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东汉早中期,祖天师张道陵于四川鹤鸣山立“正一盟威道”,划二十四治,设祭酒。因教派首领被称为“天师”,故称天师道。早期说正一道,一般都直接代指天师道。又因祖天师立教时,如想入道则须纳五斗米作为师酬,又被人恶称作“五斗米教”。三国魏晋时期,天师道吸收了和早期黄老学说、阴阳学说,巫觋及太平道,方仙道法术广泛流传于今河南,四川,江西,及北方地区。祖庭在今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祖师为祖天师张道陵。与上清派,灵宝派合称嫡血符箓三山。
起源于东晋时期。晋朝衣冠南渡后,天师道分化为南北天师道两派。上清派就是由北天师道演变而来。晋哀帝兴宁二年,东晋天师道道士杨羲扶乩降笔,称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线卷,命杨羲用隶书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谧及其子许逊,二许又传写《上清经》,并修行上清经法得道。在杨羲,许逊及陶弘景等等祖师的传道下,上清派开始形成,并在唐朝达到顶峰。上清派尊魏华存魏夫人及三茅真君为祖师,并尊杨羲,许逊及陶弘景为太师。因陶弘景于茅山开学授道,故上清派又被称为“茅山宗”。祖庭在今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道院。
发源于东晋中晚期,三国时期,天师道系师张鲁割据汉中地区,后被曹操打败投降曹操,天师部众开始迁往北方。但也有大批教徒并没有北迁,而是开始迁于江南孙吴的地盘继续传教,逐渐脱离天师道,形成了新的教团组织。其中葛玄、葛洪祖孙二人之流派并称为葛家道。葛玄传郑隐及其兄葛孝爱,葛孝爱又传子葛悌,葛悌又传葛洪,葛洪又向郑隐求道,再传从孙葛巢甫。至晋安帝隆安末年又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直至南朝刘宋时陆修静总括三洞,制定仪轨,灵宝派盛行,甚至一度压制佛教,成为三山之首,而后衰落,直到2015年,国家才重新恢复灵宝派的传教与授箓资格。灵宝派尊葛玄为祖师,祖庭在今江西省樟树市阁皂山万寿崇真宫。
形成于南宋,流传于元至明初,清初间有传承。宋代出现的新符箓派。该派自称出于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以清微为名。清微派的集大成者应为黄舜申和张守清二人。在宋末元初这一时间内统一整合了清微派的主要学说及经典。清微派分支极多,有北派(尊张守清为祖师),南派(尊黄舜申为祖师),先天清微(直尊元始天尊为祖师),云南清微(尊李得晟为祖师)等等。另外也分化出如天师清微,武当清微之类的传承。祖庭在今湖北省宜都市云台观。台湾,上海,云贵等地都有清微派的传承。
宋元时期在江西南昌西山兴起了一个奉许逊为祖师、宣扬“由真忠至孝,复归本净元明之境”的道教新派别──净明道,又称净明忠孝道。净明派是一个接受儒家文化较多的道教教派,将忠孝作为立教之本,成仙之基。净明派应该是由灵宝派分裂出来的一个教派,也充分吸收了宋明理学的很多内容,而形成的一个不同的之前道教以符箓,度己为的崭新的道教宗派。净明派的出现使道教出现了“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理念。净明派尊许逊为祖师,祖庭在今江西南昌西山万寿宫。
正乙派起源正一道支派,由清代龙虎山道士娄近垣开启,以江西龙虎山为中心。娄近垣于清朝乾隆年间授食三品禄,带管道箓司印务,住持北京东岳庙。定四十字字辈为:近远资元运,久长保巨淳。道唯诚可宝,德用信为珍。秉敬宏丹箓,葆真启世人。鸿图赞景祚,圣泽振昌辰。正乙派尊奉张守清,娄近垣为祖师,祖庭在今安徽省黄山市齐云山玄妙观,清中期归入天师道。
天心派肇始于北宋道士饶洞天,被称作天心初祖。饶洞天本为一县吏员,一日登山,得金函一所,开见金板玉箓天心秘式一部,名曰‘正法’。饶洞天虽获天心正法“灵文”,但不识 其文字,莫知其妙。后遇神人指点,令去找谭紫霄(南唐道士),可以解迷。寻找数年,在南丰找到了他,顿悟玄理。天心派在最初只传天罡大圣、黑煞、三光等三符,北极驱邪院、都天大法主等二印,用以行法。
至北宋末、南宋初,天心派传自路时中,路时中吸取神霄派的一些传承,重编天心法。强调作法者应以内炼为基础。天心法脉流传至今,渐分北传 南传之别。天心北传邓思瓘,饶洞天为祖师,坛靖称北极玄坛,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北帝法。天师南传以张道陵,天心三祖为祖师(谭紫霄,饶洞天,路时中),坛靖称天蓬玄坛。祖庭在今江西省乐安县大华山,现除部分法脉,已于元明时期归入天师道,不作独立传承。
起源于北宋末年,流传于南宋至元明。 “神霄”之名,来源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该经根据古代天有“九霄”、“九重”之说,指认其中最高一重为“神霄”。并对之作了如下的描绘:“高上神霄,去地百万。
神霄派脱胎于符箓三山,为王文卿所创,再传于林灵素。而神霄派的法门,更多来自于虚靖天师张继先。张继先撰有《明真破妄章颂》,以阐发神霄雷法理论。神霄派以五雷法为道脉主要传承,为当时皇帝宋徽宗所喜,并自号“教主道君皇帝”,从而在北宋境内传播深远。神霄派以火师汪天君,林灵素,王文卿,张继先,萨守坚为祖师。祖庭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军峰山,但现在山上已经没有道士了。神霄派现在已无固定宗教场所,面临失传。
楼观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楼观道在魏、周、隋、唐各朝,都对皇室信道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道家素有“夜观星象”的传统。楼观道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形成于北朝北魏时期,流传鼎盛至隋唐间,为唐代皇家李氏宗观。
北魏太武帝始光年间,道士尹通事马俭法师于楼观,其后道术精进,渐获令誉。太武帝好道,常常派遣人去祭祀,嗣后,牛文侯、尹法兴等人才接踵而至,道士增至四十余人。至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道士王道义又从姑射山率门弟子六七人来楼观,并大修观宇,楼观道因此而立。楼观道传习的修炼方术,表现了杂采各家取长补短形成内外兼修特点,即符箓与丹鼎皆习。到北周时期,北周武帝宇文邕曾七次召集道士、名僧和文武百官量定儒、释、道三教优劣。楼观道力主道教居儒、释之上,因群臣、沙门反对而未果。后定议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楼观道以尹喜(即老子出关时,邀老子作《道德经》的函谷关尹)为祖师,楼观道祖庭在今陕西省周至县终南山楼观台。
起源于北宋末年,萨守坚得张继先、林灵素、王文卿雷法之传,寓居于福建泉州,以道术名世,收门下弟子从游者数百人。因萨祖是山西西河人,故称西河派。为神霄派支脉之一。西河派有三徒六坛,一徒文广赵真人,二徒济安李真人,三徒为金开吕真人,下开六雷坛,一曰普化,二曰道一,三曰崇真,四曰守玄,五曰集真,六曰仁化,各坛门传承至今,多个坛门已经后继无人。西河派尊萨祖为祖师,相传王灵官即是萨祖弟子之一。该派现在已无固定宗教场所,面临失传。
闾山派,又称闾山道、闾山教等,流行于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浙江、江西、江苏、湖南等地,与海外的台湾、东南亚。最早源于福建广东地区的原始泛灵信仰,与道教结合后的产物。
闾山派是在唐宋年代所形成的,以供奉闾山九郎、蒙山七郎、赵侯三郎、张赵二郎等为法神,并且吸收了灵宝派的符咒科仪,成为了南方最为重要的教派之一。 除了以许真君为教主外,还有以三奶夫人(陈、林、李)为法神的三奶派,这些派系绝大部分都是以驱邪收妖,押煞纳福来服务民间,而法师又分为红头和黑头两种,也叫做红头师公和乌头师公,红头师公主要是处理上面的事情,而乌头则是处理下面的事情,因此都非常的有分别。
闾山派的法术一般为强硬的霸道法术为主,本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思想,不管是针对阿飘还是对手,都是一种极度杀伤力的方法,在台湾的道场上,经常会看到闾山派的法师带血下坛的状况,或者血洒法坛的也有很多。从闾山派行法的方式看,所用的决和咒几乎都是攻击性的方式,所踏罡步也体现了闾山派的霸道之法。闾山派以许逊为祖师,无固定宗教活动场所及祖庭。现在一般看作民间法脉之一。
太一教为金朝初年中国北方兴起的三道派之一。流传至元代,后并入天师道。太一教的得名起於该教对太一神的崇奉。其教传行“太一三元法籙”。
太一的含义是元气混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又是秦汉以来道教所奉祀的神。三元指天、地、水三官。从渊源上说,太一教属正一派系统。萧抱珍所传行的太一三元法籙祈禳呵禁,治病驱邪,适应民间需要,不久以符法灵验名世,信从者很多,其影响及於山东、河北一带。太一教以符水祈禳为主事,但也重内炼。它以心灵湛寂、冲虚玄静的内修功夫为本,以符录为辅,二者并行不悖,这与同时的神霄、清微诸派特徵一致。太一道以萧抱珍为祖师。现已并入天师道,不作独立传承。
元皇派又称淮南教,祖师的圣号亦称为“正一玄皇会上赵侯圣主”,而祖传的法印也有“太上正一”的字样,而现今明确记录淮南兵马、赵侯箓等等之类的文字,也是存在于正一派的典籍之中。如是等等的线索,皆说明了元皇派后期主要受到的是正一派的影响
元皇派的祖师为东晋的赵昱,被称为赵侯圣祖,因为唐玄宗时,加封祖师赵昱为“赤诚王显应侯”,故有赵侯之称。是西南地区民间影响很大的民间符咒道派,它不是骤然产生的,它也有自己慢慢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轨迹,它既保持了早期原始的巫鬼道派崇鬼行巫的观念,也运用了符水道派咒水之术,更受到后期正一这个道教符咒术综合的派别的影响,具备了道教符咒术应该具有的一切特点。元皇派没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现在一般看作民间法脉之一。
起源于明朝。据考证,玄武派应该是武当山的地位在道教中升高以后,正一道在武当山上设立的分支派系。是武当山诸多派系得以传承的本山派系。武当玄武派传承,其派有众多经籍,以《真武经》为主要经典,奉真武为“玄天上帝”。主张三教合一,尊真武为“三教祖师”,重修内丹,信行多术,称真武为“万法教主”。此派古称“真武玄武派”,公元一九八九年,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王光德以此派名称意义重复,会同公议,改为“武当玄武派”,并有原有二十字宗谱之后,又续四十字。同时在太和、紫宵二宫举行了传派仪式。玄武派尊“真武大帝”为祖师,祖庭在今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
骊山风雷派,属道家门派分支之一,祖庭发源于骊山(今陕西省临潼县境内),法脉传承自骊山老母(阴夫人),一派分两支,分为雷法(风雷丹法)与雷术(风雷法术),十二雷门测候图为雷法一支的传承印信,虎符和令牌为雷术一支的传承印信,共为骊山风雷派三大镇山之宝,共以骊山风雷派道号九十字为骊山法脉辈分传承。骊山风雷派属于道家隐修派之一。骊山派以阴夫人为祖师,祖庭在今陕西省临潼县骊山老母宫。
金丹派南宗为南宋时期形成的道教内丹派别,与北方的全真道相对,又称紫阳派。因地处江南,故称“南宗”。该派祖述五代至北宋间道士钟离权和吕洞宾,谓其丹法传自钟、吕。以北宋张伯端为开派祖师,并提出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的传法谱系。上述传法谱系中之五人,被后世道士尊为南五祖。金丹南宗近道,北宗近禅。南宗思想分为两体第一阶段张伯端。第二阶段石泰、白玉蟾等,但是如果不计《悟真篇》前后序等部分有争议的内容,则金丹南宗思想实为一体,非常统一。金丹南宗授上清大洞经箓,也行神霄雷法,因此多被归于正一一脉。尊张伯端为祖师小儿夜啼符,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并称南五祖。祖庭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桐柏宫。
同治二十四年,黄畲山道堂落成后,传播迅速。数年后,廖太河到邵武传播真空教,活动范围仅在晒口及城区。光绪二十九年,邵武真空教晒口云屏山道堂落成。教徒崇拜对象为“空中祖”或“老真空祖”和“真空”、“本空”、“原空”、“受空”、“音空”五祖师。经典有廖兆空所著《极空》、《无相》、《报恩》和《三教》诸经。在修持上以“复本还原,归一归空”为宗旨,用静坐、静悟之修行以达到所谓自身真空融合的境界,教徒不持斋。
源流支派铁冠派传至清初,有真人李还初者,精修内外之学,真人有云:玄门有内外之学,内者为金丹大道钟吕正法,外者医卜星相命卦风水,皆为济人渡世之用。又将玄学归于道家理宗,分其理宗八门:曰风水为地理,曰风鉴为相理,曰子平为命理,曰择日为历理,曰星宗为星理,曰三式为占理,曰六爻为卜理,曰数学为数理。斯为道门理宗易学八理。后撮其精华,撰《复元圭旨》一书,分道德两部,道部归混元门,德部归复元门,自此分南北二支,此吾门之支派也。另有蜀中一支,奉碧洞宗陈觉玄为开宗祖师,浙东一支奉云烟子周述学为开宗祖师,此铁冠派之源流分之也。
阴山派,本是玄门道统中的一支。它的前身是茅山法,结合了巫术,融合了闾山,茅山,普庵等诸派的改良形成了阴山法。
阴山派重阴,喜欢在阴气极重的地方修行。所画的符箓也是符头倒写,调兵遣将更是令旗倒插,香烟倒插,颠倒阴阳。因法度邪奇,为正统道教不容。明末清初时已被破山伐庙,法脉断绝。
天师正乙派为天师道主要法脉之一。宋末时期,虚靖天师张继先结合神霄雷法及天师祖脉所创立。并定下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合,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愈兴振,福海涌洪波,穹窿扬妙法,寰宇证仙都这一三山滴血字脉。首传萨祖,再传林祖。天师正乙派祖庭在今江西鹰潭市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尊祖天师张道陵,虚靖天师张继先为祖师。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