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夜啼中医辩证论治

时间:2022-11-22 05:30 阅读: 评论: 作者:admin

小儿夜啼中医辩证论治

  夜啼是指婴幼儿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 则通宵达旦,但白天能安静入睡的一种病证。古代儿科医籍中又称为 儿啼、躯啼等。多见于新生儿及 6 个月内的小婴儿。

  新生儿每天需要睡眠约 20 小时,到 1 周岁仍要 14 一 15 小时。 足够的睡眠是小儿健康的重要保证。啼哭不止,睡眠不足,生长发育 就会受到影响。此外,啼哭又是新生儿的一种本能反应。新生儿乃致 婴幼儿常以啼哭表达要求或痛苦。因此,饥饿、惊恐、尿布潮湿、衣 着过冷或过热等,皆可引起啼哭。此时若喂以乳食、安抚亲昵、更换 潮湿尿布、调节冷暖后,啼哭即止,不属病态。同时啼哭也是婴幼儿 时期一种极好的呼吸运动,适量的啼哭有利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只 是长时间反复啼哭不止方属病态.反之,新生儿若不哭,伴之不动、 不吃等,乃是疾病笃重的表现,

  夜啼有轻有重。轻者不治而愈,重者可能是疾病的早期反映。因 此在未找到夜啼的原因之前,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便作出相应 的处理。切勿任其啼哭而耽误病情。诚如《幼科释谜.啼哭原由症治》 所说:“务观其势,各究其情,勿云常事,任彼涕淋.”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初生小儿初离母腹,由胎内环境转变为胎外环境,又因脏腑幼嫩, 阴阳二气稚弱,调节及适应能力差,不论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乳食, 都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于平衡。一旦感到痛苦,就只能 用啼哭来表达,病愈而啼止。但也有确无其它病证而夜间啼哭不止。 此时的病因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1.环境改变 初生小儿由羊水包裹的胎内环境转化为襁褓之中的 胎外环境,初度昼夜,未经寒暑,感受有异。气血阴阳运行节律尚未 调整。当寐不寐,时时啼哭。这种啼哭将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 2.不良习惯 如夜间点灯而寐,摇篮中摇摆而寐,怀抱而寐,边

  走边拍而寐等,一旦习惯条件改变则啼哭不止。《幼幼集成.夜啼证 治》说:“凡夜啼见灯即止者,此为点灯习惯,乃为拗哭,实非病也, 夜间切勿燃灯,任彼啼哭二三夜自定。”

  3.胎禀脏气失和,喂养调护失宜 由于先天禀赋有偏,后天调护 不当,而致脾寒、心热、惊恐、肝旺诸因,皆可夜啼不止。本节所论 夜啼以此类病因为主。

  二、病理 1.睥寒腹痛 脾为太阴,为阴中之至阴,喜温而恶寒。若孕妇素 体虚寒,恣食生冷,胎禀不足,脾寒乃生;若用冷乳喂儿,中阳不振; 或因调护失宜,腹部中寒,以致寒邪内侵,凝滞气机,不通则痛,因 痛而啼。由于夜间属阴,阴胜则脾寒愈盛,故啼在夜间。白天阳气盛, 阴寒之气得阳而暂散,故白天能安然入睡。 2.心热内扰 若孕妇内蕴郁热,恣食辛热动火之食,或过服温热 药物,蕴蓄之热遗于胎儿;或婴儿将养过温,受火热之气熏灼,心火 上炎,心中懊侬难言,烦躁不安而啼。夜间阴盛阳衰,阳入于阴则入 静而寐。由于心火过亢,阴不能潜阳,故夜间不寐而啼哭不止。彻夜 啼哭之后阳气耗损,无力抗争,故白天人寐,正气稍复,入夜又啼。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3.暴受惊恐 心主惊而藏神。小儿神气怯弱,若暴受惊恐,惊则 伤神,恐则伤志,神志不宁,寐中惊惕,因惊而啼。 4.脾虚肝旺 若喂养不当,少见阳光,营养失调,积滞内生,郁 而生热,肝失调达疏和,难伸刚直之性,烦躁叫扰而哭闹不安。

  【诊断鉴别】 一、诊断要点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夜啼的诊断依据是: 1.入夜定时(多在于时左右)啼哭不止,轻重表现不一,但白天安 静。 2.多无发热、呕吐、泄泻、口疮、疖肿、外伤等表现。 二、鉴别诊断

  1.生理性哭闹 哭时声调一致,余无其它症状,在经过详细检查 后未发现病理状态,此时应考虑为生理性哭闹。大多因喂养不当,缺 乳或护理不善引起.

  2.病理性哭闹 应与以下疾病作鉴别: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颅内出血,常有 音调高、哭声急的“脑性尖叫”声. (2)消化系统疾病 各种肠道急性感染性疾病或消化不良时,可由肠 痉挛所致阵发性腹痛引起,哭声呈阵发性,时作时止,昼夜无明显差 异;脱水时哭声无力或嘶哑,急腹症(如肠套叠)时可引起突然嚎叫不安, 伴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佝偻病及手足搐搦症病儿常烦躁不安,易 咳,好哭;营养不良小儿常好哭,但哭声无力,易烦躁。 (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由于声带发生粘液性水肿,虽能哭闹,但哭 声发哑。 (4)其它常见病 如感冒鼻塞、重舌、腹股沟斜疝、口腔炎、疮疹性 咽峡炎、中耳炎及皮肤感染、蛲虫感染等,常伴有夜间哭闹。

  一、证候辨别 1.辨疾病轻重 小儿夜间啼哭,白天入睡,哭时声调一致,又无 其它病证,此等夜啼病情轻,可按脾寒、心热、惊恐、肝旺辨证。若 分娩时有损伤,哭声尖厉、持久、嘶哑或哭声无力、昼夜无明显差异, 多属严重病变的早期反应,病情较重。 2.辨虚实寒热 哭声微弱,时哭时止,四肢不温,便溏,面色白 者属虚寒;哭声响亮,啼哭不止,身腹温暖,便秘尿赤者属实热;惊 惕不安,面色青灰,紧偎母怀,大便色青.面色时白时青者属惊啼. 二、治疗原则 调整脏腑的虚实寒热,使脏气安和,血脉调匀是治疗夜啼的主要 原则。若五脏元真通畅,气血循行有度,昼夜阴阳交替有序,势必安 然入睡.因此,一般不必多用镇潜安神之剂,是不安神而神自宁。

  [脾虚中寒]入夜啼哭,时哭时止,哭声低弱,兼面色咣白,恶 寒蜷卧。四肢不温,纳少便溏,肠鸣.腹部胀气,喜温熨抚摩,口唇 淡白,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沉。多见于初生儿或小婴儿,啼哭以阵 哭为主,推测系腹痛所致,因痛而啼.痛解而安,常伴有脾阳不振的 虚寒症状,也可能兼有气滞积停的肠胃症状。

  [治法]温脾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匀气散加减 组成:陈皮、桔梗、炮姜、砂仁、木香、 炙甘草、红枣等。寒甚者加艾叶、当归;虚甚者加太子参;时而惊惕 者加蝉蜕、钩藤;食滞脘胀加麦芽、谷芽、焦山楂,重者加莱菔子、 枳实。 ·本证也可用乌药散治之.取乌药、高良姜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白芍、香附疏肝和睥,祛寒止痛。若见蜷卧、面色苍白、大便较溏者, 可用小建中汤加味;哭声微弱,胎禀怯弱,形体羸弱者,用附子理中 汤加味。同时也可配合佩带肚兜、艾灸神阙等治法。注意保暖,尤其 腹部宜温。

  [心热内扰]入夜而啼,哭声洪亮,见灯尤甚,烦躁不安,面红 唇赤,大便干结,小便浑浊,舌尖红,舌苔黄,指纹紫滞。本证多见 于心火较旺的婴幼儿。除入夜啼哭不止以外,尤以烦躁不安,心神不 宁等为主要兼证。面红尿赤便秘,舌尖红.苔黄也系心经积热所致。

  [治法]清心泄热 导赤除烦 [方药]导赤散加减 组成:生地、竹叶、木通、甘草等。热盛 者加黄连,名黄连导赤散;湿胜者加茯苓、滑石;烦躁叫扰者加栀子;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乳食不化者加麦芽、生山楂、莱菔子等。 ·本证也可用琥珀、钩藤各 3g,黄连 6g,共为细末,取 0.5g 涂于 乳母乳头上令小儿吮,或开水冲服。 [暴受惊恐]入夜而啼,啼声较尖,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 母怀,面色乍青乍白小孩夜啼哭化解方法,哭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舌质正常,脉数, 指纹青。小儿神气怯弱,若胎禀虚弱,复因惊骇而致夜啼,故兼恐惧

  不安,声音触动等突然刺激均可使啼哭加重。其因心气虚,其标在惊 恐外受,惊则伤神,恐则伤志,心神不宁,神志不安,心虚胆怯,因 惊而啼。

  [治法]补气养心 定惊安神 [方药]远志丸加减 组成:远志、石菖蒲、茯神、茯苓、龙齿、 人参等。时时惊惕者加钩藤、蝉蜕、磁石、菊花;乳食积滞者可加炒 麦芽、砂仁;腹痛便溏者可加炒白芍、广木香等。 ·本证也可用琥珀抱龙丸清化痰热,安神定志,兼调脾胃;还可用 朱砂安神丸镇惊安神,但只能短时期少量服用,不宜长服。

  [脾虚肝旺]入夜而啼,哭声无力,烦躁叫扰,辗转不安,纳少, 肚腹膨大,面黄发稀,寐中盗汗,大便色青,舌淡红,苔薄白,指纹 紫滞或淡。本证多见于乳幼儿。因日照不足,喂养不当,营养失调引 起,大多见于人工喂养或母乳不足过早断奶的小儿。其属积滞初起, 因“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虚则肝旺。故烦躁叫闹,、睡眠不安,时 而啼哭。

  [治法]健脾柔肝 消积宁神 [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组成:银柴胡、白芍、太子参、炒 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生龙骨、生牡蛎、龟版、鸡内金等。积著 者加谷麦芽、生山楂;惊惕不安者加钩藤、蝉蜕、淮小麦等。 .本证若以脾虚为主要见症时,、也可用六君子汤加味;若心脾 两虚、气血不足时,也可用归脾汤加减,适加平肝壮骨之味。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小儿七星茶 用于脾虚肝旺证。 2.琥珀抱龙丸 用于暴受惊恐,脾虚挟滞者。 二、单方验方 1.甘麦大枣汤(炙甘草 5g,淮小麦 30g,红枣 20g)煎汤内服,不 拘多少。用于原因不明,寒热虚实不著之夜啼。 2.蝉花(蝉蜕壳头上有一角如花冠者)12g,煎汤内服。用于原因

  不明,兼症不著之夜啼。 3.蝉衣 6 只(去足),钩藤 6 节,甘草、薄荷各 0。5g,生龙牡各

  2g,水煎服。适用于不明原因之夜啼. 三、药物外治 将艾叶、干姜粉炒热小儿夜啼符,用纱布包裹,熨小腹部,.从上至下,反

  复多次。或用丁香、肉桂、吴茱萸等量研细末,置于普通膏药上,贴 于脐部。新生儿及小婴儿贴膏药恐易损伤皮肤,可改为醋调或水调敷 脐部.用于脾虚腹痛之夜啼。

  四、针灸疗法 1.取中冲穴,不留针,浅刺出血。用于心经积热夜啼。 2.艾灸神阙 将艾叶燃着后在神阙周围温灸,不能触到皮肤,以 皮肤潮红为度。‘每日 1 次,连灸 7 日。用于脾寒之夜啼. 五、推拿疗法 1.分阴阳,运八卦,平肝木,揉百会、安眠(翳风与风池连线之 中点)。惊骇者清肺金,揉印堂、太冲、内关;脾寒者补脾土,揉足三 里、三阴交、关元;心热者泻小肠,揉小天心、内关、神门。 2.按摩百会、四神聪、脑门、风池(双),由轻到重,交替进行。 惊哭停止后,继续按摩 2-3 分钟。用于惊啼。

  【预防保健】 一、预防 1.穿着冷暖适宜,勿着凉,勿过热。 2.孕妇及乳母勿多食寒凉及辛辣热性食物. 3.勿受惊吓,保持环境安静: 4.不抱怀中睡眠,不通宵开灯,不将光源正对儿眼,.养成良好 的睡眠习惯。 二、护理 1.寻找导致啼哭的原因,如饥饿、过饱、闷热、寒冷、虫咬、尿 布浸渍、衣料刺激等。并予解决。 2.检查衣服被褥、包被内有无异物,皮肤上有无感染,保持皮肤

  清洁,做好口腔护理。 3.合理喂养,饥饱适度,及时添加辅食。 4.居室阳光充足,并有适当的户外活动,睡眠时使室内光线暗淡。

  【各家论述】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夜啼候》:“小儿夜啼者,藏冷故也。 夜阴气盛,与冷相搏则冷动,冷动与脏气相并,或烦或痛,故令小儿 夜啼也。” 《圣济总录·小儿门·小儿夜啼》:“经谓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 中之阴也。夜为阴盛之时,凡病在阴者,至夜则邪气亦盛,婴儿气弱, 脏腑有寒,每至昏夜,阴寒与正气相击,则神情不得安静,腹中切痛, 故令啼呼于夜,名日夜啼。” 《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啼哭》:“小儿啼哭,非饥则渴,非痒则痛, 为父母者,心诚求之,渴则饮之。饥则哺之,痛则摩之,痒则抓之, 其哭止者,中其心也。如哭不止,当以意度。” 《幼幼集成·夜啼证治》:“小儿夜啼有数证,有脏寒,有心热, 有神不安,有拗哭,此中寒热不同,切宜详辨。脏气寒者,阴盛于夜, 至夜则阴极发躁,寒甚腹痛,以手按其腹,则啼止,起手又啼,外证 面赤手冷,口不吮乳,夜啼不歇,加减当归散。心热烦啼者,面红舌 赤,或舌苔白涩,无灯则啼稍息,见灯则啼愈甚,宜导赤散加麦冬、 灯芯,甚则加川连、龙胆草.神不安而啼者,睡中惊悸,抱母大哭, 面色紫黑,盖神虚惊悸,宜安神丸定其心志。有吐泻后及大病后夜啼, 亦由心血不足,治同上。凡夜啼见灯即止者,此为点灯习惯,乃为拗 哭,实非病也。夜间切勿燃灯,任彼啼哭二三夜自定。” 《医学入门·胎惊夜啼》:“上夜惊啼多痰热,仰身有汗赤面颊; 下夜曲腰必虚寒,甚则内钓手足掣;客忤中恶哭黄昏,乳饮方哭烂口 舌。”

  马仁智等报道,用蝉灯饮治疗婴儿夜啼症 25 例。年龄最大 10 个 月,最小者 54 天。患儿发病之前多患有其它疾病,经治愈后而出现夜 啼。方取蝉蜕、灯心草各 3g,每日 l 剂。水煎分 3—4 次喂服,连服 2—3 剂。服 3 剂不愈者视为无效。结果 23 例治愈。其中服 2 剂而愈 者 15 例,服药 3 剂而愈者 8 例。方中蝉蜕性甘寒,归肺肝经,有疏散 风热,息风止痉等功效;灯心草性甘淡寒,归心、肺、小肠经,有清 心降火,利水通淋等功效.二药气味清轻,尤宜于婴儿病后体弱,余 热未尽,虚烦不寐,惊哭夜啼之症。

  曹春芬等用钩蝉芍苓汤治疗小儿夜啼症 33 例。处方:钩藤 6—8g, 蝉蜕 l-3g,酒白芍、茯苓各 6~10g。舌红苔黄,指纹青紫者加川连 l 一 3g,麦冬 3-6g;烦躁不安,指纹青紫者加百合 6 一 19g,生地 3 一 lOg,每日 1 剂。治疗结果:近期治愈 30 例,无效 3 例,远期治愈 27 例,3 例复发。疗程最短 3 天,最长 10 天。认为小儿夜啼受寒者甚 少,过热者较多,故拟清热定惊安神为治则.钩蝉芍苓汤方中,蝉蜕 祛风清热镇惊;白芍平肝镇惊,茯苓宁心安神。四药现代药理研究都 提示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王述溢认为婴儿初离母体,胃肠空虚,初纳奶乳,胃肠功能开始 运转,肠壁蠕动,气体充盈,上下攻冲,多呈肠绞痛,阵阵发作。若 护理不当,使腹受寒邪所侵,乳食滞停,中焦气机阻遏,不通则痛, 夜间属阴,故入夜腹痛而啼哭。啼叫曲腰,肠鸣漉漉,扬手掷足,啼 叫过多则引起脐突于外,所以夜啼、盘肠气痛、脐突可合为一体治疗, 采用《幼幼集成》调中散(木香、川楝子、炙甘草、没药、肉桂、青皮、 炒莱菔子、槟榔各 1g,枳壳、茯苓各 3g)水煎服,日 l 剂。热啼加黄 连、木通、竹叶;惊啼者加钩藤、天麻、琥珀,共治疗 684 例夜啼症。 其中痊愈 658 例,占 96.19%;好转 19 例,占 2.78%,无效 7 例, 占 l.03%。

  二、外治法研究 王彩玲用推拿法治疗小儿夜啼 284 例,具体取穴及手法是:阴阳 穴合法 50 次,睥土穴推法 300 次,天河水穴清法 100 次,肝木穴推 法 100 次,小天心穴和三阴交穴揉法各 100 次,神门穴捣法 150 次,

  十王穴插法 100 次,并根据病情适当加穴.手法轻重及操作时间均依 辨证所见决定,每日 1 次,5 次为 1 疗程,治疗中不服任何药物.结 果,经 1—3 个疗程后,痊愈 206 例,好转 67 例,无效 9 例,总有效 率为 96.8%。

  熊光天等报道用小号三棱针点刺双侧关冲、少冲、少泽,每穴出 血 4—5 滴,治疗夜啼,常获佳效。

  黄炳初报道用乌药、僵蚕各 10g,蝉蜕 15g,琥珀 3g,青木香 6g, 雄黄 5g,研细末备用。使用时取上药 10g,用热米酒将药末调成糊状, 涂在敷料上,敷脐。每晚换 1 次,7 天为 1 疗程,一般 1 疗程治愈。

  王天峰等用耳穴压豆配合王氏保赤丸口服治疗小儿夜啼 102 例, 取主穴心、脑、神门、内分泌,配穴取脾、胃、大肠、小肠。操作时 先用 75%酒精棒消毒耳部,然后准确取穴,将王不留行籽以胶布固定 于穴位上。再以拇食二指适度对揉 3—5 秒,并嘱患儿家长如法每 f=t 压耳穴 4—5 次,每 2—3 天换贴 1 次,3 次为 l 疗程。同时口服王氏 保赤丸,每日 2 次,每次 5—15 粒,7 天为 1 疗程。疗效判断标准: 以治疗 1—3 个疗程后夜啼及所伴随临床症状均消失,随访 l 一 3 个月 无复发为痊愈;以治疗 3 个疗程后夜啼次数减少 z/3 以上,伴随症状 消失或部分消失,随访 l 一 3 个月无反复为显效;以治疗 3 个疗程后夜 啼次数及伴随症状基本无改变为无效。治疗结果:痊愈 9l 例,显效 8 例,无效 3 例,总有效率 97.1%。认为耳穴压豆方法简便,能刺激 耳廓穴位及末梢感受器,调节内分泌,从而起到健运脾胃、宁心安神 作用。王氏保赤丸能化疳积、补脾胃、清心热、安心神,长期服用有 强壮之功。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fu.yonana.cn/cj/2022/1122/5737.html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关于我们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扫码关注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3140号-1 
Copyright ©2019-2023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