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禄和辟邪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天禄又称天鹿,似鹿而长尾,一角者为天禄,二角者为辟邪,都可攘除灾难,永安百福。
辟邪和天禄,是自汉代沿起的镇墓兽,其状威武凶猛,可除凶祟。所以古人用它们来看守阙门和神道,亦作为升仙的座骑。寄托了古代中国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久而久之,越传越神,瑞兽之位定焉。
天禄和辟邪,都不能说是上古神兽吧?上古在中国,是指秦皇以前,欧洲的上古晚的多,是公元500年以前。天禄和辟邪,是汉代的事情。另外,有人说天禄和辟邪是貔貅中的两种辟邪玉,也可能不对。
一,貔貅,《尚书.牧誓》曰:“如虎如貔”。《说文》解释说:“貔,猛兽”,豹属。《诗经.大雅》云:“献其貔皮”。陆玑疏:貔,似虎,或曰似熊。《史记.五帝纪》说:黄帝“教熊、罴、貔、貅、貙(chū)、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注》:“此六者猛兽”。清代王士禛的解释最有意思:“貔貅产峨眉,自木皮殿以上林木间有之。形类犬,黄质白章,庞赘迟钝,见人不惊,群犬常辱之,其声似念陀佛,非猛兽也。”他指的是熊猫。综上所述,貔貅在距今2500年以前的古文献既有记载,应该是猛兽,所以《周礼》载,兵车旌旗上画貔貅。但不管怎么说,没见古人说过貔貅是天禄和辟邪,或许我孤陋寡闻了。
二,关于天禄和辟邪,见到最早的记载是《汉书.西域传》,其曰:“乌戈地暑热莽平……而有桃拔、师子、犀牛。”《注》:“桃拔一名符拔辟邪图腾,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乌戈,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汉书.扬雄传》载其赋曰:“乃萃然登南山,瞰乌戈”——在三十六国的最西边,大约处于现在印度境内了。《后汉书》说:“月氏尝助汉击车师有功,是岁供奉珍宝、符拔、师子。”月氏应该是指当时恒河流域的贵霜国;车师国在现在的吐鲁番附近;师子是狮子的古写法;符拔即桃拔,音译不同而已,应该指的是天禄和辟邪。这就和前面说的天禄和辟邪来自乌戈之地的说法对上了——来自西域。
三,天禄,一定是天鹿的谐音。因为很早的时候,中国古人就用“天禄”这个词,表示天赐福禄。《尚书.大禹谟》里有“天禄永终”的说法;《汉高祖功臣颂》曰:“赫矣高祖,肇载天禄”。汉代,西域国家进贡了狮子和某种叫天鹿的鹿科动物,因为符合天禄这个吉祥之意,便改名为天禄,并当作了“门神”。《后汉书.灵帝纪》载:“修复玉堂殿,铸……天禄、虾蟆”——汉灵帝的时候,开始把天禄(鹿)当作瑞兽。宋代欧阳修考证过这件事,他在《集古录》里说:“今郑州南阳县北有汉宗资墓,前碑旁有两石兽,一曰天禄,一曰辟邪”。辟邪,肯定也是取其吉祥的谐音,把同一鹿科动物一分为二而已。唐代颜师古说的比较邪乎,说辟邪是传说中的神兽,谁传说的他也搞不清。还有人把天禄说成是《山海经》里的神兽,响应者同样寥寥。汉代,还有天禄的镇纸,把西域进贡来的动物进行艺术夸张是肯定的。后来家中镇宅辟邪的方法,这个传统就流传了下来。清朝,三品官的墓碑,碑首刻天禄和辟邪。
长话短说,比如我们过年贴对联,古代就是避免“年”的猛兽侵袭!后来有些地方贴关公和哼哈二将!既然有外来的猛兽侵袭,那么我们就用比猛兽还猛的猛兽来对抗!提现了人们劳作的美好愿望,渴望安宁的希望!
其实就是我们大部分人戴的招财吉祥物——貔貅,貔貅讲究成双成对,有一公一母,左脚在前,称为天禄,是公的,招财的,右脚在前称为辟邪,是母的,守财的,讲究一公一母,一招一守,钱财不走。如果是身上戴的,一般不讲究公母。目前香港那边比较流行的,是把貔貅分开来说的,头顶上有只角的,叫天禄,有的人家里摆放的就只有这一只,说法也不一样,中国古代好多神兽都是成双成对的,比如说麒麟,凤凰,貔貅等等,具体来讲,后期发展文化不一样小儿辟邪,说法也就不一样,不管是单只来看还是成对来看,都是有好的寓意,只要喜欢的就好了。谢谢
在说天禄和辟邪之前,应该先说说貔貅。在中国民间的传说中,有一种长相奇特且又怪异的动物,与号称瑞兽的龙、凤、龟和麒麟一样,能给人们带来好运。这种动物就是貔貅。貔貅凶猛,专食恶兽和邪神,有祛灾免祸和转危为安之奇效,因此与龙、凤、龟和麒麟齐名,享五大瑞兽之一盛名。貔貅有雌雄之别,貔为雄,而貅为雌。天禄和辟邪虽然长相略有不同,但均归属于貔貅。天禄长有一角,但是辟邪则长有两角。但史上也有不认同貔貅是瑞兽的说法。如南宋女词人作词喻元兵称:“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 元兵侵宋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此处将元兵比作貔貅,可见是将它视作凶兽而非瑞兽。此女姓名未见记载,只知其是南宋时人徐君宝的妻子。此女被元兵所掳,因不甘受辱而投池而亡。此是她留下的唯一的词,也被称作她的绝命词。新华字典对貔貅的释义是:勇猛的军队;凶猛的野兽。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