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开心宝贝平安扣黄金寓意是什么,应该记得片中,舞女阿薰执意要为阿君买一个修善寺的护身符,希望这个护身符可以帮他摆脱各种灾难。
他们认为,灵魂是圆形的,应该是没有私欲,总是不偏不倚的。而人又有各种欲望,会使得其灵魂失去平衡的形状,因此,古人常将此类圆形玉带在身上时常看它,便能使自己的灵魂保持圆形的完整状态。
而比起装饰品的玉,神社制作的护身符上,人们可以写上神社名、神名、祈祷文,所能承载的信息和期冀有更多了,因此护身符便普及了开来。
只不过,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交流和自身的演变,诸如御守、和菓子这些带有中国文化痕迹的东西,逐渐也成为日本文化的典型代表,甚至发生了反向输回中国的现象。
来过杭州灵隐寺的朋友们,应该都买过寺内售卖的中式“御守”,这个甚至引发过一次争议——日式文创应不应该在中国寺庙大量售卖?
与此同时,关于御守到底是不是中国的讨论也成为一时的热门话题。如果要厘清御守与护身符的关系,正如寺庙僧人的这句话:“这些东西本身是相通的”,但说得又不全面。
只不过中国古代对“御守”的定义并非是指现代的御守/护身符,即为字面意思——抵御防守,日本吸收并扩展了“御守”一词的使用场景。
而护身符则指向更为繁杂,大多数人第一反应还是以为护身符专指是“驱鬼道长”林正英所使用的黄纸符。
所以,“护身符”一词并不是不够高级,只不过是因为它历史更为悠久,其涵盖的器物形式和使用场景过于广泛,并没有形成如“日本御守”一样的具象联想。
辞海中宝宝平安符,对于护身符的解释是:旧时的一种迷信,道教和巫师用朱笔或墨笔在纸上画成似字非字的图形,带在身上,认为可以辟邪消灾,得到保佑。
父母在孩子一出生那一刻,就将用红纸包好7粒白米、7叶红茶,如此制作两三百包并将其送给亲友,亲友返还时,则需还数十到百文不等的钱,并用这个钱去购买银锁。
在苏北一带,儿童们在端午节时都要胸挂“百索儿”——以红丝线为绳,串以铜钱和锁片,再系上几道彩色绢符、香袋。
更为平常的,其实极具中国特色的压岁钱、绣着虎头的鞋、绣着避五毒的肚兜,都属于中国的护身符范畴。
而溯及更远的护身符,成都金沙遗址中的“四鸟绕日金饰”便算是护身符的代表之一,其完美的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玉琮中间上下相通的圆孔有“贯通天地”的含义,外圆内方更是代表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也是古人的“精神护身符”。
比如,纳西族女子的七星羊皮披肩(纳西语称为“鱼轭”,意为羊皮),羊皮形似青蛙,上面有七个大的圆(纳西语称为“巴妙”,意为蛙的眼睛)。
而在藏区,很多东西都有被视为护身符。比如,有着寄魂玉之称的绿松石、传说被被落雷打下来的天铁,甚至牦牛角都是其中之一。
由上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大概可以分为这几类:图腾护符、神灵护符、法器护符、服饰护符...护身符所触及的范围非常之广,涉及生活各个角落,上至高门甲第,下及陋巷蓬居,都能寻见其踪影。
相比起日本神社“御守”那不可侵犯的庄严“高级”感,中国的护身符是无社会偏见的,是跨越阶级的。
“中国护身符”这一概念未能很好地脱离原始鬼神信仰范畴,难以成为一个如御守一样——兼具普适性和美感的“纪念品”。
不少商家简单照搬日本御守式样,加上一些所谓中华文化符号,就堂而皇之地说这是中国文化,是不可取的,无异于饮鸩止渴。
我想,某些人并不是因为护身符一词不高级,才不以护身符之名进行售卖,而是根本还是总归没花心思去挖掘我们真正的文化符号,一抄了之罢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