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70 年代流传于陕西民间的“夜啼帖”。时至今日,“夜啼帖”仍在渭南、咸阳一带口口相传,甚至传到了如皋城。“贴符止啼”不仅满足了父母照顾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一项非常古老的医疗仪式。那么这种约定俗成的做法渊源何自,是否仍有其他形式与内容的“夜啼帖”?
陕西民间一说就是晚上哭闹不止的孩子,中医上认为小儿夜啼是因为心虚以致神魂不宁,血虚以致经络不畅,故要藉生人招魂以安神定魄,宋代张君房的《云笈七签》就有“安魂魄咒”。对于古代的父母来说,安魂咒就如同灵丹妙药般神奇,即便是达官贵人也不例外。宋真宗晚年得一皇子,昼夜啼哭不止,有道人自荐能止儿啼,一通咒语后小儿果然不再哭闹。宋代王安石的次子王雱,娶了同郡庞家姑娘,逾年生了个儿子,从小夜啼不止,后来请一道人念了神咒才不哭,王雱感激不已。
又有一种说法是,“夜啼郎”即夜啼狼,为什么是狼呢?一方面,陕西多狼,贾平凹在《怀念狼》中描绘了陕西商州地区狼灾成患的情况,当地也有关于狼的民谣:“长尾巴狼,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沟里,把媳妇背到炕头上。”至于“狼外婆”“大灰狼”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商州一带“怕狼”成为一种摆脱不掉的心理苦结,这用来譬喻小儿半夜哭闹不止的心态是十分形象的;另一方面,狼通常半夜嚎叫,它的叫声能大能小,善于伪装成小孩的啼声。
唐代人的医方中便有在找不出病痛的情况下,将狼粪中的骨头烧成灰,撮成黍米大的药丸服用以止小儿夜啼的做法。
民间更为普遍的认识,“夜啼郎”是种邪祟。元代有一小儿夜啼咒,云:“小儿莫夜啼,朱书田字在肚脐。路上逢着李达道,自是老君上马时。我有拨火杖,将来作门将。拐捉夜啼鬼,至晓打不放。急急如律令。”
这里就搬出太上老君来为孩童驱魔,是一种什么样的邪祟呢?夜啼郎也叫夜星子,据说只有会巫术的人才能见到,用桑木做的弓、桃木做的箭才能射中。古代有一侍郎家里有小儿尚在襁褓,夜啼不止,请人来捉夜星子,后果见一妇人长七八尺,手执矛戈,骑马而行,捉得乃是家中老妪所变。这当然只是小说家语。
旧时陕北一带若家有小儿夜啼吵闹,就请人用黄裱纸画符。先画一只倒吊的毛驴贴在树上,并在驴旁边写上咒文:“倒吊驴儿本姓周,小儿夜哭不识羞,今夜晚上再来哭,钢刀斩断鬼驴头。”这驴俗称颠倒驴小儿夜啼符,取晨昏颠倒之意,以求破解小儿夜哭。毛驴与当地农民关系密切,在这里又被民间创作成致使小孩吵闹的作祟之物。
宋代的道经《三皇内密文》认为五方之内一切小灵都属于精魅,分七十二种,为天不收、地不管、食血肉的不正之鬼,中有一女叉精即是造成小儿夜啼的鬼怪,其文描述云:形状如粗恶妇人,著青衣,于夜内多附着小儿腹内,以盗小儿之魂魄,令小儿夜啼是也。这女叉在夜间进入小儿腹中,偷食小儿魂魄,使之心虚受惊而夜啼,因此道教藉符咒之神力和阅读符咒者的气将之消灭。小儿晚上哭闹民间秘方小儿健脾颗粒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