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流传: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踢猫效应”。
其实,甘愿忍受我们的负面情绪的人,只有两种:一是比我们弱小的人,忍受我们的怨气;二是深爱我们的人,包容我们的怨气。
疫情之下,我们的情绪都被压抑的空间无限放大。特别是居家的父母们,不仅要面对工作、生活的压力,还要避免和孩子朝夕相处时的碰撞。工作、生活的经验可以一步步积累,而作为父母的经验,又何尝不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呢?
没有谁生下来就是父母,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也有很多第一次。生活也不过是见招拆招,在一个又一个“第一次”中延续下去。所以不如就允许一切的发生,允许自己的错误,然后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成为更好的父母。
那么,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如何形成更好的亲子关系?如何保障孩子每天在家也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呢?今天,让我们成为那个看动画的小朋友,在笑声中掌握居家时调整情绪的魔法咒语吧!
成年人也有成年人的苦恼。疫情居家隔离期间,父母总是容易被孩子的言行“点燃”。平日里,碰到小朋友赖床,我们会想:多让她睡一会吧,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日常生活中,碰到小朋友来找我们讲故事,还觉得:喜欢看书是件好事。可当自身本来就很疲惫的时候,这些平日里再简单不过的小事都想让我们想大吼一句:“别来烦我!”
我们越累,对孩子就越容易失控。疫情的反复,也带来了每个人情绪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是正常现象,不用太担心。不如就给不好的情绪一点空间,适当“摆烂”,也许心态“躺”够了,咱们就支棱起来了。巴蜀家长们小儿夜啼符,正视自己的情绪,舒缓自己的压力,学会为自己减负吧!
作为父母,我们非常注重孩子的发展,常常把注意力放在“未来”,而就算我们的计划做得再完美,孩子的“未来”也不一定会按照计划来。对“未来”的不可控感,就会变成一种焦虑,进而伤害当下的美好。
最初怀孕的时候,当父母的只盼望着孩子健康。孩子健康出生之后,在他无数次的哭闹声中又盼望着他睡得安稳,盼望着他“三翻六坐九爬”。在孩子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缠着我们问“十万个为什么”时,我们又盼望着他早点入学,能让自己轻松一点。如今他已经在读小学了,我们又开始盼着他读初中、考高中、上大学,懂事一些,少烦自己一点。等到孩子终于毕业、成家了,我们也都老了。当我们垂垂老矣,坐在家里看着电视,身边少了那个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小朋友,少了如今这些“烦”的时刻,心里又觉得空落落的。回首他的成长路才发现,当下,就是最美好的时刻。
其实,烦人的孩子,每一次“烦”都是在用他不成熟的方式提出需求。当我们对孩子烦躁的时候,不如换个角度想他为什么会这样,弄清他的真实需求。
一年级的小朋友觉得一加一等于二很简单,可对刚出生的婴儿而言,理解一加一等于二都不容易。我们觉得简单的事,对孩子而言却不一定就是件容易的事。在催促、吼骂之下长大的孩子,常常会想:“我真的这么笨吗?这么简单的题我都不会。”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给自己贴上“笨孩子”的标签,形成习得性无助:“反正我很笨,这道题这么难,我肯定不会。”
孩子的成长永远有个过程。就像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我们不能强求所有的花都在同一时间开放,也无法要求孩子在同样的时间成长为同一个模样。不如就放下那些折磨自己、禁锢孩子的条条框框,尊重他的花期,少些催促,多些鼓励吧!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在《愿你慢慢长大》中对孩子深情地写下:“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我们关心巴蜀学子“每天都快乐,每天都进步”,也希望您“永远开心”。开心不是指一点烦恼都没有,而是希望您也拥有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情绪自由。希望您不管怎样,都能有面对负面情绪的能力和重新开始的勇气。
疫情之下,居家办公的你或许会跟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摩擦和矛盾,恨不能让家中神兽早日回笼。而两江巴蜀学校上一篇推文最后的留言板上,一位巴蜀家长分享到她和爱人都在一线抗疫,二十多天无法回家,最惦记还是孩子。
是啊,此刻烦人的孩子,会是我们离家许久时唯一放不下的牵挂。不如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弄清孩子烦人时的真实需求,尊重他的花期,鼓励他成为更好的自己,也鼓励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吧!张天师小儿惊吓符图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