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不为人知的习俗有哪些?端午避五毒分别是哪个?

时间:2023-10-15 06:58 阅读: 评论: 作者:admin

端午节不为人知的习俗有哪些?端午避五毒分别是哪个?

  先民把代表瘟鬼(神)的木像放在船上,借水把它们送走,并向水中投放食物,希望瘟鬼吃饱远走,再也不要回来!

  民俗中,常用的收服“五毒”的形象,是虎、鸡与葫芦,称之为“虎镇五毒”,“鸡食五毒”,“葫芦收五毒”。

  对于蟾蜍、蝎子、蜈蚣、蝎虎、蛇这“五毒”,并不全都是要消灭的意思,还有收服后为人所用的意图,因为“毒”往往也是“药”。

  正如上面的“五毒符”,虎镇住“五毒”,“五毒”共存,不相争斗,正所谓是“以毒攻毒”,也就是可以防毒,这反倒是成了平安符。

  在天界,玉华司的办事人员,以灶神(灶王爷)为首,掌管人间每个家庭的福禄、阴德、兴衰,以及口舌是非。

  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年的端午节非常特殊,按照惯例,端午节应该在夏至节气之前,但是今年的端午节,却在夏至节气之后,大家一起来看看,今年的端午节是在6月22日,夏至节气是6月21号,而去年端午节是在6月3号,前年的端午节是在6月14号,而夏至节气倒是相对稳定,基本上就在6月20到22号之间,夏至节气出现在端午节前的,是少之又少的,像今年这样前后天的,更加少见,所以民间有“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夏至临端午,田里不打鼓”等说法。

  那么这些话都是啥意思呢?先来说说民间说的“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着说法。在古代,人们都是靠天吃饭,农业生产经常会受限于自然条件,况且古代的灌溉和排水设施都不完善,一旦出现干旱或者降雨,农民们就很有可能颗粒无收。而夏至节气如果出现在端午节之前,往往被认为的不吉利的,很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极端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对于赖以生存的人们来说,无疑就是一个灾年。

  那么民间传说中的另一句谚语:“夏至临端午,田里不打鼓”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古代人们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依赖自然降水来滋润农作物,而出现夏至节气和端午节相近的现象,则意味着今年很可能会出现干旱天气,地里的庄稼,因为没有雨水的滋润而枯萎,人们辛苦种植的庄稼,无法顺利成熟收割,那么大家也就没有了欢声笑语,更不会敲锣打鼓了。

  那么,对于出现夏至和端午紧挨在一起出现,有什么讲究呢?老人们认为,端午节跑到夏至节气后面,那么过端午节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一些端午节特有的习俗,今年也就不要再操办了。

  比如:端午节要打午时水,午时水是指太阳最正的那一天午时的水,也叫做“极阳水”,一般是在端午节当天午时,但是如果夏至已经过去了,那么白昼已经开始变短了,太阳也已经南行了,那么端午的午时水,也就不是“极阳水”了,打午时水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再比如赛龙舟、祭龙神等。因为人们认为宝宝平安符,端午节这天,本是龙的生日,人们要举行赛龙舟,祭龙神等活动,来庆祝龙的生日。一般端午节当天,青龙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最高的一天,到过了夏至节气后,青龙七宿星就开始西落了,如果端午节出现在夏至节气之后,那么赛龙舟、祭龙神等庆祝活动,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这时候举行活动,岂不是在庆祝青龙西落?

  所以,今年的端午节,除了吃穿用等方面的一些传统,其他的习俗,我家决定一切从简,放假这3天,就在家和家人一起,吃吃玩玩,度过一个祥和的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民间谚语,就分享到这里,朋友们,你家端午节怎么过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和爱喜一起分享,厨艺有限,请多多指教。

  端午最初作端五。受道教文化影响的农妇会在自家大门口挂菖蒲, 插艾叶, 边挂边念“五月五日午, 天师骑艾虎; 手持菖蒲剑, 蛇虫归地府” 等道家咒语。《名医别录》载:“艾叶味苦, 微温, 无毒, 主疗百病。” 菖蒲、艾叶的芳香气味有驱蚊蝇虫蚁、清洁空气、净化环境的作用; 道士家庭常将雄黄酒洒于住房四周, 以避虫蛇入室, 在小孩的额部、脸上、手脚处搽雄黄酒可避百虫叮咬, 民间仿之。雄黄具有驱邪避蛇的功效,《 白蛇传》里修道千年的蛇精误饮雄黄酒后, 即现出原形, 足以证明雄黄酒的威力。大部分农家按照道士的说法都将室内外彻底打扫一次, 上山采回菖蒲、艾叶、金银花藤叶、蛇不过、九里光等草药煎煮成药汤, 全家人用草药汤洗脸、洗澡。据苗区的道家说,用药水洗澡可驱五毒(蝎子、蜈蚣、虫蛇、野蜂、毒蚁), 入夏不生疔疮, 又可避邪气侵体。2000多年来, 民间将端午节作为防疫疾病、避瘟驱邪、祈求健康的节日, 人们通过多种民俗活动, 寄寓平安和顺的美好心愿、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与寄托。

  《杨公忌》:“(五月)初五日,不宜问疾,名地腊日。”在《道书》中,地腊成为祭祀祖先和请求赎罪的重要日子:“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地腊节之名也因此而来。

  道教《赤松子章历》卷二,全年分为五腊,全称“五腊日”,即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七月七日道德腊,十月一日民岁腊,十二月八日王侯腊,是道教祭祀祖先、集会建斋的重要日期。

  地腊,五帝(五老):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名字。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玄祖。其日不可伐损树木、血食,可服气,消息四大。--《赤松子》

  端午即地腊,道教五斋祭日之一,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挂钟馗像、天师像,以驱鬼崇。《云笈七签》卷三七:“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此五腊日并宜修斋,并祭祀先祖。”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掌管鬼魂的酆都大帝,在五月五日考校鬼魂,以该鬼魂现在人间的亲戚所做的善恶,作为确定鬼魂罪、福的依据。只要通过法力和祭祀仪式,才能减轻其苦。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道教曾成为国教,其教理深入民心,因此五月初五的地腊祭祀活动,融入端午节俗并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地腊节的主要宗旨,是祭祀祖先。追溯其源,为中国远古时期原始崇拜中的鬼魂崇拜,而此正是道教的核心。

  明●叶宪祖 《碧莲绣符》诗:“天中令节欣相迓,地腊灵辰福转加。” 明●夏完淳 《端午赋》:“地腊谁传,方舟不渡。”

  端午又称“续命节”,就是因为有恶鬼索命。《风俗通》:“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续命缕的形态,端午节时,荆楚民间以彩丝系在臂上,唐花蕊夫人《宫词》有“玉腕斜封彩缕长”之句。道教《三洞奉道科》称五月五日时举行“续命斋”的法事,北齐后主的妃子冯小怜以五月五日进纳,故号她为“续命”,取端午冲喜续命之意。以丝系臂为防恶鬼夺命,故可以达到“续命”目的。介之推、伍子胥等死于五月五日是因恶鬼索命。魏邯郸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这些人死法不一,但都因恶鬼所害。端午恶鬼猖獗是他们死亡的原因,端午节举行祭祀仪式是为了驱除恶鬼。隋唐以后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节被整合,端午节亦成祭祀屈原的节日,遂形成今天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时,各地的道教宫观要举行驱鬼祈福仪式:一,道长在祭祀仪式上念“急急如律令”的魔法咒语以驱鬼除魔;二,道长画符镇鬼,并派使者持神符一道,到其它地方去驱鬼和镇鬼;三,道长要为国家和百姓祈福;四,出外驱鬼的使者活动结束后要向道长汇报驱鬼的情况。这些活动的中心就是祭鬼和驱鬼,它清楚地表明:恶鬼作祟是五月五日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根本原因。端午活动的根本目的:驱鬼除病。可见,端午节防恶鬼索命,端午节为对付“百鬼”和“万病”而生。这些记载,都揭示了五月端午日与道教的极深渊源。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fu.yonana.cn/ml/2023/1015/20908.html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关于我们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扫码关注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3140号-1 
Copyright ©2019-2023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