以恒牙,最后一颗恒牙(第三磨牙) 一般在20~30岁时出齐,也有终生不出者。 ❖ 2岁以内乳牙颗数可用以下公式推算:

  ❖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膻中; 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推至 乳头名分推膻中,用食中指 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名 推膻中。

  ❖ 病理方面:生理上肺的卫外功能相 对不足,加之小儿寒暖不知自调, 稍有护养失宜,则每易为外邪、时 疫之邪所侵,不论从口鼻而入,还 是从皮毛而受,均易先犯于肺,而 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 肺系疾病。

  ❖生理方面:肾为先天之本,小儿 生长发育、抗病能力及骨髓、脑 髓、发、齿、耳等的发育都与肾 有关。小儿先天肾气未盛,气血 未充,肾气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充 盛。即为肾常虚。

  ❖ 临床上治疗气血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引起 的四肢厥冷、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症,多与

  ❖ 【动作要领】 ❖ (1) 直推时,手握拳,伸直拇指、或食中二指。 ❖ (2) 肩、肘、腕关节放松,用拇指作直推法时主要靠拇指

  的内收和外展活动,用食中指作推法时主要靠肘关节的屈伸 的活动。 ❖ (3) 推时可根据需要用双手或一手,可向上、向下推动, 但无论向何方向均要行似直线) 推法用力较揉法轻,是在皮表进行操作,不要推挤皮 下组织。 ❖ (5) 推法的速度,约每分钟在250-300次。 ❖ (6) 直推法和其他几种推法,在施行时均应用指蘸取药物。 蘸取药汁时要干湿得宜,过干过湿均为不宜。 ❖ 【临床应用】 ❖ 直推法是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常用于“线 掌小横纹

  ❖ 临床应用:揉掌小横纹能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 痰止咳。主要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对治疗百日 咳、肺炎的有一定疗效。

  ❖从不同角度概括了小儿生理特点的 两个方面。前者是用静的观点论述 小儿机体柔弱,阴阳二气均幼稚不 足;后者是用动的观点概括小儿在 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 迅速。二者是动和静的关系,亦是 对立统一的互补关系。

  创新。该流派手法除了继承按、摩、掐、揉、 推、运、搓、摇等传统八法外,还融入了上海 地区的一指禅推拿、滚法推拿、内功推拿三大 流派的手法,并称之为“推拿十六法”。

  ❖ ⑴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 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 呕吐等症。

  ❖ 1、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 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作直线或斜线分向 推动,称分推法。

  ❖ 临床应用:揉肾纹能祛风明目,散瘀结。主要用于 目赤肿痛或热毒内陷,瘀结不散所致的高热,呼吸 气凉,手足逆冷等症。

  ❖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四横纹;或四指并拢, 自食指中节横纹处推向小指中节横纹,称推四 横纹。

  ❖病理方面:在小儿脾胃运化能力 相对较弱的基础上,加之小儿乳 食不知自节,稍有喂养失当,则 易为乳食所伤而患伤食、食积、 呕吐、腹痛、泄泻、疳症等脾胃 病症。

  ❖生理方面:脾与肺为母子关系, 肺气的充足需脾气的充养,小儿 “脾常不足”,抗病功能较弱, 难以充养肺气,故肺气亦不足, 卫外不固,此即生理之肺脏娇嫩。

  2 周: 鱼肝油、钙剂 4-6月: 稀米糊、营养米粉 6-9月: 菜泥、肉泥、烂面、饼干 10-12月: 碎菜、碎肉、稠粥 、面包 12-24月: 切细食物 24 月: 正常饮食

  ❖ (2)运水入土能健脾助运,润燥通便。多用于因 脾胃虚弱而见完谷不化,腹泻,疳积。便秘等症。

  ❖ 临床应用:揉脐、摩脐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 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腹泻、便秘、腹痛、疳 疾等证。临床上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 常配合应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 腹泻 。

  ❖ 多用于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唇舌生疮,夜啼等症;对于感 冒发热、头痛、恶风、汗微出、咽痛等外感风热者,也常与

  ❖ 次数:揉100-300次,运10-30次。 ❖ 主治:发汗、烦渴、口疮、齿痕糜烂、虚烦内热等。

  ❖病理方面:小儿患病心火易炎, 邪易内陷心包,上扰神明,临 床表现出现烦躁不安,甚至蒙 蔽心包,发生神志昏迷。

  指代针”之法,如掐人中、掐十王、掐老龙。主要 用于开窍镇惊息风,治疗惊风抽搐。应用时使病儿 感应疼痛,大声哭叫即止。掐后常继用拇指揉法, 以减缓不适。掐时要逐渐用力,深透为止,注意避 免掐破皮肤。 ❖ 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之感,临床常和揉法配合, 称掐揉法。

  ❖ 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蓁四 指作对称地用力,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进 行一紧一松的拿捏,称为拿法。

  ❖ 拿法刺激较强,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 肩部和四肢等穴位。多用于治疗发汗解表、 止惊定搐,如治疗风寒、感冒、惊风等等。 常用的推拿法有拿肩井、拿风池、拿委中、 拿承山等等。

  ❖ 临床应用:本穴掐之能退热除烦,散瘀结;推之能 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临床上多用于疳积、 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等症。常与补脾经、揉 中脘等合用。也可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本穴出血以 治疗疳积。

  ❖ 运法有“向耳转为泻,向眼转为补”之说, 如运太阳;有“左运止吐,右运止泻”之说, 如运内劳宫;有“左运汗,右运凉”之说。

  ❖ 小儿在变蒸过程中,不仅其形体不断地成 长,其脏腑功能也不断地成熟完善,因而 形成了小儿形与神之间的协调发展。

  ❖ 变蒸学说总结出婴幼儿生长发育具有这样一些规律: ❖ 小儿生长发育在婴幼儿时期最快; ❖ 婴幼儿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 每经过一定的时间周期,显示出显著的生长发 育

  ppt课件一五脏特性ppt课件脾常不足ppt课件脾常不足ppt课件肺脏娇嫩ppt课件肺脏娇嫩ppt课件肝常有余ppt课件肝常有余ppt课件心常有余ppt课件心常有余ppt课件二生理特点ppt课件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ppt课件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ppt课件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ppt课件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ppt课件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ppt课件三病因特点ppt课件四病理特点ppt课件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ppt课件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ppt课件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1掌握小儿各年龄分期的名称及年龄界限

  ❖ ⑴补胃经能健脾胃、助运化,临床上常与补脾经、揉中脘、 摩腹、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纳呆 腹胀等症。

  ❖ 小儿推拿常用的穴位,除常用的少数经穴奇穴和成 人相同外,多数为特定穴这些特定穴不仅有“点 状”、“线状”、“面状”,并多分布在头面和两 肘以下的部位,所以在进行手法治疗时,在先后顺

  ❖ (3) 向两旁分推如直线时速度加快,幅度较小, 约每分钟250-300次;分推如直弧线时,则速度稍 慢,幅度较大,约每分钟200次。

  ❖ 本法轻快柔和,能分利气血,适用于坎宫、大横纹、 璇玑、腹、肺俞,因向左右分向推动,故而这几种 操作又被称为分阴阳。

  ❖ 用手掌大鱼际、掌根部分、拇指或 中指罗纹面部分,吸定于一定部位 或穴位上,作轻柔回旋揉动,称为 揉法。 可分为鱼际揉、掌根揉、 指揉法。

  ❖ 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称揉迎香。 ❖ 次数:20-30次。

  ❖ 临床应用:鼻为肺窍,穴居两侧,揉之能宣肺气、 通鼻窍。用于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 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经、拿风池合用。

  ❖ 按摩学盛于隋唐,儿科学盛于宋。正是按 摩学和儿科学的成熟,为明代小儿推拿学 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大约在500年前中国明代,系统总结前人的 临床经验,编著了大量的小儿推拿专著, 形成完整的独立的小儿推拿体系,完善了 中医推拿学的内容 。

  ❖ (3)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 推补本穴,可使隐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 力宜重。

  ❖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 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 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 经。

  ❖ 用手掌掌面或食、中、无名 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 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的 有节律的摩擦,称为摩法。

  ❖ 治疗原则:养阴润燥,生津止咳。 ❖ 推拿手法:揉上马、涌泉、小横纹、掌小横纹、运内劳宫。

  1、掌握小儿各年龄分期的名称及年龄界限。 2、熟悉小儿时期生长发育正常规律,各年龄 段的生理及发病特点。

  ❖ 操作:中指指端揉,称揉小 天心;拇指甲掐,称掐小天 心,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间 关节捣,称捣小天心。

  ❖ 次数:揉50次,掐5次,捣30次。 ❖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目赤肿痛。

  ❖ ⑴揉小天心能清热、镇惊、利尿、明目,主要用于 心经有热而致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惊惕不安;或 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而见小便短赤等症。此外对 新生儿硬皮症,黄疸,遗尿,水肿,疮疖,痘疹欲 出不透亦有效。

  常数,是通过大规模实际测量的数据加以统计得出 的,可再用于临床,来衡量和判断儿童生长发育水 平,并为某些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为了实际应用的便利,又按小儿体格生长的规律, 列出一些计算公式,临床可以此来推算出各年龄组 儿童的生理常数。

  ❖ 临床应用:天门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常用于 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穴等合用;若惊 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 临床应用:运外八卦能宽胸理气,通滞散结。 临床上多与摩腹、推揉膻中等合用,治疗胸 闷、腹胀、便秘等。

  ❖ 推拿手法: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按 揉百会、揉丹田、按揉肾俞、擦腰骶部、按揉三阴交。

  ❖ 身高(长)增长与种族、遗传、体质、营养、运动、 疾病等因素有关,身高的显著异常是疾病的表现,

  ❖ 此外,还有上部量和下部量的测定。12岁前上部量 大于下部量,12岁以后下部量大于上部量。

  ❖ (1)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临床常用于泄泻、呕 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 等合用。

  ❖ (1)按揉天突、开璇玑、推揉膻中、揉乳根、揉乳旁,按 弦走搓摩七法均能宽胸理气,治疗上焦气机不利,但前三法 主降逆平喘,止咳化痰,多用于痰喘气急.咳嗽呕吐,揉乳 旁、揉乳根主止咳化痰,按弦走搓摩主疏肝消积,顺气化痰。

  ❖ 位置:在天突下1 寸胸骨柄中央,属任脉。 ❖ 操作:沿胸肋自上而下向左右两旁分推称开胸;若沿胸肋分

  ❖ 本法对体质虚弱,肺部感染有干性罗音、久 不消失者配揉小横纹,湿性罗音配揉掌小横 纹,多揉有一定疗效。

  ❖ 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 合。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 未闭合者正常情况应在生后2~4个月内 闭合。

  ❖ 体质虚弱儿童容易感冒咳嗽,尤其是1至7岁儿童,由于抵抗 力差,经常在冬春季节反复发作。可以选择在夏天进行预防 保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 测量血压时应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不同宽 度的袖带,袖带宽度应为上臂长度的2/3, 袖带过宽测得的血压值较实际血压值为 低,过窄测得的血压值较实际血压值为 高。小儿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 ③头围:初生平均34cm,2岁时为48cm,15岁时接近成人。 2岁以前测量头围最有价值。

  ❖ 小儿推拿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研究用手法 作用于小儿体表穴位,预防和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 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古代诸多医学文献中均有关于推拿疗法 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并且将其作为预防小 儿疾病的手段。

  ❖ 足月儿出生时头围约为33~34cm,出生后 前3个月和后9个月各增长6cm,1周岁时约为 46cm,2周岁时约为48cm,5周岁时约增长至 50cm,15岁时接近成人,约为54~58cm。

  ❖ 头围的大小与脑的发育有关。头围小者提示脑 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则常提示为解颅(脑 积水)。

  ❖ 操作:从指尖直推向指根为 补,称补小肠,反之则为清, 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 统称推小肠。

  ❖ 临床应用: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多 用于小便短赤不利,尿闭,水泻等症。若心经有热, 移热于小肠,以本法配合清河水,能加强清热利尿 的作用。若属下焦虚寒,多尿、遗尿则宜用补小肠。

  ❖ 临床应用:按、拿百虫能通经络、止抽搐,多用于 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常与拿委中、按揉足三里等 合用。若用于惊风、抽搐,手法刺激宜重。

  ❖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用于头痛、惊风、 鼻塞等症。正常儿前囟在生后12~18个月闭合,故临床 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 位置:手背掌根中凹陷处。 ❖ 操作:指端揉,称揉一窝风。 ❖ 次数:100-300次。 ❖ 主治:腹痛、肠鸣。

  ❖ 临床应用:揉一窝风能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 常用于受寒、食积等原因引起的腹痛等症,多与拿 肚角、推三关、揉中脘等合用。本法亦能发散风寒、 宣通表里,对寒滞经络引起的痹痛或感冒风寒等症 也有效。

  ❖ 发病容易的主要表现: 1.肺系疾病 2.脾胃疾病 3.时行疾病(传染病) 4.心肝病证 5.肾经疾病

  ❖ 主治:惊风,吐涎,惊惕不安,咳嗽风痰等。 ❖ 临床应用:掐揉五指节能安神镇惊,祛风痰,通关窍。

  ❖ 掐五指节主要用于惊惕不安,惊风等症,多与清肝 经、掐老龙合用;揉五指节主要用于胸闷、痰喘、 咳嗽等症,多与运内八卦、推揉膻中等合用。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fu.yonana.cn/cj/2023/0304/14370.html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关于我们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扫码关注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3140号-1 
Copyright ©2019-2023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