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派别之符箓派

时间:2023-11-06 12:14 阅读: 评论: 作者:admin

道教派别之符箓派

  道教派别分为符箓、丹鼎两大体系。符箓一系主要源於古代巫术,以传行符箓科仪为主,斋醮祈禳为事,兼言练养成仙……

  道教派别分为符箓、丹鼎两大体系。符箓一系主要源於古代巫术,以传行符箓科仪为主,斋醮祈禳为事,兼言练养成仙。後汉末,符箓一系先建立其教团,先後有张陵开创之五斗米道与张角之太平道。太平道因发动黄巾起义失败而绝嗣,五斗米道一支传衍至今,为符箓一系之主流。至魏晋,灵宝、上清等派先後出现,《三皇》、《上清》、《灵宝》等经亦各嗣传於一时。南北朝时,寇谦之、陆修静各於南北改革道教,陆修静尤总括诸派经箓科仪於一,诸派之学於是混融,教制为之一变,而嗣传仍各有所主。至唐宋,五斗米道流衍为龙虎山正一道,净明、清微、神霄等新符箓道派相继诞生,互相交参。自南宋末起,符箓诸派一统於正一天师,汇归而为正一派小儿收惊符,其下分支以数十计。(注1)

  传入我国的道教符箓派绝大多数名不见经传。它们源自中国南方,以符箓为主要修练方术,乃从传统符箓派衍化出来,不过却大大不同。它们盛行於我国、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地华人民间,乃我国道教的主流、最大的道派。目前,尚未见学术界对其作研究。研究我国道教史倘若忽略了它,就是残缺不全。由於它们深入民间底层,鲜少公开,且文献资料严重欠缺,欲对其作进一步的探讨,就十分艰难了。

  1983年,我开始涉足南传符箓派。多年来,陆陆续续收集了点滴资料。很遗憾的,还是欠缺我国各地的全面资料。限於水平不高,本文舛误和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在我国,符箓派可归类为传统的正一道与南传的符箓派。前者即常见的正一火居道士,他们擅於斋醮法事,共分福建(闽南)、客家、广府(广肇)等方言帮,各帮中又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派别。他们家族代代相传,鲜少外传;後者为纯符箓派,纯粹以符箓行事,不进行斋醮法事。

  南传符箓派的历史并不久远。大约明末清初开始出现於中国南方闽粤客家人聚集之处。传习者多作火居道士的装束,头盘发髻,多有妻室。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期间,这些客家道士云游东南亚时,向华人民间传教,且是无私的传授予各籍贯华人。与上述家族相传的正一道士比较,则显得致力於道教的弘扬。

  将南传符箓派传至本邦的,以广东客家帮道士为主,少数为北方道士,且教派繁多,诸如流民教、昆仑教、六壬教、金英教、茅山教、三清教、白莲教、西天茅山教、河天道德教等。民间对其通称为

  与道教其他宗派一样,南传符箓派的目的为成仙得道,以符箓为主要修练方术。符箓也是道士用来召神劾鬼、驱邪镇魔的一种方术。

  南传符箓派的特色乃其符箓不同於北传正一道、全线)其符箓的文字浅白易懂,最关键的是符的下端有个“符胆”,那是许多文字重叠写於“符架” 上,形成一团墨或朱砂。(注3)而且,要成为一位入教弟子,须经过一套特殊的“过教”仪式。然後经常要练习画符吞服,增强法力。此外,亦习诵念经咒、静坐等方术。

  通常学习符箓者,必须为教门弟子,在十分清醒的状况下书画符箓。至於乩童(跳神)、神打、扶乩、神功手所画的符箓,(注4)绝非符箓派的符箓,那是在神明附身(或附在手上),或神志不清,或清醒的状况下画出字迹潦草难懂的符箓,至多可称为“神符”。

  画符的步骤是:焚香请神、念敕水咒、念敕纸咒、念敕墨咒小儿的年龄分期口诀、念敕笔咒,然後持笔书符,一边持咒,後下符胆,书毕,念敕印咒,盖下符印,再催念敕符咒,最後掷 “筮”求准,若准(圣筮)则此符有灵可使用。在整套修练的过程中,除了画符、念咒,还得存思(观想)、打手诀(手印)、顿脚(於念咒毕都得顿脚,左右脚各有分别)、敕法水、焚化符箓或整张吞服,显出其不同的色彩。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fu.yonana.cn/a/sw/2023/1106/22178.html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关于我们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扫码关注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3140号-1 
Copyright ©2019-2023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