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陵在五雷神的帮助下,很快找到失散的师弟,回到阳平山,把见到《想尔》、《黄书》和《天书》的情况向师娘如实禀报。师娘说,师傅生前说过,整个青衣五斗团和丘社,举张陵为天师,可创万世基业。你就赶快把这些书整理出来吧,争取在你师傅周年祭日,公布出去,号令天下。
张陵凭着他那非同凡响的记忆力,记下了老子《想尔》一书的全部内容。他参照世间广为流传的《道德经》,首先对《想尔》作注,写出了《老子想尔注》一书。《想尔注》的中心思想是尊老子为教主,围绕着对道的信仰,要求人们信行真道,奉守道诫,积善积精,以求“仙寿天福”。张陵对原著作了详细注疏,既体现了原作基本精神,又注入了他对精神实质的理解和体会。比如对“一者道也”就作了这样的解释:“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又说:“一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存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想尔注》还告诫人们,无论是治国,还是修身,都要信行真道,“顺道意,知道真”,一切唯道是信,唯道是奉,唯道是守,唯道是行。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对邪教和儒家学说持否定态度,即所谓“世间常伪伎称道教,皆大伪不可用”,“其五经半入邪,其五经以外,众书传记,尸人所作,悉邪耳”。《想尔注》提倡个人修炼,自守养神,善保精气,从而“应得仙寿”,“长生不死”。因此,行道之人就不应该限于道人,平民百姓,帝王将相,都应行道,“上圣之君,师道至行,以教化天下”,最终将达到“道普德溢,太平至矣”,“悉如信道,皆仙寿矣”的崇高境界。
《老子想尔注》一书既成,则为张陵创立天师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围绕这一基本理论,他又写出了《道书》、《灵宝》、《天官章本》等书,并根据彭祖的导引和房中秘诀创作了举世第一本《黄书》。然而真正能够体现《天书》本意的,则是他的“微经”十二卷,其实就是劾鬼符书,是对巫术的直接继承。
张陵从小见到过母亲林氏画的符,还见到过巴地的龙蛇符,说明符书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了。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相传黄帝讨伐蚩尤,战于逐鹿之野,西王母遣人授以神符,其形制为“太一在前,天一备后”。黄帝设坛祭神,佩其符出战,“即日擒蚩尤”。《事物纪原》认为,黄帝所佩之符乃符之始。世称“佩符”或“黄帝符”。另据《越绝书》记载,大禹治水时,有神人授“灵宝五符”,禹佩符治水,获得成功,遂藏符于洞庭灵山之穴,后为吴王所得,称其为“禹符”。春秋战国后,符已开始流行,既是原始宗教活动的内容,又是治疗疾病的医方。《墨子枕中五行记》有“其法用药用符”的记载;《日书》乙种也记有“投符地”、“敢告符”等情事。随着黄老道的兴起,各种道团组织用符驱鬼、镇神、治病、养生,应用与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张陵融合黄老道符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巫书,“造作符书”,用以请神求仙,斩邪除妖,从而开创了符书的新纪元。
符书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也是随着时代的前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早期符的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单,大多是对天象的朴素描绘。黄帝符的“太一在前,天一备后”,指的是一星在前,三星在后,这在考古发现中已得到证实。属于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郑州大河村出土了大量天象陶片,其中一星和三星者皆有。由此可见,传说中的黄帝符并非子乌虚有。这种形制极其简单的符,是符的原始艺术形式,也可能是最原始的绘画艺术。在张陵所作符书中,仍然保留了这种原始星象符。
符在原始状态就与天象结缘,也成为后期发展中的一大特点。道家认为,符书是由天地元气凝聚而成,是对宇宙的写真。在道教的符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绘天象的,除一星和三星以外,还有南斗、北斗、三台、二十八宿等各种星宿。星与星之间用直线或曲线相连,以表示各星所在的位置;这些星象大都与其他的物象结合起来绘制儿童夜啼是怎么回事,包括象征天、地、人三才,象征风、雨、雷、电、云、雾小儿夜啼符、水、火,以及龙、凤、鬼、神等等奇特的艺术描象。其表现手法,大多以黑白圆点、直线、曲线为主,相互交错,更多的是配以符文,即所谓“符中有书,参似图象;书中有图,形声相用;故有八体六文,更相发显”(详见《三洞神符记》)。这里所指的“八体”,即天书、神书、地书、内书、外书、鬼书、中夏书、戎夷书;
“六文”,即符录的六种含义,包括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符书的“六文”与汉字的六义相同,而“八体”却是相同亚于相异。
符书章法与汉字书法相去甚远,但在符中用印,又和普通书法有类似之处。符书用印,有的是在画符时,直接画出,也有篆刻,即所谓“符印”,又称“法印”。不过这种印章很少用画符人的姓氏作印,大都是以天神为其内容,如“道经师宝”、“黄神越章”、“九天玄女印”、“天师印”等等,它是一种神权的象征。
符的艺术载体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符书,大都保存在道教的经书里面。道教经典分为十二部,第一为本文,第二为神符,二者皆与符书有关。道教经典中的符书,是经过整编的,具有正规化、系列化等特点。若要探索符书的书写艺术形式,则古代文物保存下来的符书,更为形象和直观。除了前面提到的陶片以外,许多地方出土的陶瓶、陶罐、砖、石、碑、木简、竹简等等文物上,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留下来的符书。但是,笔者曾在洪雅瓦屋山一带民间收集了许多世代相传的手抄符书,却和道经、文物中所见到的符书有着显著不同。说明张陵最初造作的符书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变化,在上层,由于知识阶层的加入,使其更加具有书斋味,而在民间,仍然保留着初创时期原始宗教的巫风传统。其中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张陵创道吸取了巫术中的禁咒、厌胜、解除之术,而摈弃了祭祀。洪雅民间流传的鬼符中,却保留着很多祭祀方面的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