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时期评定的“武庙七十二将”中,三国上榜人数12人仅次于唐朝(13人),这12人中有一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曹操麾下五子良将之一的张辽。曹操麾下大将众多,唯一入此榜的唯有张辽一人,从这点上来看,说张辽是五子良将第一人甚至是麾下众将第一人也实不为过。
张辽是并州雁门郡马邑县人。他的祖上叫做聂壹,聂壹大小也算是个历史名人,在西汉初期针对匈奴的军事行动“马邑之谋”露了一次脸。后来因为避祸改为张姓。
张辽的前半生如同东汉末年的天下大势,动荡不安,空负一身绝世本领却难遇明主,这段时间内,张辽的主要任务是找准主子,先后跟随过并州刺史丁原,外戚权臣何进,以及枭雄董卓,后又隶属吕布,乱世无义战,先前的主子都因各种原因而身死,直到遇见曹操,张辽才算得遇明主。曹操初见张辽,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毫不吝啬的封其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张辽亦不负重望,屡立战功,先后平定山东内乱,与关羽解白马之围,《三国演义》中说张辽与关羽交好,绝非空穴来风,可能与这段经历有关。
张辽作战风格非常勇猛,按照现在的话说:莽就完事了。下面小编就来举一些张辽的战例,直观地表现张辽作战是多么悍不畏死。
曹操击败袁氏,袁尚、袁熙投奔幽州的三郡乌桓。此时曹操虽然表面上称霸北方吗,但不得不说袁氏的影响力尚在,乌桓人与袁氏的关系又很亲密。如果放任不管的话,不仅无法安心南下,也容易让袁氏卷土重来。
这种情况下,曹操率军远征乌桓。结果半道上遇到大雨,本来想走的滨海道泥泞不同。在本地人田畴的引导下,曹军选择另一条从东汉时期就废弃的偏僻道路,瞒过乌桓的耳目,向柳城靠近。
后来乌桓也反应过来,赶紧派军抵御曹操,双方相遇在柳城附近的白狼山。这个时候乌桓人数很多,曹操的辎重和大部分甲士都落在后面,对乌桓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这个时候张辽劝说曹操,直接干就完事了。曹操于是令张辽为先锋兼指挥官,等到乌桓军中出现骚动时纵兵出击,果然取得大胜。“白狼山之战”后,曹操攻破柳城,不仅削弱了乌桓的力量,还得到大批的乌桓兵源。
建安十四年(即公元209年),陈兰、梅成反叛。曹操派于禁、臧霸攻打梅成,张辽、张郃攻打陈兰。
梅成假装投降,然后率领部众与陈兰汇合,进入潜山县。潜山县中有一座天柱山,地势险峻,道路狭窄。二人就在天柱山上安营下寨小儿夜啼符。
其他将领认为地势太过险要,且军力不足,难以深入。但张辽认为在这种地形战斗,在兵力上没有优劣之分,勇猛者才能取胜。于是率军攻打天柱山,果然取胜,斩杀陈兰、梅成。
如果说“白狼山之战”和“天柱山之战”只是张辽履历上寻常的一笔的话,那么“逍遥津之战”堪称张辽的成名之战,让这个名字传播大江南北,古今千年。
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率军攻打割据汉中的张鲁。这对孙权无疑是一个好机会,因为当时合肥的守军只有七千多人。于是孙权发动十万大军,亲直攻打合肥。
七千对十万,兵力对比十分悬殊,合肥守军看似难以久持。曹操在西征之前也想到孙权有可能侵略淮南,提前定下破敌之策:如果孙权进攻合肥,张辽和李典出城迎击,乐进守卫城池。
但张辽看透曹操的心思,如果真的什么也不做,只是坐在合肥里等待救援,等到十万大军合围起来,合肥就危险了。如果出城赢下一局,挫败孙权的士气,还有坚持下来的希望。
于是张辽连夜招募八百死士,饱餐一顿,在第二天清晨对孙权发动攻击。张辽这支部队锐不可当,直接冲到孙权的面前。
孙权吓得跑山上去了。等到反应过来时,孙权指挥军队包抄张辽,张辽先是带领几十人突围成功,又反身杀入江东军中,再救出其他死士。这次战斗张辽的斩获可能不太大,但成功打击了孙权的士气。
孙权攻打了十多天,还是无法拿下合肥,军中还发生了疫病,于是准备撤军。这个时孙权脑子犯了糊涂,让大部队先撤退,自己带着凌统、甘宁、吕蒙、蒋钦四部还有自己的卫兵断后。
这下就给张辽可乘之机了。张辽率军冲杀孙权。江东大部队过了逍遥津,已经走了很远,没法接应孙权。这靠着凌统等人死战才保护住孙权。孙权来到逍遥津,发现桥面又被毁坏。近侍谷利在后面帮助扬鞭催马,孙权才得以过河。
虽然这场战役张辽斩获可能不多,毕竟大部队都撤退了,但坚守住城池不说,还差点活捉孙权。据说“逍遥津之战”后张辽的名字有“止江东小儿夜啼”的效果,可见他对吴人的威慑力小儿推拿图片。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