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属于中医推拿的一种,医生通过对宝宝身体的穴位进行推拿,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缓解不适、促进宝宝身体健康成长的目的。
小儿推拿成为一种体系完备的推拿门类始于明朝。自此之后,有了《保婴神术按摩经》这样的学科专著,也出现了一批有临床经验和理论医学基础的医生。
其特点主要是手法轻柔、力量稳定,推拿讲究程序性,可以缓解慢性病、常见疾病。并通过经年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的八种主要推拿手法。
在经穴上有“五指经穴通联”的论断。适合推拿的穴位分别对应了一种脏器器官,有些穴位会呈现点、线)诊断
在诊断上,创造性的开创了腹诊法。腹诊法将归经施治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同时非常推崇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则。
临床上不仅要求按摩师有序规范的操作手法,还要求其使用的手法能够起到补泻的作用。在按摩过程中要配合姜汁、滑石粉等,有利于保护宝宝的皮肤不受损伤,还能让手法的疗效得到最大发挥。
1.提高宝宝身体机能穴位处于人身体上经络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穴位被有效刺激的条件下,可以调阴阳、益气补血。尤其是对于宝宝来说,还能够增强免疫能力,保证宝宝的饮食均衡、正常成长。
宝宝如果生病的话,通过被按摩与病处对应的穴位,能够缓解病痛甚至痊愈。而中医推拿针对的病症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小到伤风感冒、胃痛等消化性疾病,大到哮喘、近视等。
推拿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能力,还可以减少患传染病的几率。按摩可以调养气血,令经脉畅通,还能预防一些急性传染病。
1.治疗法则“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是其基本的治疗法则。小儿推拿的疗法和内治法大致类似,需要体察病症,使阴阳调和中正,达到祛除邪气的目的。
小儿推拿针对的病症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小到伤风感冒、咳嗽,大到胃痛、呕吐等肠胃疾病和哮喘、近视等,甚至可以缓解颈椎病。
(1)指导法则宝宝的皮肤比较娇嫩,故而进行推拿时,要注意手法轻柔、力量稳定,推拿讲究程序性。
基本的手法有很多种,包括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搓法、拿法、运法、捏法、擦法、捣法、捻法、刮法、摇法、拍法十五种手法。
沿着向心方向的叫做补法,沿着离心方向的叫做泻法,一前一后的推拿叫做平补平泻法。至于那些分布在经络的非特定穴位,它们的补泻原则则有些不同之处,顺着经脉的方向叫做补,逆着经脉方向的叫做泻,一前一后的推拿叫做平补平泻。
旋转方向是顺时针的叫做补,而反方向则叫做泻,要是兼顾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话就叫做平补平泻。要是穴位呈现左右对称的状态时,往内转叫做补,往外转叫做泻张天师收惊符,如果有两个方向旋转的叫做平补平泻。
垂直方向的补泻原则是取决于推拿时力度轻重。力度稍重的叫做泻,力度稍轻的叫做补,力度适中的叫做平补平泻。
宝宝推拿的适用年龄是半周岁到九周岁之间,年纪过大的宝宝不适合来进行推拿,而月龄较小的宝宝身体还很娇嫩,也不适合做推拿。
推拿要在无风、无强光小儿收惊符、少噪声的室内进行。在推拿前要通风以保持室内温度适中、空气清爽。宝宝在推拿后不要受风,更不要吃冷食。
家长给宝宝进行推拿前要用洗手液清洗干净手,并摘下手上带着的饰品。并且要将指甲修剪得平整干净,冬天时先让双手暖和起来。
宝宝太饿或者吃多了,都影响治疗效果,不宜进行。如果宝宝哭闹不止,家长要耐心的开导,安抚宝宝,等到宝宝的情绪稳定下来了再开始推拿。
家长给宝宝进行推拿时,通常是按照头脸—身体上半部分(先胸腹再腰及后背)—身体下肢,也能按照先推拿重点部位再推拿其他部位的顺序推拿。在用摩手法的时候,时间要长一些,而用掐、按法的时候,速度要快,力度要重。若是推拿单侧手部穴位的话,不管对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可以只按摩左手。
(1)总体而言具体的推拿时间需要以宝宝的病情和体质来决定,每个人所需的时间都不尽相同。通常来说,一次推拿总共需要十分钟到二十分钟。
宝宝的年纪越大、病况越重,推拿的数量就越多,自然时间也会越长。通常每个人一天需要推拿一次,病情重的一天需要两次。
倘若宝宝患有慢性病,需要较长时间来治愈,则以一星期到十天作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都可以暂停休息几天,再做接下来的治疗。
如果推拿是为了保健的话,每天一次或者每隔一天一次也可以。此情况下,推拿的穴位相对较少,力度需求也较小,一刻钟即可。
鉴于宝宝肢体皮肤容易受到伤害,给宝宝推拿时要注意这几点基本要求——力道均匀,力度轻柔,运劲轻且迅速,动作持久。
在进行推拿的时候,家长要密切关注宝宝的姿势。不仅要方便进行推拿,还要以宝宝感觉舒服、不害怕、没有拘束感为佳。
如果宝宝暴露在外面的皮肤曾经受到过伤害,在推拿时千万要避免碰到受伤的地方。而患有急性感染病、恶性肿瘤及骨伤、传染病和其他疾病的宝宝,也不要去做推拿。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需要家长们注意的一点,首先必须明确宝宝所患何病症,之后才能对症下药做推拿,否则家长必须要送宝宝去医院检查确诊。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