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儿园前,孩子是宝贝,父母是天使。3岁以后,孩子是神兽,父母是妖精,学校是笼,有的家是港湾,有的家是油锅。
一放寒假,神兽回家,伙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暂时中止,亲子关系成为孩子最重要的社交关系。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最终要的一条就是:爱和尊重。
老师和学生之间,则是在公民关系基础上展开的,由法律界定了学校里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和规范:
亲子关系是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关系,父母不需要持证上岗。孩子对父母不满意了,没有路径“申诉”,也不受第三方保护。
随意的生活节奏VS孩子的个性需求。在学校有固定的一日生活常规,衣食住行定时、定点、定量,科学且稳定。在家里,家长则根据自己的习惯、喜好、家庭实际情况,安排家庭生活节奏。而这些计划,往往不与孩子讨论,甚至不通知,但要求孩子配合、适应。孩子们发现,哎,可以按照自己想法来呀!于是他就会提出各种非常个性化的需求,我不想睡觉,我还没睡醒,我要吃巧克力蛋糕,我还不想写作业,我要买这个,买那个!
无规划的学习VS不完善的执行技能。同上,学习也被打乱了。开始写作业;坚持专注地写完作业;喜欢上大人安排的其它学习任务;平静地接受大人无休止地与亲戚家的孩子比较;像学校教务老师排课那样,专业地调节好学习里的动静、难易、科目搭配……这是全都是挑战。
“谢谢”就是感恩,虽然养育孩子真的非常不容易,常常一地鸡毛,但我们还是要感谢孩子来到我们身边,常常怀抱这样的育儿心态,一定会给你带来好运。
“对不起”的背后是谦卑和宽恕,一种高级的人格特质。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在试错中成长。成人也不是神,常常力不从心宝宝平安符,力有不逮。常怀宽人恕己之心,天地自宽,心境自平。
《圣经·新约》哥林多前书 13章4-8节: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诗经·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因为我是你妈!”这句话是许多父母的内心独白。被孩子气得嘴歪眼斜,冲口而出的是这句;巨大付出后,被孩子涕泪感恩时,是这句;眼看孩子金榜题名、功能名就、洞房花烛诸般大事尘埃落定,喜极而泣时也是这句。
父母清晰地理解孩子的喜悦、惊恐、悲伤和不安,感受到被爱的喜悦和爱的满足。孩子的人格意识,也在这种亲子的心灵交流中逐渐萌发出来,学会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这时的孩子只要温柔地提醒、安慰、鼓励、坚持,当父母还把孩子当小婴儿一样“本能”地支配、保护,他会为了证明自己可以,而去做更多冒险的事情,这些事在大人眼里就成了“叛逆”。
其实,并不是孩子天生叛逆,而是我们大人没有跟孩子一起长大小孩带平安扣,没有学会适时放手。一个会跑的孩子,需要自己学会判断危险,而不是被大人喊停、强按住。一个会玩游戏的孩子,需要自己学会交朋友,加入游戏,和小伙玩分享玩具,靠大人帮忙要来玩具、解决冲突,是长久之计吗?
理性地爱:包含情感和理性功能的人格逐渐形成,孩子渴望被当做一个独立的人那样理解、尊重和交流。
孩子渐渐独立了,可以处理好自己的衣食住行,可以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可以独立地交流,他有自己的感受、观察、观点,甚至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孩子认为自己长大了,他希望被当成一个大人一样的,平等的对待。
如果这时你还在喋喋不休、唠唠叨叨,不相信孩子能做好自己的事,不给孩子独立空间,甚至依然把他当小宝宝保护、干涉、指使、干预,大概率会被嫌弃,亲子渐行渐远。
这时的孩子需要朋友式的父母,和他一起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事前发布指令、事中干涉、事后指责的“家长”。
9岁以后的孩子,出奇地乖巧懂事和忤逆顶撞,都不是好事,这意味着他开始想办法来对抗你的干涉和不尊重。
传递同情心:蹲下来,温和地目光接触,认真倾听孩子说话,回应孩子“妈妈知道你很努力!”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这句话多么温暖!
传递友情:目光温和、坚定有力,笑着说“不管发生什么事,妈妈都是你的坚强后盾!”尤其是当孩子犹豫不决缺乏勇气时,或者孩子犯了错误时,这句话会特别有力量。一定要和孩子站在一边,而不是对立面!
此时的孩子,内心忐忑,需要理解,需要安全感,需要有力支持,不喜欢指责,也不喜欢承担别人的消极情绪。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