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戴银后戴金,中国小孩出生,家里长辈通常会算生辰八字,有的小孩一出生就“金”过多,不宜戴金,按照老一辈说法先戴金后戴银,在百日后或周岁后再带银锁。二亲生父母不送,比较注重传统习俗的,一般送长命锁是外婆或者干妈等亲戚送。三;取下时间,一般长命锁是佩戴到12周岁或是成年才可取下,不可随意取下。四;不能过重,长命锁一般都是给小孩佩戴的,尤其是对于新生儿和三周岁之前的小孩,长命锁的重量不能太重,不然容易伤到小孩
长命锁又叫做寄名锁,从古时候起人们就将长命锁挂在幼童的脖子上,以祈祷他们在日后能够平平安安地健康长大,并且在日后能够长命百岁、诸事顺心如意,代表了父母长辈们的殷切祝福。除此之外,再送平安锁的时候也需要注意好相关的禁忌和讲究。送小孩长命锁的民俗忌讳有哪些1、先银后金:在给小孩送长命锁的时候不能直接送金锁,我们要看小孩的年龄再决定送什么样的长命锁。如果小孩的年纪还不到一周岁,那么我们就不能直接送金锁,而应该送银锁,这样才能够起到兴旺运势的祝福作用,避免金锁破坏小孩命格;如果小孩的年纪已经超过了一周岁,那么我们就可以送金锁了。2、正面文字反面图案:我们所送的长命锁是有一定的讲究的,不能仅仅只是一个锁头的外表,还要包括相应的文字和图案,而在雕刻文字图案的时候要注意正面是文字、反面是图案,这样才能够保证长命锁的外表美丽、可观性强、风水寓意吉利。将这样的锁头送给宝宝,能体现出长辈们的心愿和祝福。谁送长命锁合适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干爹干妈送长命锁,这样能够增加宝宝们的好运气,表达出长辈们的喜爱和祝福,让宝宝在日后的成长中能够更加的顺心如意。除此之外,按照民间的风俗讲究来看,其他人是不适合赠送长命锁的,一来父母直系亲人送锁难以发挥风水效用;二来其他长辈关系较为疏远,不适合赠送长命锁。
不知你还记得小时候佩戴过外婆送的长命锁吗?新生儿满百日或周岁举行的仪式中最为流行的是挂长命锁,这是中国人生命信仰的一部分。在江南地区,外婆要给新生儿赠送银制的项圈,外加装饰锁片,这种银项圈和锁片,有圆形的,也有椭圆形的。银项圈下面还用项链或丝编带穿入锁片中,形成一个圈,挂在小儿的脖子上,锁片垂在项下胸前。当然,贵重一点的用黄金制作而成,但那就不是一般百姓的财力所能承受的。不论是项圈还是锁片,坊间统称“长命锁”,俗信戴这种银锁片,银项圈和锁片可以保佑幼儿无灾无疾,健康成长。银锁片正反面都有文字与图案,它们都具有增强保育力量的作用,或者说都表达了人们对于新生儿生命长久、幸福吉祥的美好祝愿。文字多出现在正面,一般为“长命百岁”、“长命富贵”、“长发其祥”、“后生可畏”等字样。图案多錾在反面:多为麒麟、龙、虎、金鱼等吉祥动物。探究起“长命锁”的身世,它的前身叫“长命缕”,也被称之为“长生缕”、“续命缕”、“延年缕”、“五色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名称的。锁本是一种起封闭作用的器具,门、箱等一旦上锁,就只有用钥匙才能打开。古代人民把锁的用处加以夸张引申,便出现了“长命锁”,用来锁住无形的事物。战乱年代在小孩胸前挂锁,其意义在于锁住小孩的命,避免病魔疫鬼侵入危害小孩。人们认为小孩一旦戴上了锁,就能无灾无祸,平安长大,长命锁寄托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佩长命缕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岁时广记》等典籍记载,在汉代。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不仅用于端午,还用于夏至。在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灾荒不断,广大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去灾,祛病延年。到了宋代,这种风俗不仅在民间流行,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戴。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在长春殿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可见其形制已较复杂,除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在当时京都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到了明代,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儿童的颈上多了一种饰品——长命锁。一般多用于新生儿出世,直到满周岁,线绳百索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了长命锁。“长命锁”在明清时期的汉族地区十分流行。小孩出生後为了消灾避邪,永葆平安,父母或舅舅出资请银匠打制一副银锁给小孩佩戴,意在“锁”住生命。佩戴“长命锁”,一般要挂到成年後才取下。“长命锁”多是用白银打制,也有用黄金打制或者用玉石雕琢的道教平安符高清图片。錾刻的吉语内容有“长命百岁”、“福寿双全”、“长命富贵”、“福寿万年”等等,装饰的纹样大多是吉祥八宝宝宝平安符、莲花蝙蝠、祥云瑞兽,以及一些相关的寓意吉祥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等等,十分的丰富多彩。挂长命锁习俗至近些年渐渐演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仪式,项链由线代替,锁由布条代替,或干脆用纸币代替,而且当天挂锁要当天摘下。如东北三省有小孩满月礼挂长命线的习俗,挂长命线显然是挂长命锁的变异形式。仪式是在小孩的外婆家举行的。母亲将小孩带到外婆家,外婆便要给小孩挂长命线。长命线为一束成圈的白线,不能用其他颜色的线,白色象征着白头到老。把这束白线从小孩的头上套下来,挂在脖子上,在线里要缠上纸币,缠多少视经济情况而定,可缠五元、十元,也可缠几十元甚至几百元。仪式举行之后,小孩的父亲便把母子接回去。到家后,要由父亲给小孩摘长命线,摘长命线不能从头往上摘,而要从脖子到身子往下套,最后从脚下取出,否则,便意味着解除了长命线的法力。摘长命线时还要边摘边念,“头上挂,脚下摘,姥姥亲、姥爷爱,长命百岁!长命百岁!”取下长命线后,将缠在线中的钱取出,线留着给小孩缝被子用。长命锁的诞生和演变,虽然来自农耕社会,农耕时代的人们靠天吃饭,势单力薄,与自然相处时,广大民众祈求不可知的上苍来保佑自己和自己的子孙,发展到今天,这种民俗传统,已经远远地超越了。“长命锁”从造型到装饰都富于巧思,给人感受更多的是来自亲人的祝福和亲情的温暖。千百年来,中国人通过生命历程的经验,经过干锤百炼、精雕细琢,把最重要、最美好的祝福凝固在“长命锁”上,并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把“长命锁”佩戴到孩子身上,这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更传达着中国人一种超越“长命百岁”具体形式的生命情怀。(图源网络)
看是什么平安符了,一定要恭敬,如果是佛像之类的,可以放在包包里或者恭敬放在书桌等干净的地方;如果是,可以佩戴。平常多念“南无阿弥陀佛”,虔诚念佛人得佛保佑。
《藏汉大辞典》释为:“佛教密宗以药物、、观想等构成能防灾难的保护圈。”此处的护轮即为“”等构成的神秘图案——真正的“符”。这也是最常见的护身符,其图案的构成及象征意义的颇是复杂,体现着佛教密宗文化与中原周易文化间的交融,具有浓厚的神秘文化色彩。
二是战士出征时,妻子为即将远行的丈夫送上一枚亲手缝制的平安符,保佑丈夫在战场上能够平平安安的活着回到自己的身边。平安符从古至今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有着很浓厚的历史渊源。
平安,是我们对自己所爱的人,对自己所付出的人的心里的一份挂念,一份祝福,当他们遇到灾难时,平安对于他们又是一份希望、一份动力、一份活下去的勇气。
往往念及这里,我便会想到那小小的平安符,它带给了我们平安,带给了我们祝福,带给了我们心里无限的正能量。一份平安,让我们走得更远,一枚小符,让我们内心安稳。
平安扣的形状与铜钱的形状相似,佩戴起来简洁大方,材质多为玉石,很符合传统文化里的中庸之道。佛教认为,平安扣拥有避灾之效用,加持的平安扣是可以通灵的,将平安扣贴身携带可保佑人平安顺遂。招来气运平安扣的造型是同心圆,结合完美,象征着海纳百川,也象征着宁静致远的心态。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讲,佩戴平安扣可以为自身招来气运,寓意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幸福美满。戴平安扣的禁忌洗澡时不宜佩戴,平时在佩戴平安扣时,还需要注意,在洗澡时不能佩戴。洗澡的时候,身上有很多的污垢及汗渍,以及一些沐浴用品含有的化学物质,都要避免与平安扣接触,否则会导致其发生腐蚀,影响观赏价值。切忌平安扣的材料通常为玉石,玉石虽然坚硬,但也脆弱,最忌讳发生损毁。传统来讲,破碎的玉石是不吉利的,会招致厄运。因此,在进行冲击力较大的运动时,将平安扣取下,妥善保管,防止平安扣发生损毁。
1、佩戴朱砂平安扣时,不宜接触水,朱砂遇水容易脱色,若是长时间浸泡在水里,质地疏松的会出现解体,因此佩戴朱砂平安扣时时要尽可能的避免碰水,以免掉色。
2、朱砂是一种天然矿石,具有安心宁神、清热解毒的功效,但是需要远离铁器或是瓷器,也不宜用盐水清洗。如果长期放在铁器或瓷器上面,就会使朱砂失去原有的作用。
3、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还有雄黄、磷灰石、沥青质等物质,有一定的毒性。孕妇不宜佩戴,不仅会损伤自己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1、经常运动的人是不能佩戴朱砂的主要人群之一,经常运动的人会进行大量肢体活动幅度较大且激烈的运动,这类人佩戴朱砂会增加受到磕碰的几率,对于朱砂的保养很不利。
2、此外洗涤工作人员也不适合佩戴朱砂,洗涤工作人员经常会接触各种含有化学成分的洗涤剂,而朱砂经常沾染化学成分时,会导致表面逐渐被腐蚀。
3、厨房工作的人同样不适合佩戴朱砂,厨房内的温度相对较高,油烟较多,而高温会导致朱砂的色泽发白或干裂,油烟会对朱砂的美观性造成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