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不哭符婴儿夜啼小儿推拿手法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这天家家都要煮腊八饭,即用八种杂粮混合煮饭,吃来特别有风味,寓意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要得发,不离八”。
农历腊月二十三称为“过小年”,每家每户开始祭灶,送灶神上天述职,赞他是“人间司命主,天上耳目神”。祭灶时要点燃香蜡,献上糖果,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俗话说“腊月二十四,家家都在忙,又作豆腐又扫房”。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俗称“打扬尘”,寓意为“除旧迎新,清洁卫生”。
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叫“大年三十”,这天,每家每户都要煮一大锅肉,留待以后慢慢吃。在吃喝之时,先要祭祖,然后围着火堆烤火,一直烤到后半夜,这种风俗,农村叫“守岁”。这个除夕之夜,要给祖先三次烧香,献上贡品,鸣放鞭炮。要给儿童拿压岁钱。次晨每人穿戴整齐,从头到脚,焕然一新。
农历正月初一叫春节,人人穿新衣戴新帽贺新年。整天尽情欢乐,到处喜气洋洋。初二以后便到亲戚家拜年。初七为人过年,又要好吃好喝一天。十五叫“过大年”,也要好吃好喝一天。
富驿地方过春节,历来都很热闹,活动的内容多种多样,主要是舞狮耍龙,要一家一户的“钻格子”,并以“吉利话”赠给主人。如:“龙来龙来,四季发财。今年耍过,明年又来”。过年时每家每户,从除夕夜起还要挂灯笼,俗称“点簷灯”,上写“紫微高照”四字。
在此期间,“打财神”的现象屡见不鲜,即送上一张小小的财神图像,贴在大门上,再说四句“吉利话”,主人便送钱答谢。还有“说春的”,与此大同小异。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时,还要结合当地的“人和事”拟灯谜、猜灯谜、奖灯谜。如灯谜是:“金銮宝殿”,说明打一人名,谜底是:本地人“王在中”。
每逢春节过年,每家都要用红纸写上一副对联,贴在门框上,每副对联都有横额,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此情此景,完全与王安石写的一首诗相同:“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农历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古称上元节,这天早上或晚上,每家每户都要吃汤圆,又名吃元宵。整个春节期间的“耍龙舞狮”活动,到此结束。是夜,还要烧花,还要送神,鞭炮声、锣鼓声、歌声、笑声,此起彼伏。至此,年已过完,到明天,将开始新的工作,新的劳动,新的生活。
原为天空明洁,天朗气清之意。一般在农历清明前一、二天,家家都要给祖坟扫墓,用白纸裁成长条形,镌上铜钱似的钱孔,挂在坟头上,农村叫做“挂清”。这种习俗,由来已久。盖祭祖思亲,人之常情也。杜甫曾有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节”,纪念春秋时人介之推,他从晋文公逃亡十九年,返回后不当官受禄,反对上下相欺,群臣争功。他既不求利,又不求名,于是偕母隐于绵山。文公求他不得,乃放火烧山相逼。竟致烧死不出。后人仰其高风,以寒食节不生烟火祭之。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这一天家家都要包粽子,喝雄黄酒,采艾叶或菖蒲叶挂在门上,用以避邪驱疫。有的地方把五月十五叫做大端阳,也包粽子,也喝酒吃肉。有大河的地方,还要开展“龙舟竞赛”的活动。
关于端阳节的由来是: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这天开展龙舟竞渡,并抛撒粽子,使鱼类不伤屈原遗体以祭之。
此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一般在是日前一天(十四)的黄昏时每家每户给亡故的亲人洒水饭,烧纸钱,乡里人叫做“烧七月半”。寄托对前人的哀思。有的地方把这一节日叫做“亡人节”。近年来,越烧越多,并仿造有纸币、元宝、金条、股票,显得十分气派,叫人感慨良多。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佳节。习惯是蒸熟红薯和糯米,做成糍粑,再在表面洒点芝麻面小儿夜啼符,吃起来特别香。晚上则一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传说元朝末年,汉人为了反抗蒙古贵族的残暴统治,就在相互馈赠的月饼里暗藏联络信号,统一于八月十五日起义“杀鞑子”。如今的中秋节则成为亲人团聚,亲情洋溢,思亲爱亲的主要节日。
又叫“重九节”。因为九月初九为“二九相重”,九为阳数,故曰“重阳”。重阳节的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敬老、爱老”。曾有人这样写道:韶华似水总难留,余热生辉几度秋。日照桑榆增晚景,人间笑指老黄牛。
另外,民间还有一些习俗,似可记述一二。比如:农历四月初八,佛祖生日要“嫁毛虫”,口中还会念念有词:“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到深山去,永世不回家”。
又比如:谁家的小儿患了“夜哭症”,就要用一块木条或竹片写上四句话,插立在行人必经的路旁。内容是:“小儿夜哭,请君念读。小儿不哭,谢君万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