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比如有些家庭爸爸妈妈跟小宝宝说普通话,同时在家帮忙带孩子的奶奶却跟宝宝说老家的方言,很多家长就担心:孩子这么小同时学习两种语言,会不会影响语言能力的发展?
”,而同时学习接触两种语言的儿童称为“双语儿童”。 “双语”更确切的定义是:“交替地使用两种语言的实践”, 或“有规律地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双语”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开始学习第二种语言的年龄,以青春期为界,可以把双语分为早期双语和晚期双语。其中早期双语以三岁为界,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同时型(simultaneous)和继时性双语(consecutive)。
根据语言习得的环境 ( 是在家庭、社区等环境中自然习得,还是在学校通过系统学习获得 分为自然型(natural)和获取型(achieved)双语 ;
根据两种语言水平的平衡性 ( 两种语言是否同样流利 ) ,可分为平衡型 (balanced) 和非平衡型(unbalanced) 双语 ;
根据第二语言的学习对母语能力的影响(第二语言是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可 分为添加型(additive) 和缩减型 (subtractive) 双语;
根据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 ( 是自发选择学习二语还是为生存环境所迫学习二语 ) ,可分为自发型 (elective) 和环境型 (circumstantial) 双语。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大脑把两种语言独立储存在两个不同的区域,好比电脑会把信息读写在光盘不同的区域,这样就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两种语言不会相互干扰而产生混淆。
1998年科学家Green发现,大脑存在一种“语言控制系统”,在使用一种语言的同时抑制另外一种语言。比如,一名“中文-英语”双语儿童在说中文时,“语言控制系统”会同时抑制英语在大脑的运用;在说英语时,“语言控制系统”反过来抑制中文的运用。这是两种语言在同一个脑袋能够“兼容”的关键所在。很多研究发现,双语儿童在语言学习的初期就能区分两种语言的语音和语义系统。
与单语儿童相比 , 双语儿童在语言学习更具优势,表现在更能理解语音和语意之间的关联性,双语儿童对语法的意识也强于单语儿童,对词汇特点的了解也强于单语儿童。可见,两种语言系统在同一大脑中不会出现“左右手互搏”式的混乱,反而产生“1+12”的意外效果。
双语儿童对第二种语言的学习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我们中国的孩子在幼年开始接触学习英语,比单语儿童成年后再开始学习英语效率高得多。
双语儿童对第二语言的掌握不能完全达到“母语般”的标准,但我们要以整体的、双语性的观点看待双语能力,双语能力不是两种语言能力的简单叠加 , 而是一个独特的、能满足交际需求的完整系统。研究发现,尽管双语儿童在第二语言词汇量测试中的分数比单语儿童要低一些 , 但在生活中这些词汇量足够生动地讲故事。
此外,研究发现,除了能多掌握一门语言,双语儿童在认知发展、神经发育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明显强于单语儿童。
一直以来,家长对双语学习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美国儿科学会曾经对常见的7种认识误区作过权威的解读:
事实:双语儿童和单语儿童的语言发展进展是一样的,比如一般一岁时就能说“妈妈、爸爸”,两岁时大多能说出双字短语,如“我的皮球”“不要果汁”。双语儿童早期可能会把两种语言的词语混在一起,比如“我要apple”,可能会让别人更难理解,但是这不是语言发育迟缓的表现。双语儿童掌握的词汇总数(两种语言词汇的总和)与同龄单语儿童掌握的单一语言词汇数是相当的。
事实:如果一个双语儿童本身有语言发展障碍问题,那么这种异常在两种语言都会有所表现。但是,这些问题不是由学习两种语言引起的。几乎不应该用双语学习来解释语言障碍。
事实:有些双语儿童时不时混淆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或者同一个句子里夹杂着两种语言的单词,比如“我要apple”。刚开始出现这些情况在双语学习是正常的现象,一般在4岁以后孩子就能逐渐清晰地区分两种语言。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双语学习会让孩子感到困惑或混乱。
事实:语言发展障碍的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的确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但也有很多这些儿童能够学习掌握第二种语言的成功案例!
事实:相反,研究显示双语儿童有更多学业上的优势,包括出色的问题解决能力、多任务技能以及更高的认知灵活性。
事实: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确是进行双语学习的最佳时期,但是在年龄更大甚至成年期才开始双语学习,仍然可以掌握一门流利的第二语言。
事实:每个双语者都有一种主导语言,主导语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取决于语言的使用频率。不能同时流利地使用这两种语言并不意味着他或她不是双语。经常进行口头交流、阅读和写作,将有助于长期保留第二语言小儿收惊符。
要想让一个孩子从小进行双语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父母要“持续稳定”地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两种语言环境。
“持续稳定”是指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要持之以恒。比如我们中国的孩子学习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关键是为孩子提高持续稳定的语言环境,形式可以是父母每天用英语跟孩子交谈、报读英语早教班、请英语家教老师、给孩子听英语播音节目等等,不能间断,一旦间断可能就会前功尽弃。
“持续稳定”还意味着择一而终。不能今天想学英语,明天想学西班牙语,后天又想让孩子学粤语,如果这样的话还真的会让孩子感到混乱。
研究表明,要想第二语言学得好,第二语言的接触量至少要达到30%左右,即宝宝每天要有30%的时间接触使用第二语言,或者宝宝每天接触到语言内容必须有30%是第二语言。
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孩子想学英语,一般是较难达到每天30%的英语接触量的,但是哪怕有20%或10%,也能不同程度地熟练掌握英语,也有持之以恒地进行双语学习的必要。但是如果线%的目标靠拢。
“高质量”是指孩子接触到的语言必须是标准的、准确的语言。比如一个孩子想学英语,所听到的英语至少是发音正确、语法通顺,如果接触到的语言是错误的或不标准的,就肯定学不好这种语言。
打个比方,一个家庭里妈妈是中国人,爸爸是美国人,那么自然而然是妈妈教孩子中文,爸爸教孩子英文,这样孩子可以学到两种高质量的、原汁原味的语言;如果刚好相反,爸爸用刚学到的、蹩脚的中文教孩子,妈妈把生疏的英文传授给孩子,那么效果就会很悲剧。
此外,语言习得的环境也很重要,前文提及的自然型双语肯定比获取型双语效果好得多,因为自然型双语是在家庭、社区等环境中自然习得,而获取型双语是在学校学习获得。
只要孩子持续稳定、充分、高质量地接触第二语言,双语儿童同时学习两种语言不会导致大脑混乱,说话也不会比单语儿童晚小儿的分期有几期。
双语儿童的好处不仅仅是多掌握一门语言,双语儿童在认知发展、神经发育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明显强于单语儿童。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