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慢惊风:补脾经400次,清肝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推三关300次,揉小天心50次,捏合谷lO次,按揉百会50次,揉摩中脘8分钟,按揉足三里10次,捏脊5~7遍。
小儿推拿的操作程序,一般是先头面,次上肢,然后是胸腹、腰背、下肢。上肢指掌腕臂部穴位,—般均只推左手。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操作中可沾以适量葱姜汁或滑石粉等,起到保护小儿皮肤和加强治疗作用。
小儿推拿治疗小儿疾病有着良好的效果,所以早就成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明代医家龚居中在《幼科百效全书。序》中说:“余家庭授受疗男妇之法,奇正不一。独小儿推拿,尤得其传,转关呼吸,瞬息回春,一指可贤于十万师矣。”小儿推拿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察疾病和治疗操作等方面的经验。近代实验观察表明,抚摸是人体尤其是小儿不可缺少的良性刺激。如对早产儿进行触摸和拍打,可使他们的生长明显增快,以后也可以少患疾病。这种刺激方式与经络腧穴结合起来,更能发挥其特殊的效能。如“推脾经”能调整胃肠蠕动和胃液的分泌,“推三关”和“推六腑”能调节人体的体温等。
一、小儿感冒:开天门40次,运太阳40次,分推坎宫40次,揉迎香20次,推三关300次,推天河水300次,推六腑300次,揉肺俞50次。风寒感冒,寒重热轻者,减去推六腑,加重推三关(增加300次),揉外劳宫100次,按揉风池10次,拿肩井5次,揉按合谷10次。风热感冒,热重寒轻者,减去推三关,加重推六腑(增加300次),清肺经300次,揉大椎300次,按揉曲池30次;热盛者加推脊300次,推涌泉200次。
补脾经:向手掌方向推小儿拇指面,就像吃人参、白术,大补元气,是一个很好的保健方法。而清脾经的效果跟吃灶土、石膏一样,清脾胃的热。清脾经就是向指尖方向推拇指面。
侧推食指为补大肠:温肠止泻,治疗腹泻。推大肠经,从食指推向虎口,手到病除。反之,从虎口推到食指侧线为泻大肠,效果同吃大黄、枳实,清热通便,治疗便秘。
金元时代,张子和《儒门事亲》载有“揉脾”一法,用以治疗小儿身瘦肌热等证。至明代以降,随着儿科推拿经验的积累,在理论及治疗手法、腧穴应用等方面逐渐形成专科特色,发展成为一门有独特体系的治疗方法。
由于小儿推拿疗法具有方便易行,疗效显著等特点,而且不受设备、医疗条件的限制,患儿又可免除打针服药之痛苦,因此深受患儿及其家属的欢迎,成为中医儿科治疗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常规疗法。
17.弹山根:用食指弹击鼻根部,至皮肤发红为度。有镇惊开窍作用,主治惊风、鼻塞流涕、晕厥等症。
18.推膻中:膻中穴在前胸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先揉膻中,再由上向下推和向两侧分推。有止咳平喘、顺气降逆等作用。主治咳嗽、哮喘、呕吐、胸闷等症。
向指尖方向推中指清肺,功同桑皮、桔梗,宣肺清热;向手掌方向推止咳,效果如五味、冬花,补肺止咳。
小指补肾:强肾益精,经常推小儿小指面,就可以填补肾气,弥补先天不足,增强体质,防止体弱多病。
开天门:欑竹(天门),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即开天门。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搐不安。
(4)咳嗽、气喘、痰鸣、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多属肺经病变,治疗时推肺经,以旋推宜补,直推为泻。
(5)遗尿、尿频、骨蒸盗汗、虚喘、小便不利、下肢痿软等多属肾经病变,治疗时推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肾经宜多补少清。
8.推大肠:从食指端桡侧,沿食指桡侧缘推至虎口,可清实热、止泄泻,常用以治疗腹泻、消化不良等症。
十二、呕吐:直推膻中1分钟,揉乳旁lO次,按揉承浆5次,摩中脘5分钟,分推腹阴阳30次,按揉脾俞、胃俞各10次,按揉足三里10次。
十三、腹痛:揉中脘3分钟,摩腹5分钟,按脾俞、胃俞各10次,按揉足三里10次,拿合谷10次。
十六、肠梗阻:先止痛,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等穴各5~10次,待腹痛缓解后再摩腹5分钟,揉中脘3分钟,揉脐5分钟,分腹阴阳30次,推下七节骨300次。
八、便秘:摩腹5分钟,揉天枢(左)5分钟,推下七节骨400次,揉龟尾400次,按揉足三里10次。
十、疳积:摩腹5分钟,揉脐3分钟,捏脊3~5遍,按揉足三里10次,掐四缝各10次,揉板门30次。
十一、厌食:推脾经500次,揉板门100次,掐揉四缝10次,分推腹阴阳50次,摩腹5分钟,按揉足三里10次。
27.按揉足三里:按揉外膝眼下3寸的足三里穴,可健脾和胃、扶补正气。主治腹痛、腹胀、腹泻、虚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下肢痿软等症小儿夜啼符。
小儿推拿疗法的对象一般是6岁以下的小儿,尤其适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治疗范围广泛,可主治腹泻、呕吐、疳积、便秘、脱肛、发热、咳嗽、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症。
5.分推大横纹:用大拇指指腹自总筋向两侧分推,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个步骤。有调和气血、止泻痢、除寒热、去腹胀、通二便等作用。可治疗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嗽、痰喘等症。
6.拿肩井:一手捏拿小儿的肩井穴,另一手握住小儿食指和无名指,将上肢伸摇数次。不论何种病症进行推拿治疗,都以本法作为结束手法,所以又名“总收法”(收诊法)。拿肩井有畅通一身气血等作用。
二十、佝偻病:补脾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揉板门30次,摩中脘5分钟,揉丹田2分钟,按揉脾俞、胃俞各10次,按揉肾俞10次,按揉足三里10次,按揉三阴交10次,捏脊5~7遍。
二十二、脊髓灰质炎瘫痪前期发热阶段:清脾经400次,清肺经400次,清板门100次,清天河水400次,推六腑400次,推天柱50次。
3.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骤。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4.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个步骤。有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等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
小儿脏腑娇嫩,生机幼稚,行气未充,肌肤柔弱,被形容为“稚阳之体”。手法要求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具体注意①、顺序:先上后下,从前到后。②、刺激量先轻后重,先弱后强。③、一般每穴200-300次,年龄小者30-50次,时间:初生儿3分钟内,六个月内1-4分钟,1岁内5分钟内,3岁内3-7分钟。④、必用介质,滑石粉、葱姜水、麻油等。⑤、进食后30分钟左右施术,推拿完毕患儿不要吃东西,最好马上睡觉,睡觉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三、咳嗽:远太阳30次,拿风池10次,按揉天突20次,分推膻中1分钟,揉乳根20次,揉乳旁20次,按揉肺俞20次,推肺俞100次,按揉定喘穴20次。
四、百日咳:清肺经300次,揉掌小横纹30次,揉外劳宫30次,推天河水300次,揉肺俞30次,推肺俞100次,揉定喘穴50次,揉大椎30次,揉天突30次,直推膻中100次。
推坎宫:坎宫(阴阳)自眉头向眉梢成一横线,两拇指向眉梢作分推,即分阴阳。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运太阳:眉后凹陷处,两拇指绕侧自前向后直推,推太阳;用中指指端揉或运,即运太阳。主治头痛发热、目赤痛。
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间,另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转腕关节,常用作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的作用。
小儿推拿疗法,亦称“小儿按摩术”,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门用于防治小儿疾病的自成体系的推拿治疗方法。
给小儿每天捏脊一次。小儿俯卧在床上或家长膝盖上均可,露出腰背臀部皮肤,家长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对沿脊椎两旁捏起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捏三下提一下,从脊椎的尾骶部至第七颈椎从下向上捏,每次捏五遍;
25.推七节骨:七节骨指腰骶部第二腰椎至尾椎之间。用拇指指腹或食指、中指指腹由下向上推称“推上七节骨”,有止泻、补肾等作用;由上向下推称“推下七节骨”,有通便、泄热等作用。
(2)惊风、抽搐、烦躁、气逆、胁痛、目赤等多属肝经病变,治疗时推肝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一般说来,肝经宜清不宜补;如需用补法时,应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法代替。
(3)心悸、怔仲、贫血、高热神昏、弄舌、小便赤涩、口舌生疮等多属心经病变,治疗时推心经,以旋推为补,直推或掐之为泻(清)。一般说来,心经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心火;如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法代替。
1.开天门:医者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发际,推24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
2.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
运内八卦: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元,八卦穴在此圆周上。用拇指沿圆周推揉极为运内八卦。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
揉一窝风: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用指端揉,即称揉一窝风。主治:腹痛、肠鸣、关节痹痛、伤风感冒。
五、小儿支气管炎、小儿肺炎:清肺经400次,推天河水300次,推六腑300次,按揉肺俞20次,推肺俞100次,分推膻中1分钟,按揉丰隆10次。
六、小儿支气管哮喘:清肺经300次,运太阳;30次,揉天突20次,按定喘穴30次,按揉肺俞20次,推肺俞100次。
二十三、麻疹:开天门30次,分推坎宫30次,运太阳30次,按风门20次,按揉肺俞10次,推肺俞100次。
二十四、痢疾:揉天枢2分钟,拿肚角3~5次,揉拿上巨虚(先揉15~20次,后拿3~5次),按揉大肠俞10次。
推拿治疗小儿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了古代以勺匙边摩拭病变部位治疗小儿抽搐的推拿治法。
晋唐时期,许多医学名著中也有一些小儿推拿治法的记载,如《肘后备急方》介绍了“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的捏脊法,《千金要方》载述了以膏摩小儿囟门、手足心防治疾病的膏摩方药及操作方法,《外台秘要》也记有摩头按脊治疗小儿夜啼、咳嗽、盗汗等治疗经验。
有重大疾病的小儿,如心脏病、肿瘤、皮肤感染病以及肌肤破损、烫伤、正在出血的部位等,不宜做推拿。
7.推五经:五经指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五个穴位,分别位于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远端指节的指腹上,在这些穴位上运用推法治疗,可以调整各脏功能,并治疗相关的疾病。诸如:
(1)消化不良、呕吐、腹泻、食谷不化、痢疾、便秘、疳积等多属脾经病变,治疗时推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一般多采用补法。
夫妻关系好坏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家庭不和,势必令孩子的心理产生阴影,继而导致身体疾病,心病是孩子生病的一大原因。“家和万事兴,家衰口不停”,一个家庭的核心是夫妇,就是阴阳,就是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经气乃决”。阴阳要和谐,即夫妇要和谐。家庭不和,就没好儿孙。一阴一阳谓之道,道没有修好,是很多祸害的根源,的的确确有太多的疾病是由家庭里面出来的,先有心理健康问题,后有生理健康问题。
12.推三关:三关穴在前臂屈侧面的桡侧缘。自腕推至肘有补气发表、祛风散寒等作用。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等症。
13.推六腑:六腑穴在前臂伸侧面尺侧缘,自肘推至腕有清热止汗等作用。主治高热、昏迷、抽搐等症。
14.推天河水:推前臂屈侧面中线,有退热、清心、除烦作用,主治诸热惊风、口渴咽干、夜啼、口舌生疮等症。
9.推小肠:小肠穴在小指尺侧缘,主治小便短赤、遗尿、高热不退等症。从指端推向指根为补,从指根推向指端为泻。
10.运内八卦:内八卦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名称,是环绕掌心周围8个穴位的总称。近第三掌骨小头处为离,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依次为坤、兑、乾、坎、艮、震、巽、离各穴,坎与离相对,震与兑相对,乾与巽相对幼儿哭闹卡通图片,坤与艮相对。震为东方,属肝木;兑为西方,属肺金;坎为北方,属肾水;离为南方,属心火。临床上,不论患者是男是女,大多数医师取患者左手八卦穴进行推拿。推拿八卦穴常用运法,称之为“运八封”。运八卦时,将患者的左掌心向上,医者以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患者的左手背,以大指桡侧面作为接触面进行运法;也可用一手托持患者的左手,另一手以食指或中指指端作为接触面推运。推运至离宫时,要轻轻带过,或以大指掩盖于离宫上,使“运内八卦”时,医者推运之指不接触离宫。因为离宫属心火,推运离宫,恐动心火。
20.摩腹:用于掌部在腹部作圆周状摩动,着重于中脘、脐中、关元等穴。常用以治疗腹痛、腹胀、腹泻、食积、便秘、小便不通、遗尿等症。
推三关:就是推小儿前臂阳面靠拇指那条线,用拇指或食指指面从腕推到肘,推到小儿手臂微微发红,小儿会微微发汗。可以代替麻黄、肉桂,发汗散寒,激发小儿自身抗病能力。
推六腑:就是前臂阴面靠小指那条线,用拇指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可以代替滑石、羚羊,退热作用非常好。
引天河水:顺前臂内侧正中线,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效同黄芪、黄柏、连翘,清热解毒。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