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票房方面来说,电影《咒》第一周就在台湾地区爆卖2300万票房。而《蝙蝠侠》则是排在第二位,一共1283.5万,票房为《咒》的一半。
而且,台湾当地报道,连续三天很多观众为了寻求刺激,专门选择午夜场去体验这部人气高得一批的恐怖电影。
观众表示,看《咒》时,由于太过入戏,有人把爆米花等零食散落一地,有人看到一半开始呕吐,甚至中途逃出电影院。
六年前,女主若男和朋友组成网红探险队,和大陆的小龙探险搞得活相似,专注于灵异直播,四处探访鬼屋与都市怪谈。
某次野外探险规划,他们走访一个叫作陈家庄的山村。但是他们打算整个狠活,闯入传说中封印邪教仪式的禁地。
但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剧情能够有这么高的讨论度呢?这是因为背后确实是有一起真实的“撞邪”案件,以及电影和案件中充斥着复杂的民俗元素值得观众讨论。
三女儿去过该神坛之后,自称被三太子附身,起乩说在台北经营餐饮业的长女被邪灵缠身,必须回家才有救。
吴家母亲立刻把长女从台北带回。但长女回家后,每天晚上都梦到被性侵,不敢睡觉,后来接到一通诡异电话后小儿收惊符,开始言语失常,自称被观音菩萨附身,每天自残。
楠梓神坛给出神示,认定他们家中神像被恶灵盘踞。于是,吴家人把三太子神像拿到路上烧掉,家人并以坐禅、念咒、收惊等方式祈福。但此举不但没有使他们心情平静,
真实的案件就发生在周围的生活里,因此当这个真实案件与导演的剧情构思相结合时,电影《咒》就这样诞生了。
在西方文化中里,影视剧里的鬼怪,如吸血鬼、狼人、木乃伊,大多象征着一种强权的防腐保存,死后依旧保持着自身的权势或者高贵。
而在东方文化里的鬼神之说,形象大多都是女性(贞子、小倩)、老人(猫脸老太太)、小孩(《咒怨》里的形象),生前受尽欺负折磨,死后因怨成鬼。
因此,“中式恐怖”总能带来的一种虚无且不可预测的恐怖,而这种恐怖又会由浅入深地让观众沉浸在其中。
你可能和桃一样看了一遍又一遍《咒》的预告片,看不明白里面一些似懂非懂的台词,或者是一些宗教仪式,女主的女儿到底看到了什么。
首先,《咒》中围绕的主题只有一个——邪教。6年前,女主以及好友去一个偏僻的山村“陈家庄”探险,这个庄上的村民全部信奉一个叫作“大黑佛母”的神明。
什么是“火佛修一,心萨呒哞”,在预告里和海报上你能一直看到这句类似传统佛教中“南无阿弥陀佛”的佛语。
电影中信徒口中的咒语“火佛修一,心萨呒哞”其实就是人们对“神明”的一种寄托,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神明”的庇佑。
电影中信奉邪教的陈家庄人世代供奉着的“大黑佛母”这一支宗教,片中背景里的设定是从东南亚经过云南,辗转来到台湾。
“大黑佛母”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台湾的民俗专家也做起了相对的研究节目,并且具体给出了电影中“大黑佛母”的形象来源。
而在现实社会中,这类宗教有一个统称——“附佛外道”,主要是指歪曲佛教,篡改教义和历史的新兴宗,因此被视为“邪教”。
可以说,到此,《咒》中展现出了邪教是融合了多种元素的产物,这离不开导演本身对闽台地区信神拜佛的研究以及生活环境。
电影《咒》的原型事件是一家六口起乩相互喂食大便,“乩童”,按照维基百科的说法,是灵媒的一种(香港叫作“请神”),通过法事鬼神附身到人身上,可以预言祸福,展示一些“威力”。
而在台湾独特的民俗信仰中,神明上身叫作“起乩”,把神明请上神的过程叫作“扶乩”(粤语:神打)。
在闽台地区,乩童文化十分混沌,因为只要是座庙宇就会有乩童起乩,并且你会发现,所谓上身的神明都是中国文化传说里的神仙诸佛。
但在电影《咒》的另一则预告里,你能看一位阿婆疑似是神上身,将一根烧得通红的棍状物体塞到嘴中竟毫无知觉。
至此,你会发现《咒》电影中将许多传统宗教与民间信仰相互融合,集合了“中式”恐怖元素于一身的“大黑佛母邪教”,能让观众产生一种“不信鬼神者”将会被诅咒的心理暗示。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