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灾补运科仪消灾太岁经

时间:2023-06-09 12:01 阅读: 评论: 作者:admin

消灾补运科仪消灾太岁经

  科仪,道教术语,指道教道场法事。科,科可解做动作。《说文》科有程、条、本、品等义。《说文》“程”有法则义,荀卿曰:“程者物之准也”。《玉律》科亦作程解,故科即程式。俗话说“照本宣科”,即是本着一定程式敷演如仪。仪,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仪式登,如常说的“行礼如仪”。

  指道教道场法事。 科,科可解做动作。《说文》科有程、条、本、品等义。《说文》“程”有法则义,荀卿曰:“程者物之准也”。《玉律》科亦作程解,故科即程式。俗话说“照本宣科”,即是本着一定程式敷演如仪。

  仪,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仪式登,如常说的“行礼如仪”。 道教徒做道场法事的规矩程式,依不同法事定的不同形式,按一定法事形式准则做道场叫“依科阐事”。俗话说的“照本宣科”,就是这一同义语。道教徒把这种“底本”叫做“科仪本”,把做某种法事的“底本”叫做“某某科仪”。如开坛法事的“底本”叫“开坛科仪”,荡秽叫“荡秽科仪”,简称叫:开坛科,荡秽科。

  在道教官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下面分六个部分加以介绍:

  “斋”的原意指齐和净,后为斋戒、洁净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者庄诚。道收此礼,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的初为“积德解愆”,再则“和神保寿”,后为“专道”、“乐道”、“合道”,即为“修道”,此为修斋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教,重视修斋,并制定了一整套斋法。按照它的规模和作可以分为: (一)内斋(极道):包括心斋、坐忘、存思等等(见《洞神经》)。 (二)外斋(济度):包括三箓七品,三箓指金箓斋、玉箓斋、黄箓斋;七品指三皇斋、自然斋、上清斋、指教斋、涂炭斋、明真斋、三元斋(见《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各种斋法有着不同的意义,如金箓斋“上消天灾,保镇帝王,玉箓斋“救度人民,请福谢过”,黄箓斋“下拔地狱九幽之苦”等等。 全真派道士,至今仍保持食素。正一派道观在初一、十五或其它宗教节日,均要素食,等等。都是在持斋以奉道。 “醮”的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说文》曰其一为冠娶二为祭祀。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 “醮”亦有“醮法”。所谓“醮法”,指斋醮法事的程式、礼仪等规矩。 “醮”的名目很多,大凡世人有所需就会有相应的建醮名目,如祈雨九龙醮、正一传度醮、罗天大醮等等。斋法与醮法本不一样,后来相互融合,至隋唐以后,“斋醮”合称,流传至今,成为道教科仪的代名词。 “斋醮科仪”指醮祷活动所依据的一定法规。一般有阳事与阴事之分,也就是有清醮与幽醮之分。 清醮有祈福谢恩,却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于太平醮之类的法事。 幽醮有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属于济幽度亡斋醮之类的法事。 宫观道众每逢朔、望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

  斋醮祈祷,古即有之。早在东汉以前,就有“斋戒”、“醮”、“坛”等的说法,这在《礼记》、《易经》、《高唐赋》、《史记》等书文中均有记载,说明道教斋醮科仪源于中国古代的祈祷仪式。

  东汉时期,道教诞生之前,汉明帝永平八年(65),朝廷曾下诏给楚王英,命其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道教诞生后,汉桓帝又亲祠老子于濯龙,文厨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座,用郊天乐(见《后汉书》)。可见此时的斋醮祈祷不仅有了坛和供器,而且有了音乐——郊天乐。 东汉时,太平道已有向天祈祷和称谢等仪式;五斗米道亦有“涂炭斋”、“指(或作旨)教斋”等斋仪,祈祷者“黄土涂面,反缚悬头”,仪式简单。 另外,五斗米道还有为病人请祈的“三官手书”,具体做法是:“书病人姓字,锐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见《三国志·张鲁传》)此种科仪虽然十分简朴,但已具备了斋醮科仪中表章的雏形。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张道陵创教之初,因传授《天宫章本》中的某些斋祠醮法,使弟子“各成道法”,于是,其事大行”。《天宫章本》可谓最早的科:醮书。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是道教科仪的开创阶段,所以科仪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十分简单,但不可否认的是,斋醮科仪产生了。 东晋、南北朝时,斋醮科仪经上清派、灵宝派道士推演,逐渐形成整套的仪范和程式。东晋哀帝兴宁二年(364),魏夫人的弟子杨羲、许谧在茅山创建“上清法坛”,用“九老仙都君”印。东晋安帝隆安年间(397—401),葛洪族孙葛巢甫撰著《灵宝经》30余卷,至南朝陆修静再加增修,大行于世,在合皂山建立“灵宝玄坛”,用“元始宗坛”印和“元始万神”铜印。 北魏时期,道士寇谦之率先改革北方天师道,提倡礼度,改诵经“直诵”为“音诵”,从此斋醮诵经有了音乐的内容。寇谦之著《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和《箓图·真经》,使科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继寇谦之后,南朝刘宋灵宝派道士陆修静亦改革南方天师道,他在撰写三洞经典的基础上,修整了斋醮科仪。他曾撰著斋醮科仪百余卷,有关灵宝六斋、九斋、十二斋等不同斋仪及《升玄步虚章》等斋醮乐章多种。 经寇谦之和陆修静整编修订以后,斋醮科仪逐渐定型并走向完善。到隋朝时,基本上停滞不前,但仍受重视。 斋醮科仪历经唐、宋、元各代,随着道教的发展而盛行。 唐玄宗于开元十年(722)及二十九年(741),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二所,每年依道法斋醮。此间他还“于道场内亲教道士步虚声韵”,并诏道士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作《玄真道曲》、《大罗天曲》等。 唐武宗即位(841),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人禁中,于三殿修金箓道场。帝幸三殿,于九天坛亲受法箓。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是道教斋醮科仪的集大成看,他蒐集、整理、编纂、删定了南北朝以来的各种科仪。在此基础上又新修了《太上正一阅篆仪》、《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道门科范大全集》等科醮书多种,影响十分深远。 北宋太宗、真宗、神宗、哲宗、徽宗各朝,宫中设醮,史不绝书: 线),令太常礼院详定天庆道场醮仪,颁诸州。 徽宗于大观二年(1108),颁金篆灵宝道场仪范于天下,令道士依法奉行。 金元之际,京中宫观、大邑名山(如龙虎山、闷皂山、茅山等)均有设醮者。不仅正一派道士,而且全真派丘处机、王处一,太一道萧志冲、萧居寿等,亦皆先后承金、元皇帝之旨而主醮事,斋醮遂为各派所习。 明代以后,道教转衰,但斋醮科仪仍流传于民间。此阶段出租了许多民间宗教,流传十分广泛,许多斋醮科仪被民间宗教所吸收。同时有许多大型的斋醮科仪因无力承办而失传,小型的斋醮科仪因进一步简化而更适合一般民众的需要;故一直流传至今。 清代龙虎山上清官提点娄近垣,整编斋醮科仪12卷,辑集成《黄箓科仪》,成为近现代科仪的典范。

  举行一项斋醮科仪,往往要通过建坛、设定用品、涌经拜忏、踏罡步斗、掐诀念咒等来共同完成,这其中人(道士)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为所有的这些都是由他们(道教称酸坛执事)来完成的,这一切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斋醮科仪。

  醮坛。建醮必先设坛,称为“醮坛”,又称“法坛”。“坛”则指在乎坦的土地上,用土筑的高台,用以祭祀天神和祖先。 据《道书授神契》记载:“古者祭皆有坛,后世州郡有社稷坛。记曰:坛而不屋,古醮坛在野。今于屋下,从简也。”说明古代醮坛,原为露天,后改在殿内。 不同形式的斋醮,往往建有不同规模的坛。大型斋醮活动,通常筑有若于个坛,其中一个是主坛,叫做“都坛”,其余的坛,叫做“分坛”。如1993年9月,在北京白云观举行的“罗天大醮”。供奉一千二百诸神牌位,分设都坛、皇坛、度人坛、三官坛、报恩坛、救苦坛、济幽坛、青玄坛等,诵经拜忏,日夜供奉香灯。 全真派醮坛,称为“混元宗坛”,用“道经师宝”印。方丈传戒的戒坛,称为“玄都律坛”。正一派醮坛,称为“万法宗坛”,用天师之印,为“阳平治都功”印,沿袭至今。 在斋醮仪式中,各有一定称谓和职守的道士,统称为执事,即醮坛执事。据《金篆大斋补职说成仪》,执事主要有: 高功:位居各执事之首。担任者必须“道德内充,威仪外备,天人归向,鬼神具瞻”;在仪式中要“蹑景飞晨,承颜宣德,惠周三界,礼越众官”。 监斋:位仅次于高功。其职守,一为“总握宪章,典领科禁,纠正坛职,振肃朝纲”;二为“周密察非,从容授简,有严有翼,毋滥毋堕”。即主管科仪典法,为高功的副手。 都讲:与高功、监斋合称“三法师”。担任者必须“洞辅该通,法度明练,赞唱仪钜,领袖班联”;“玄坛步趋,升座讲说。昭符人望,默契人心”。即主管唱赞导引,亦为高功的副手。 以上三职,正一派称为“三法师”,全真派仅称“高功”,无“法师”之称。但三者在斋醮科仪中各有明确职能,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对科仪的主导作用。其它执事,亦各有其职: 侍经:负责陈列、布置和收藏经卷的道士,为诵经作好定音、调音和仪表的准备工作。 侍香:负责清洁香炉和香案的道士,在仪式中保持焚香不断。 侍灯:负责整理和清洁点灯用具的道士,在仪式中保持灯烛辉照不致中断。 知磬和知钟:负责击磬和击钟的道士。磬钟之声直接规定了诵唱经文和仪式进行的节奏。 此外,据《太清玉册》拳四,醮坛执事还有: 炼师:“其职也,内外贞白,心若太虚;德体好生,诚推恻隐。致坎离之妙用,合造化之元功;炼质升真,超凡人圣。” 摄科:“其职也,严格威仪,宣扬玄范,端临几度,密迩道前。音传金玉之声,问答琳琅之韵,必敬必戒,以谢以祈。” 正仪:“其职也,通贯科仪,整肃玄纲,务在老诚之士,方严中正之规。” 监坛:“其职也,激浊扬清,摄邪辅正,升坛隶事,先须严洁之功;通真达灵,必假监临之力。事须处恪,好令差迟。” 清道:“其职也,肃清云路,荡涤尘氛。” 知炉:“其职也,玄教威仪,仙班领袖。” 词忏:“其职也,吟咏洞章,歌扬玄范。” 表白:“其职也,奏陈虔格,注念精专。” 道教醮坛之上,讲究一定规矩,谓之威仪。因斋醮人神交接,怠慢不得,故立下清规,目的是“戒其惰慢,检其愆违,察其行藏,观其诚志,若有过失,随事纠举。”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载有《醮坛清规》,所列凡三十五条,可见醮坛之上,纪律严明。 醮坛上有必要的设定和用品,主要有: 供器:香炉、烛台、花瓶、香筒等。 供养:如香、花、灯、水、果五种供奉。 法器:道教通用的法器有两类:一类为仰启神仙、朝观祖师以及为了驱恶镇邪的器物,如朝简(圭简)、如意、玉册、玉印、宝剑(法剑)、令旗、令箭、令牌(召遣神将之牌)、天蓬尺(法尺,为桃木长尺)、镇坛木等;一类为各种打击乐器,如铙、铛、镲、铃、鼓、钟、螺、磬等。 幢幡:幢之制其上有宝盖,并有执杆,以为手持。幡则无盖,多为悬挂之用。 符简:即黄表纸符。 章表:即表文。 法水:净坛用水。 手炉:即有柄之香炉,以为手执。 在醮坛科仪中,有其独特运作,形。式,主要有外在的咒诀罡步,香赞礼表等方法和内在的存想运讳、叩齿集神等修功。现择要而述之: 咒:指通于神灵的用语。古代“咒”通“祝”,一般以“急急如律令”结尾。持咒可以请神、驱邪、保命、护身等。 诀:手指按一定的方法盘结捏掐而成的形状叫做诀,其过程叫做掐诀。掐诀可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不同的神明有不同的诀法,如灵官诀、斗姆诀等。 步:指踏罡步斗。相传创自夏禹,故又称“禹步”。“罡”指天罡,“斗”指北斗。高功在坛场上,假方丈之地,以为九重天,按照星辰斗宿之方位,用步踏之,即可神驰九霄,启奏上天。罡有多种,如三宝罡、二十八宿罡、交泰罡等,各有用法。 灯:指醮坛上燃点坛.场灯烛的常用仪式元,最初是独立的仪式体,后来被包含在别的仪式中。其作用是上照天庭、下彻地狱、拔度亡灵,故人逝后必“法天象地,燃灯告符”,以期达到“超出良难”。 礼拜:道教醮坛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仪式元。俗称“叩头”、“作揖”,无论是道士,还是信众,在道教官观内外,面对神像,都要礼拜,这是人道信教的首要和根本。初人道者,必先学礼拜,称之为“过叩头关”。其做法有四,即稽首、作礼、遵作和心礼。 诵经:道教醮坛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仪式元,指诵念经文。初习仪式必先学诵经。诵时有一人独诵,亦有众人合诵;有一经诵一遍,亦有一经诵多遍。其方式亦有多种,主要有心诵、形诵、神诵、心祝、密祝、微祝等。通过诵经最终达到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赖,其福难胜。 步虚:指醮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相传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故又名“步虚声”。依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称为“步虚词”。步虚声吟唱起来乐章优美,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大诗人杜甫赞曰:“此曲本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度闻。” 存想:一名“存思”,简称“存”。要求闭合双眼或微闭,存想内观某一事物或神真的形貌、活动状态等,以期达到集中思想,去除杂念,进人人神交接境界。道教认为,建醮不懂存想,无法沟通人神世界,斋醮即失去意义。存想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存想天象(日、月、星辰、云雾等)、景物(气、炎火)、人体(五脏、丹田)及神真(身内神、身外神)等,多为师徒秘密传授。 叩齿:即上齿与下齿相叩,以集神驱邪。一般分为鸣天鼓(左叩)、击天磬(右叩)、鸣法鼓(当门齿上四千四共八龄相叩)。左叩以击幼天门而应神羔,右叩凡制伏驱降用之,鸣法鼓以通真格上帝,凡朝奏用之(见《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进表:指道士将表文(青词表章)上奏天庭的仪式,又称“上表”。其程式为启坛、请圣、拜表。其用法因神位高低而定,对道教最高神呈进称为“上大表”,一般神则称为“上疏”。最后将表文焚化,称为“化表”,以期送达天庭,祭告上苍,众圣光临坛场,赐福延龄,先灵受度。 炼度:即用符法度化鬼神,使得超度。炼指用真水和真火交炼亡者灵魂;度指修斋行道,拔度幽魂。其功用为“生人服之(符法),可以恢神。而鬼神得之;亦可度化”(见《上清灵宝大法·水火炼度品》)。 施食:道教科仪的一项仪式元,也叫“斛食”或“赈济”,俗称“焰口”,即设斋食以超度鬼魂。早期道教并无施食,但在南朝刘宋时已有雏形,唐朝时就有了相当的影响和规模。宋元之际,以米饭盛于斛内施食,称为“斛食”。直到解放前,有些宫观还保存著这一做法。施食时要用“祭炼”之法,即高功存想,以神度鬼,使其早升天界,脱离鬼道。 散花:醮坛仪式组成中常用的仪式元。通过想像中的神仙銮驾,把醮坛幻化为神仙居处的瑶坛,存想自身为神仙临坛弘道,故以散花作为颂赞神仙和幻化醮坛的仪式内容之一。与佛教不同的是,道教“散花”,并非实地抛散鲜花,而是诵唱,因此又有多种的散花词,多为五言、七言、词曲等。 解冤释结:所谓冤结,主要指世间种种人际怨怼,引起了阴讼牵连、人鬼连牵飞阴鬼受难、阳世受报等,认为须用科仪和符文,解冤释结,以求阴鬼升仙,阳世平安。 化坛卷帘:化坛指将坛场幻化为瑶坛仙境、神仙世界;卷帘如同人间君王临朝听政,卷帘听取高功面陈奏疏。这种仪式多以化符、唱赞、存想等完成,经韵中有“倒卷帘”。 启师谢师:即礼三师。三师指度师、籍师和经师。凡大型道场,皆设有祖师坛。开坛之初,高功恭对师坛,启奏三师,请赐保佑,谓之启师。下坛时,必要礼谢三师,以志不忘师恩,谓之谢师。 以上各种仪式元,便构成了大大小小的斋醮场面。

  写了,烧了不起作用!家消灾补运解厄祈安植福吉祥如意的方法是:奉献,布施。。做到:孝亲尊师,孝顺孝养父母,善心善行,帮助大众,广结善缘,学佛念佛,放生。。。。这样才能积福!,,一味的祈求,索取,是不灵的!

  斋 醮是道教祭祷礼仪,它是通过设坛摆供、焚香祈祷、微祝赞颂、诵经上章、踏罡步斗等,同时配以灯烛、法器法物以及道教音乐来举行的。斋的原意是整洁身心口, 醮以祭祀祈祷为主,故合称斋醮。它的目的是以祭告神灵,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同时祈求消灾赐

  经名:太上金书玉牒宝章仪。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或隋唐。系早期天师道出官上章仪。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太上金书玉牒宝章仪谢过祈安章谨出臣某身中五体真官功曹吏,出上仙上灵直使功曹吏官各二人,出正一功曹官各二人,出左官使者官各二人,出右官使者官各二人,出阳神决吏官各二人,出阴神决吏官各二人,出科车赤符吏,刚风骑置驿马上章吏官各二人,出出者严装显服,冠带垂缨,卤簿齐执玉版,住立臣前,衔受臣口中辞语,分别关启,此间土地里域,真官风气注气,社稷邑主道上二玄,三元四始,甲子诸官,七十二官君,四面方位,三元考召君等,上启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师女师嗣师系师三师君门下五气君等,臣以顽塞聋瞽,视听不聪,谬为玄真,所见摽拔,授署之日,约当辅助天师,宣扬正化,救治百姓,料理人鬼,凡有告请,不容遏塞,今有弟子某频岁已来,家中迍坎,梦想凶恶,群乌众鹊,绕宅喧啾,怪乌异禽,频来嘲噪,合家惶怖若履冰危,无方披诉,即日整虑澄心,诣臣求乞章表,臣按师法,为录奏某章一通,露在案上,功曹使者对共平省,必令投达,伏听披文。次祝水度章,弟子跪捧进师,师披进读,几称名即礼拜,勿令香姻中断。臣谨重勑五体真官,功曹将吏,但某积殃累迭,过在弥天,奏拜章文,恐不御达,今重请虚无直符三十六人,虚无直事三十六人,泰清直符三十六人,泰清直事三十六人,今岁直符三十六人,今岁直事三十六人,今月直符三十六人,今月直事三十六人,今日直符三十六人,今日直事三十六人,今时直符三十六人,今时直事三十六人,功曹二十人,主簿四人,干佐一十二人,传书送封吏十二人,金光童子吏十二人,并臣身中五体真官功曹使者,臣谨为某拜奏,上某章一通,露在案上,乞使上达圣司玉皇帝前,三师门下,但臣顽陋,胚躯不赓大训,书字拙弱,行列不端,文字谬误,颠倒错乱,不合仪式者,事在阴阳二官,阴阳次吏,四部案章,从事录章书吏,传言书佐习事小吏,随此章文进对,回左归右,必使正定上达天府,若有下官故炁,六天鬼贼道路遏绝,邀截章文,不即上达者,仰付天曹赤梁北狱,依法治罪,令臣章书,以时上诣太上御前左君历关右吏,次启诸君历递,乞事事投达,令臣所击者破,所治者差,所收者得,所化者信,功曹受事寻文,分别晷刻勿停,以明天宪,臣拜奏事讫,向出仙官功曹将吏悉还,臣身中从众妙门而入,在左归左,在右归右,功曹使者主领检押,还复本位,须臣后召,复出,一如故事。叩齿咽液三遍,微祝曰:功曹使者各归金堂玉室之中,须召复出,一如故事,臣某顿首再拜。言功都章谨出臣某身中五体真官功曹吏,出臣所佩上仙上灵官消灾散祸解厄君吏,各十二人出,三天天灵左部腾章功曹官各二人出,三天天灵右部腾章功曹官各二人出,三天天灵都部腾章功曹官各二人出,阳天决吏二人出,地仙决吏二人出,圣典决吏二人出,登元决吏二人出,腾车决吏二人出,起尸决吏二人出,太医决吏二人出,上选决吏二人出,中选决吏二人出,左官使者二人出,右官使者一、一人出,科车赤符吏二人出,刚风骑置驿马上章吏各二人出。出者严装显服,冠带垂缨,卤簿住立臣前后左右,衔受臣言,分别关启,操臣单章,上诣圣司,关启此问某处土地里域,真官注气,监察考召,甲子诸官,男官女官,男职女职二十四职,左右都候君,中官谒者,羌胡氏夷诸官君,上启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师女师嗣师系师三师君门下,五气君等君将吏兵,各有所典,右官历启,实记言功,正月七日,七月七日,言生定录,十月五日,都章言功,又有男官某等,奉情真诚,以先对令条牒臣民户数,所属州县乡里,名籍户口年纪,始上关籍,又臣谨以酒果醪噀,俗中供具,陈荐丹恳,并上纸刺,呈启奏事,言功赏贺,乞上官主者,监厨直事,监察主司书佐习事,一合来下降,履醮所主事施行,勿令错互,仙官书佐,在臣左右,谨披章文。次祝水度章,弟子捧跪进於师,师接进读,勿令香姻中断。谨重勑五体真官,三师道主诸君丈人,天师女师嗣师系师,三师君等门下,五炁君,即日座中饮食劳赏事讫,匹帛铜钱,聊充酬献,监厨受事讫,各还天曹臣身中,功曹使者将吏兵士,在左还左,在右还右,缠身绕体,经纬百脉,恩惟上官典者,原臣身中积行所犯千罪万过,一乞赦贷,不见谪罚,所出仙官天灵,真吏君将吏,兵书佐习事等,随事主察当局主职,削罪原愆,改注死籍,刊名玉历,长生簿中,所保者全,所腾者达,所请者下,护身将军,护法灵童,随逐匡扈,随事通览,宣告事讫,各还臣身中,从众妙门而入,复於宫室,须召又到,复出奉行,臣某稽首再拜。保护婴儿章谨出臣身中五体真官,功曹吏官各二人出,上仙上灵二官功曹官各二人出,上仙上灵上部功曹腾章吏官各二人出,上仙上灵中部功曹腾章吏官各二人出,上仙上灵下部功曹腾章吏官各二人出,左右官使者,阴阳神央吏,科车赤符吏各二人出,刚风骑置驿马上章吏各二人出,五体真官功曹吏各二人出,上明婴儿解厄使者二人出,上真婴儿度厄使者二人出,上生丞中清沅使者二人出,上生河中生算使者二人出,中真三元度厄使者二人出,中真三官临河使者二人出,中真生官临江使者二人出,中真三官生命使者二人出,下府水官道德使者二人出,中元通候江影使者二人出,下明水中诉请使者二人出,下生清沅拔命使者二人出,上元天官赦罪使者二人出,中元地官原考使者二人出,下元水官原愆使者二人出,三官淮济生算使者二人出。出者严装显服,冠带垂缨,整其威仪,罗列上下扶助,奏请移告水官门下,三湍五湖,淮济曹府江海之中,申诉天曹真尊道主,今为某息儿某,受生已来灾厄不息,又恐六天纵逸鬼魔,克伤三官,不拘三凶窃逼,枉遭外殃内鬼,及石下犬子乳母,猫鼠兵猎气鬼频为祟害,无方投措,合家一意罄虑,洗心归命三尊道主,太上老君,正一真人,河上老子,湖中玉女灵仙,监察一切,灵官度厄,尊神执符,把籍使者,诣臣申表,披雪殃原,臣按先师科法,谨为录章申奏,露在案上,上请天官将吏,兵士营卫扶从,逐时传达,在臣左右,行立所在,听臣省阅章文。次祝水度章,弟子跪捧上师,师接进读,勿令炉中烟绝,称名再拜。谨重勑真官直使,左右书佐,习事小吏,直符直事、日宫月宫星宫,主察三河四海,八极五湖,河中玉女,受事仙官,臣谨为某家拜奏婴儿保护大章一通,封置事讫,恐日恶时凶,所启不达,谬悮颠倒,言句差错,乞仙官直使,十二书佐,主为修治长毫利笔,逐行调治,龙剑书刀,寻文割截剩者,为割错字为易,勿令漏没,及时径达太上御前,以明效信,但恐某宿业深厚,妨及男女,或宿绿恶业,害及家门,逮及殃锺,延没非浅,章书漏落,不即上达,重请虚无直符三十六人小儿夜啼符,虚无直事三十六人,泰清直符三十六人,泰清直事三十六人,今岁直符三十六人,今岁直事三十六人,今月直符三十六人,今月直事三十六人,今日直符三十六人,今日直事三十六人,今时直符三十六人,今时直事三十六人,围绕章行,必令投达,奏章事讫,臣身中功曹使者君将吏兵,悉还臣身中金堂玉室之中,在左还左,在右还右,在前还前,在后还后,从众妙门而入,缠身绕体,弥纶天地,匝绕四肢,经纬百脉,须召复出,随事奉行,一如故事,臣某顿首顿首再拜。斩恶破鬼章谨出臣某身中五体真官功曹吏,出无上三天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无上九天赤阳三五功曹,上皇真人十二高车元神,赤气赤车使者,玄元始气使者,阴阳真气使者,黄书契令覆盖君将吏兵,阴阳生气君,度道消灾散祸解厄君吏,上天变惑中化神君兵吏,中胎真人,赤松君将中胎真官,赤车兵吏各十二人,出臣身中上仙上灵二官直使功曹官各二人,出秦氏二官三部功曹官各二人,出正一功曹故录吏官各二人,出上部功曹收恶录恶吏官各二人,出中部功曹收恶录恶吏官各二人,出下部功曹收害录害吏官各二人,出促气功曹收害录逆吏官各二人,出上部使者收恶逆外□收魂录魄吏官各二人,出中部使者收魂录魄吏官各二人,出下部使者的头反缚吏官各二人,出绞手截头吏官各二人,出赤车使者监杀露,出都市吏官各二人,出高车使者官各二人,出髡头截耳吏官各二人,出监杀外□使者宫各二人,出监杀搦案吏官各二人,出监杀长刀截头吏官各二人,出刚风骑置执法收逆斩杀吏官各二人,出功曹使者严装冠带垂缨,卤簿衔,受臣言分别关奏,谨有某词言款到,求乞收捕外□某鬼等,前后累来干犯,臣谨依天师真科,好生恶杀,赏善罚恶,宣扬法化,为肉人告诉情恳,臣辄按师法,露出明星之下,拜上赤章一通,牒奏外□某鬼等,乞此问某处土地真官注气监察真官里域邑主所请天官将吏兵士,同心并力收捕恶逆之鬼,钩肝押耳,抽肠拔肺,将向都市,拔舌钳咽左右走使擒捕吏,倚住左右悬头髡截斩首吏等,倚立臣前后,受臣驱使,听臣宣读章文。次祝水度章,弟子跪捧上师,师接进读,上香勿令烟绝。臣谨重勑五体真官功曹将士书佐小吏,天师女师嗣师系师三师门下五气君等,臣谨为某拜上消灾解害,斩馘恶逆,收□破鬼章一通,上诣圣司三天门下,主遣臣身中五体真官三五小吏,十二书佐功曹使者,头戴通天之冠,夜光之璧,齐着五色之绶,齐执玉版,严装事讫,磨砚点笔,及时来下,主为某家注定章文,上诣天曹收捕妖□,若有下官故气鬼贼佡道路,遏绝臣章,不使上达者,谨重请今时直符直事三十六人,今日直符直事三十六人,今月直符直事三十六人,今岁直符直事三十六人,四时直符直事各三十六人,阴阳直符阴阳直事各三十六人,星宿直符星宿直事各三十六人,五帝直符五帝直事各三十六人,六甲直符六甲直事各三十六人,三五直符三五直事各三十六人,天一直符天一直事各三十六人,太虚直符太虚直事各三十六人,太玄直符太玄直事各三十六人,太始直符太始直事各三十六人,泰清直符泰清直事各三十六人,功曹二人,主簿四人,干佐十二人,小吏十二人,金光童子十二人,五宫六人,云中扶章督邮吏二人,从事二人,案章二人,赍章二人,左社右稷,扶护臣章为什么不建议小儿推拿,上诰太上无极大道太上老君,诸君丈人,新出老君,泰清玄元,无上三天,无上大道,无上天尊,太上丈人,玉皇案上付省章玉女通达诣上,若有谬误脱漏,文字不端,言句倒错,不知次第者,委功曹使者案章四部从事传言书,佐习事小吏龙头书刀长者,为剔短者为益,剩者为除,随时上达功曹使者,衔毫利笔,即为正定,勿令上官典者有所谴却,若有下宫故气遮遏断截者,仰收付天一北狱之中,依法治罪,以明天宪,闭口衔气,径上太上御前,慎勿稽停,左君历关,右吏次启,诸君历递,分别次第,必使投达所请者至,所召者到,所押者伏,所消者灭,伏待告报上章事讫,所出身中三五功曹君将吏兵,从众妙门而入,案其次第,直使功曹差次检录,在左归左,在右归右,缠身绕体,经纬百脉,须召又到,复出奉行,一如故事,臣某顿首再拜。科要饼果五十盘,鹿脯二觔,鱼脯一觔,清酒一斗,真香三两,镇彩五段,钱一千二百文,镇信绢一疋,弓一张,箭五只,命米一斗二升,银环一双,线五色二十四尺,刀一口。於江岸作坛,置高座。施安五方香火,奏章讫,天门上焚之,画鬼形像,函盛碇沉水底,千万不出,如不就江河,须清水三斗,依法沉之,笔一管,墨一铤,纸一百幅,须一一虔洁,书章纸香上熏过,露於像前,三日不被飘落,鼠污然可堪用。太上金书玉牒宝章仪

  犯太岁要化解吗,太岁在宇宙运行中,会产生的不一样的磁场,犯太岁是件非常不利的事情,可导致运势下降、多病多灾,让自己处于不安之中,下面来了解犯太岁要化解吗。

  犯太岁的生肖在当年中特别需要小心谨慎,有所措施以保平安。太岁并不是凶神,而是守护神,明朝命理经典书籍《三命通会》说:“真太岁,又名转趾煞,要大运日主与太岁相和相顺,其年则吉;若值刑冲破害,与太岁相克则凶。”与太岁相顺则吉,相逆则凶。清末民初的算命名师袁树珊说:“夫太岁,至尊,非煞也。”说到化解太岁的方法自古以来就有颇多,在古代民间每年都有参拜六十甲子太岁神的习俗,千百年来,作为一种传统信仰,长期祈福安定而存在。有利用风水布阵转运的,有画符的,也有摆供品拜太岁以求安康福佑的,可谓五花八门,多不胜数。

  通常道教宫观都会举行“顺星拜太岁”的法事(道场),通过高功(法师)诵经、步斗、上表、请愿等专用科仪的仪式可以得到与神灵的沟通,神灵一般都会赐福于参加法事(道场)的信众,得到神灵(“本命太岁”和“值年太岁”)的感应与保佑,得到一年的合家平安、身体健康、百事顺利、所愿遂心。

  一般“拜太岁”的流程有:步虚韵、诵天尊号、慢澄清韵、臣香文、诵《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化“二十四解厄符”、拜“九皇(本命星君)、三台星君”、说禀文、宣表文、诵“斗姆宝诰、顺星宝诰”、小赞韵、高功熏表、高功拜表(踏罡步斗)、开光(太岁护身符)、香花送韵(化表)、出坛(诵“消灾延寿天尊”)至“元辰殿”、化普表、随坛信众拜自己所属“本命太岁”、回坛谢神等。

  第一点,本命年犯值太岁的时候可佩戴红绳进行化解。红绳需由家中长辈赠予,注意只有开过光的红绳才有护身保平安的作用,未经开光的红绳作用是不确定的,不建议佩戴。一旦戴上红绳就不要轻易摘下,否则容易出现不良后果。

  第三点,犯太岁的时候还可使用辟邪转运的吉物进行化解,比较常见的有五帝钱、貔貅、葫芦、麒麟、黑曜石手串、桃木手串等等,注意每种吉祥物都有各自的使用禁忌,用错了是很不利的。第四点,犯太岁的时候可祭祀太岁神一年,以求平安顺遂、吉祥如意。第五点,犯太岁时可到道观请太岁符,请回来后需要随身携带一整年。

  2023年属猪的人犯破太岁,可考虑佩戴佛公吊坠或观音吊坠,保佑自己平安、吉祥、如意。属龙的人在2023年还可以佩戴猴、鼠、鸡造型的吊坠,龙猴鼠构成三合生肖,鸡龙构成,所以戴这三种吊坠可助运势提升,也是很有利的。

  2023年犯破太岁穿红色是很好的,建议在年初就穿上红色的内衣裤,并系上红色的腰带,垫上红色的鞋垫。此外还可以使用太岁符、红绳、五帝钱、葫芦、佛公等饰品,从而消灾免祸、辟邪挡灾、旺财转运。

  只要是犯太岁的生肖,在工作事业运、身体健康运、感情运和财运上,都会受到影响。如果没有防范的意识,会发生后悔莫及的事。因此,想要保持运势,平安度过太岁年,我们既要保持良好心态,也要借助外力化解太岁的恶运。

  如果一个家庭或集体当中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犯太岁的人,就会形成群体效应,其危害的程度就是一加一大于二了。夫妻都出现犯太岁,婚姻出现危机的几率极高,企业老板、白领、创业者、主管领导犯太岁容易形成群体效应,影响运势财运不佳,因此这种情况不得不引起重视,来寻找一些方法化解。

  凡因犯太岁而招邪气者,自己佩戴黑曜石貔貅;用七宝石(金、银、吠琉璃、颇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湿摩揭拉婆)供奉舍利或神像;将五帝钱(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放于家中;去道观请太岁符,太岁符必须是朱砂笔书。这些饰品都可以起到辟邪祈福效果,净化太岁流年带来的负面气息。

  凡逢流年不利的,犯太岁的,必然晦气不顺,甚至于钱财不足。而对于那些已经有了基业的,或者是积累不错的,或者工作收入都还稳定理想的,那么破财消灾是最理想的办法。既然晦气,不顺,有灾,小厄,那么严重就是血光之灾。而献血,属于化解这种影响最直接的办法,可以迅速化解或者减弱灾厄的影响。

  在每年的年初之时,正月初八或十五去寺庙或者在家中拜太岁,去寺庙的话按照庙方安排即可。若在家中拜太岁的话需到道观请太岁符,在客厅的流年太岁方安奉太岁星君或者直接在神位上拜太岁,设立供桌香案;按照平日祭祖的方式准备香烛、供品,取本命太岁护身符作为祭拜用的太岁牌位。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fu.yonana.cn/cj/2023/0609/19673.html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关于我们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扫码关注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3140号-1 51La
Copyright ©2019-2023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