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的发烧我们前面讲了,内伤饮食的发烧我们也讲了,现在讲讲市面上常见的几种止咳药,用对了,事半功倍,用错了可能越咳越厉害。
咳嗽的大方向还是依照我前面文章说的那几个方向,寒热,湿燥和升降。关于升降的理解可以从我们身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代谢来看,氧气需要和血红细胞结合,二氧化碳则不用,只要溶于血液就可以了,到了肺部自然就会释放,一呼一吸就是升降,升降有时候是会出问题的,二氧化碳不能正常排出,会咳。人体温度,湿度是会影响血中的溶氧量的,当然也会影响二氧化碳,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时的通过血液排出,那么氧气自然也就进不来,这也是为什么冬天的时候咳喘的人会比较多。水有新陈代谢,气也有新陈代谢,这两个是互相影响的,水流的慢,也就是血流的慢,那么气也就流的慢,只不过在中医这里,是气带动血来运行的,气为血之帅。
寒热湿燥,都是说肺的工作环境问题,咳嗽是一个排异反应,不要把他看成一个病,他主要还是想恢复正常工作环境这么一个功效,把多余的影响自己工作的东西排出去。单纯的热和寒并不引起咳嗽,而是寒热导致肺中气体的交换不畅,再一个是影响到肺的湿和燥了,寒热都会导致肺部过湿和过燥,太湿和太燥都不利于空气中的氧气和血红蛋白的结合,在这里就着重说一下肺的分泌物,也就是痰。一种是清稀的,水样的,泡沫,一种是浓稠的发黄发绿的果冻样的,越是清稀的表明热越轻,但是只要是凝聚的,都可以理解为有热,敛液成痰就是如此,如果是入水既化的,像口水一样,也就是基本没有郁热,而是肺太冷了,越来越浓稠的也就是热越多,浓痰也是因为热太重,使得津液都被蒸干了,留下这些分泌物,非常难以排出。除此之外,外界空气太过干燥,也会使得肺里的津液受损,经验出现凝聚,也会生痰。
至于中医所说的五脏六腑都会令人咳,说的是其他器官的运行不利,导致了肺受影响,其实还是前面说的那几样问题,只不过单单调肺就没用了,得解决源头。
不管是京都念慈菴还是同仁堂,这一类的药主要成分是川贝,枇杷叶,桔梗,其他的成分略有不同,主要针对的还是有热,有燥,偏于秋天这种,外界环境还有点热,但是空气已经开始不那么湿润了,川贝是个凉润的药,所以针对的是干咳,或者咳痰不多,偏浓痰的那种,如果是清稀痰,肺寒这种,恐怕就会越用越重,小孩子肺里面呼噜噜呼噜噜的,都不适合。枇杷叶可以当做一个咳嗽专药,仅限于肺部缺少津液的情况,桔梗是个常用的排痰排脓的药,剩下的百部,前胡之类也都是针对咳嗽的小儿夜啼符,主要是需要辨别清楚大方向,有热有燥。
此一类都是因为外感,外界环境有点热,吹到风,体表脱水,也是热燥一类,不过燥的情况比较轻,热稍微多一点,身体体表缺水了,肺也一样,主要还是补水,桑叶菊花连翘薄荷都可以算作清热的效果看,杏仁是一个降肺气的药,也就是我前面说的生升降一类,桔梗依旧是排痰,芦根来补水,所以主要还是因为肺部有热,那么呼吸出来的气也是比较热的,咳嗽不是很严重。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的麻杏石甘汤做的成药,这个对应的是肺热更严重的情况,麻黄本身开汗孔使得体表的热,能够从皮肤散掉,石膏可以透热外出,杏仁仍旧做止咳降肺气来看。这种热通常容易出现口渴。
这个对应的是燥重热轻的情况,非常有可能无痰而咳,或者咳浓痰但是痰不多,玄参和麦冬都偏凉润,因燥而生的痰是粘稠而不易排出的,很容易粘结在肺部,出现干咳,好不容易排出来的痰也是那种特别黏腻的样子,跟前面糖浆类的区别在于,糖浆本身也很黏腻,润燥这件事本身一个是水分,一个是水分里包含的物质,单纯的补水有时候并不润,水分会很快流失,必须有保水的物质,比如糖类和脂肪,如果这类物质足够,而只是缺水分,那么就是玄参麦冬这类,此外还有沙参,玉竹,石斛,天花粉等等都是润燥的。
黄黏痰比较多的情况下推荐使用,也是清热的,热积聚在肺部,基本上没什么发烧的情况了,多是感冒后遗留的痰咳,浓稠类的痰都可以使用,不一定非要黄痰,黏糊糊的泡沫型都会有效。
这个药主要是因为黄芪,说明书上讲是用于肺虚而咳,用黄芪淫羊藿来益气补肾,治疗肺肾气虚的。用黄芪来补肺,从肺的升降这个角度看,其实是升,五味子杏仁这一类是降,用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增加微循环的效率,肺泡表面的微循环里。空气中氧分子接触血红细胞并结合,二氧化碳从血液里析出排放,都是微循环,改善这个小环境,呼吸就会顺畅,其实黄芪不单单是对肺的循环有效,而是对全身的微循环都有效。
如果不涉及寒热湿燥,单纯的补肺,那么黄芪是非常好的,如果肺有点偏性,那么加姜,加麦冬,加陈皮,加半夏都是办法。
正好就可以说说二陈丸这两个药,陈皮和陈半夏,这两个都是祛痰药,也都偏燥,陈皮是因为气味芬芳,这类药从人体散发的时候可以带走水分,所以称之为燥湿,而半夏是把水往下推,也是燥性,一上一下,肺里的水就推走了,这个二陈丸是针对水湿之气比较重的咳嗽,基本上都不太粘稠,如果是浓痰就不要用了,会加重,因为水走了痰更被浓缩了,还是留在肺里,出不来,所以清稀类的痰效果最好。
麻杏石甘汤的加减用法,加了清热的黄芩竹茹,化痰的前胡,利水的葶苈子,黄芩竹茹同时也清淋巴系统的痰热,这个方子比较走身体两侧,对于有炎症的咳嗽会比较好,比如扁桃体炎,颌下淋巴结有点肿的情况,如果是因为传染而出现的感冒,遗留的咳嗽,可以使用这种。
依旧是麻杏石甘汤的加减用法,多了板蓝根和瓜蒌,这个药作为轻症肺炎的咳嗽可以使用,板蓝根这种清热药,作为抗病毒理解也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瓜蒌这个药,排脓排痰效果都非常好,如果吐的痰入水会沉底,就是有脓,有臭味也是有脓,都可以用这个。
这个依旧是麻杏石甘汤的加减,但是这个药对症的是有发烧情况,属于桑菊饮一类伤于热但是又更严重一点,这个热影响到血了,有炎症反应了,出现发烧,所以加了金银花连翘黄芩来清血中的热,同时这种热又伤津液,导致缺水,那么又有补水的知母,麦冬,又有消炎的板蓝根。有时候烧的不是很严重,微微低烧,但是会有怕热口渴的症状,小脸通红那种,可以用这个药。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