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卷第16期2014年8月亚太传统医药Asi a.Paci ti c Tradi ti onal M edi ci neVbl .10 N 0.16Aug.2014温脐化湿汤加减治疗寒湿型带下病94例临床疗效观察胡继平1,石曾育1,黄影1,李红梅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二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为研究对象,采用温脐化湿汤加减治疗,连服2周,观察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9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67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2.6%。结论:温脐化湿汤加减治疗寒湿型带下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关键词:带下病;寒湿型;温脐化湿汤;临床研究文献标识码:A文...
第10卷第16期2014年8月亚太传统医药Asi a.Paci ti c Tradi ti onal M edi ci neVbl .10 N 0.16Aug.2014温脐化湿汤加减治疗寒湿型带下病94例临床疗效观察胡继平1,石曾育1,黄影1,李红梅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二科新生儿生辰八字查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为研究对象,采用温脐化湿汤加减治疗,连服2周,观察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9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67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2.6%。结论:温脐化湿汤加减治疗寒湿型带下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关键词:带下病;寒湿型;温脐化湿汤;临床研究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 2014) 16-006401要:目的:探讨温脐化湿汤加减治疗寒湿型带下病临床疗效。方法:选用94例寒湿型带下病患者作中图分类号:R271.13带下病以湿邪为患,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是继妇科月经病又一常见病、多发病n] 。特别在经济文化发展较慢的地区,其发病率更高,严重影响了广大女性的生活质量。女子冲任二脉流通,阴道即有少量黏液,津津常润,此为生理性带下比1。带下病主要症状有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均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观察温脐化湿汤加减治疗寒湿型带下病l 临床疗效,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一2014年2月我院妇科收治的94例寒湿型带下病患者,年龄14~52岁,平均年龄为31岁;病程为2个月至4年,平均病程2.1年。西医诊断:阴道炎7例,宫颈炎5例,盆腔炎3例。中医辨证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妇科学》口3诊断标准:阴道分泌物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如涕,无臭味而有腥气,缠绵不断,阴中作冷或脐腹冷痛,神疲乏力,四肢不温,纳少便溏,两足浮肿,面色咣白或青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1.2排除标准不符合中医或西医诊断标准患者;经检查核实由妇科肿瘤及恶性病引发疾病患者;妊娠、哺乳及有妊娠意向者;过敏体质者;合并患有心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未能按规定用药者。I.3治疗方法采用温脐化湿汤加减治疗寒湿型带下病,基本方组成:白术259、茯苓209、山药159、巴戟天159、扁豆159、白果159、莲子l O g。随证加减:若脾虚较重者加人参、甘草;若脾虚及肾伴腰痛者,酌加续断、菟丝子、杜仲等温补肾阳、固涩止带;若伴小腹冷痛者,酌加香附、艾叶、茴香等温经理气止痛;若小腹疼痛伴月经量多及色黯有块,酌加五灵脂、蒲黄、牛膝等活血止痛;若带下日久滑脱不止者,酌加芡实、龙骨、牡蛎、金樱子、乌贼骨等固涩止带;纳呆者,酌加砂仁、厚朴等。服药方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300m L,早晚分服,连续2周为1个疗程;经期停药,治疗期间禁房事及忌油腻辛辣食物,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在病历筛选过程中如发现淋病、梅毒等传染性疾病应及时采取相关治疗方案,如阴道瘙痒、外阴有破溃者配合蛇床子散每日外洗1次。I.4观察指标观察患者阴道分泌物的量小儿化煞、色、质、气味及局部和全身症状治疗效果。I.5疗效标准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治愈:阴道分泌物的量、色、气味、质均恢复正常,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显效:阴道分泌物的量、色、气味、质均恢复正常,全身及局部症状显著缓解;好转:阴道分泌物的量、色、气味、质有所好转,全身及局部症状部分缓解;治愈:带下诸症均无变化。结果经治疗后,患者治愈67例,占71.3%;显效12例,占12.8%;有效8例,占8.5%;无效7例,占7.4%。治疗总有效率达92.6%,临床疗效确切。讨论23《素问 空骨论》首先提及“ 带下” 一词并日“ 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症瘕。” 《傅青主女科》云:“ 夫带下俱是湿症。”《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卷一》云:“ 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带下病主要病机为湿邪为患,其中湿邪分为内湿和外湿两种。外湿多因久居寒湿之地或经期产后常涉水淋雨,感染湿寒;或由于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涉食生冷、瓜果水饮、酒食乳酪之品等,湿毒邪气乘虚而内侵胞脉,伤及冲任二收稿日期:20140403作者简介:胡继平,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妇科学。通讯作者:李红梅,女,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妇科学。万方数据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