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积

时间:2022-12-11 13:12 阅读: 评论: 作者:admin

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属于中医病证的范畴。本病是疳证(分疳气、疳积、干疳三阶段)发展至第二阶段,是由于喂养不当、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会一次性大量喂哺或频繁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但是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多因小儿长期患病,如虫病(多指蛔虫病)、经常呕吐、慢性腹泻等,加之病后失调,津液受伤,均可导致脾胃虚弱,吸收和代谢的功能减弱,气血得不到充分补充,长此以往则导致疳积的产生。

  包括受父母身体素质较差、孕期母体患病累及胎儿、孕期用药损伤胎儿等,导致孩子出生后先天体质差(多见于早产儿、难产儿),使得脾胃虚弱,导致营养不良而形成疳积。目前较为少见。

  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无光泽。头发稀疏、没光泽。部分患儿可有低热,小便短黄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等表现。舌淡,苔薄腻,脉沉细。

  主要表现为眼睛干涩、失神、畏光,时常眨眼,眼红,眼角溃烂,严重者可导致眼球混浊,白睛生翳(一种白斑,可导致视线障碍),夜晚视物不清等。

  主要表现为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面部唇部发红,烦躁哭闹,小便黄赤,可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主要表现为足踝、眼睑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四肢水肿,小便短少,面色没有光泽,全身乏力,舌质淡嫩,苔薄白。

  医生除了对患儿进行望闻问切等体格检查外,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超声检查、X线、CT、内镜检查、胃功能检查等。

  对症状严重的患儿,必要时,可对胃排空能力及感知功能进行评估。包括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测定等。

  通常医生根据望闻问切即可确诊。必要时,可结合血常规、超声、CT等辅助检查来明确病因,帮助判断病情。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值15%~40%,面色无光泽,头发稀少,枯黄。严重者形体干枯瘦弱,体重可低于正常值40%以上。

  5、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都减少。出现肢体水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45s/L以下,血清白蛋白常在20s/L以下。

  医生可用毫针针刺或艾灸熏熨中脘、足三里、肝俞、四缝、神阙、气海、脾俞、太冲、三阴交等穴位。伴随其他症状者小儿夜啼符,辨证取穴。

  主要是沿脾经循行进行按摩,揉中脘、阴陵泉、足三里等穴位,摩腹,推脊,捏脊。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遵医嘱定期复查,在复诊时家长需携带上次就诊的病历、相关检查结果及药方,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适度调整药方。

  清淡饮食,规律饮食,科学喂养孩子。婴儿应尽可能用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注意营养平衡及饮食卫生。以下两个药膳可供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fu.yonana.cn/cj/2022/1211/8057.html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关于我们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扫码关注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3140号-1 51La
Copyright ©2019-2023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