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迎祥——清代宫闱年俗

时间:2023-02-19 20:21 阅读: 评论: 作者:admin

祈福迎祥——清代宫闱年俗

  【摘要】春节是中国自古以来的重要节日,尤其在清代,元旦(古代正月初一,即春节)、万寿、冬至被称为宫中三大节,在这些节日里,庆祝活动必不可少且规矩繁多。本文通过介绍清代宫闱的过年习俗,使读者了解春节习俗自古至今的变化及年俗的意义。

  【本文著录格式】张剑侠.祈福迎祥——清代宫闱年俗[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1):56-58.

  紫禁城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宫,在这里曾经居住过24个皇帝。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庆祝新年的活动也非常丰富。

  那个时候的新年第一天,叫做元旦,但时间是农历大年初一,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因为明朝皇帝是汉族人,清朝皇帝是满族人,所以他们在新年的庆祝活动也会因为文化传统、民族和宗教的不同而带有不同的特色,有些新年习俗还一直延续到今天。同时,因为清朝的年代距离我们更近简单的辟邪符咒语,关于清宫中新年的记载和留下的实物也比明朝要多,所以,我们主要来说一说清代宫闱在过新年时比较有特点的活动。

  清代宫中的辞岁活动,从一进腊月就开始了。首先是“书福”,也就是皇帝写福字。我们现在过年也会在门上贴福字,但很少自己写了。清朝皇帝写福字的传统是康熙皇帝首创的,后来这个传统被乾隆皇帝完善为一项过年的必备内容并固定下来。康熙写福字的那支毛笔,也被称为赐福苍生笔,被作为“最为吉祥法物”,在清朝皇帝中代代相传。

  具体来说,皇帝会在腊月初一这天写福字,写好的福字被贴在后宫的宫殿里,比如,乾清宫、养心殿,也会赐给皇后、妃子,或者一些皇帝看重的王公大臣。能得到一个皇帝亲自写的福字可是无上的荣耀,在乾隆朝,有一个叫王际华的大臣,先后任职礼部、户部尚书,颇受皇帝的青睐,做了31年官,总共获得乾隆帝所赐的“福”字24幅,真是荣幸至极。

  这幅图片是故宫现存的一个福字斗方。从侧面可以看出,每个新年的福字都贴在前一年的福字之上,层层叠叠积累而成现在的厚度。除了福字以外,皇帝也会写一些吉祥话,比如,“一年康宁”“宜入新年”等,并贴在内廷中的各宫。

  皇帝过年也会给自己放假,标志就是封印。因为圣旨是要盖印才生效的,把印封起来,自然就不办公了。所以,等到农历十二月时,清宫中要选定吉日拭洗宝玺,然后封存,暂时不再使用,等来年正月再择吉日举行开宝礼。皇帝封印,各级衙门均需照例封印,衙门一放假,社会也会产生问题,例如,市井无赖偷盗猖獗等。

  二十五宝玺是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印玺,在乾隆朝以前,御宝没有确切的数目。乾隆初年,统计出的御用印玺竟然多达三十九方,而且许多印玺用途不明,状况混乱。于是,乾隆皇帝开始重新考证排次这些前代皇帝御宝,引《周易》“天数二十有五”之说,将其总数定为二十五方,并详细规定了每方印玺的使用范围。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其中,唯一一方檀香木质地的宝玺(皇帝之宝)使用最为频繁,红色印泥留下的印记也最明显。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声中一岁除”,说明辞旧迎新不可无爆竹。关于爆竹的起源,有这样一种传说:山里有种像人的怪物,身高一尺多,只有一只脚,不怕人。如果人冒犯了它,它就会使人生病。当地人把竹子放进火中,竹子受热爆开,发出的响声可以把怪物吓走。即使后来没有驱吓怪物的作用,放爆竹的习俗也沿承至今,成为庆祝活动中增添热烈气氛的必备节目了。

  燃放爆竹的时间也颇有讲究,清宫从腊月十七日就开始燃放爆竹,而且从腊月二十四日开始,每当皇帝出入宫禁大门,都由太监燃放一声爆竹,警示在内廷做事的各色人等,要勤勉谨慎。也就是说,每年过春节时,皇帝驾到之处,均以燃放爆竹为前引信号。有位军机处官员赵翼,在笔记中就曾写道:“腊月二十四日后,皇上自寝宫出,每过一门,必鸣爆竹一声。我们在军机处值宿,单听爆竹声的远近,就能推测圣驾已到了何处。”

  这种习俗渐渐变成在桃木板上画神像,插立或悬挂在门的两侧。后来不画神像了,改成写神的名字或者画上祛邪的符咒,叫做桃符。再后来,桃符又演变成了春联和门神画。

  清代宫廷中,春联和门神也是过年不可或缺的吉祥装饰。据记载,清宮从每年腊月二十六日就开始张挂春联与门神,待到次年二月初三日再由太监揭下贮存起来,以备来年再用。

  这是《万国来朝图轴》的一小部分,反映了清朝宫廷在元旦时的情景,这里就能看到门上的春联和门神。不过清代的春联是白色的,这与我们印象中红红火火的新年氛围似乎格格不入。这是因为满族传统习俗崇尚的是白色,所以早期春联是用白色纸绢书写,后来随着满汉文化的融合,宫里也开始书写红色对联了。

  宫里所用的门神质地、做工都比民间所用的要高档、精致得多。清宫专门设有绘制门神的匠作,负责门神的绘制及修整妆新。除了一些在纸上雕版印刷套色后,由人工添彩的以外,相当数量的门神是画在绢和布上的,必须细描彩画,沥粉贴金,色彩丰富绚丽,有的幅面也非常大,制成以后还要托被黄绫边,装裱在安有铜饰件的框子上,悬挂起来。像这样做工精致的门神是可以连续使用多年的,而且各宫门悬挂的门神都有固定安排,多在门神上注明,不得错乱。现存的清宫门神主要有武门神(秦琼、尉迟敬德)、文门神(“福如东海”“五谷丰登”)、仙子门神、童子门神四种。

  皇帝在过年时有很多祭祀活动要做,首先是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灶神俗称“灶王爷”,民间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来人间的督善之神,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晚上都要上天去朝觐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所以给他送行时小儿收惊符,人们就用麦芽糖祭灶,希望灶王吃了把嘴粘住,上天不得多言,还会在灶龛两旁贴上一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祈盼来年有福。

  清宫与民间一样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祀灶神,地点在坤宁宫。这里每天都有祭祀活动,祭祀的神很多,除了传统信仰祭祀萨满之外,还会祭祀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蒙古神等。祭祀程序很复杂,也很神秘,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杀猪煮肉,作为献给神的重要祭品。正是因为煮肉的灶台设在坤宁宫,所以在灶台之上设有灶神的牌位。虽然都是祭灶,但是宫中的排场可比民间大得多。皇帝皇后要亲自驾临坤宁宫,向神牌拈香行礼,祭品也非常丰富,有三十多种。其中有一种与民间相同,就是麦芽糖,而且必须敬奉由清朝肇兴的盛京(今沈阳)内务府进贡的麦芽糖,所以北京一直称麦芽糖为关东糖。

  在除夕这天,乾清宫会举行家宴,但是区别于普通百姓,宫廷家宴有许多规矩。首先,宫中所有宴会,不得男女同堂,仅有皇帝一名男性能与宫中女性一同饮宴,即使是皇子(除了幼龄以外)也不得参与。其次,宴桌的陈设、餐具的使用和宴会礼仪都很繁琐。后妃们虽然都是皇帝的妻子,但是身份地位不同,坐的位置,甚至使用的餐具都不一样。皇帝的御宴桌叫做金龙大宴桌,摆在乾清宫正中的宝座台上。左侧地平上,面西座东摆着皇后的宴桌,其余嫔妃的宴桌排在左右。皇后用黄地暗龙碗,贵妃、妃用黄地绿龙碗,嫔用蓝地黄龙碗,贵人用绿地紫龙碗,常在用五彩红龙碗……

  酉时(下午6点),皇帝入宴,皇后等人在座位处向皇帝行礼,礼毕,皇后等人各自入座。家宴所用菜品极尽奢华,据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清宫家宴档案载,皇帝的大宴桌所摆膳食一开始就有109碗(盘),加上宴礼中所进汤膳、酒宴,合计可达153品[1]。每张陪宴桌,起初摆20品,后添汤膳及进酒膳,前后有37品。家宴虽然丰盛,吃起来却绝不能随便。要经过送汤膳、进奶茶、摆酒宴、进酒、进果茶等程序。每一个阶段,妃嫔等都要向皇帝跪拜谢恩,这是家宴中规定的礼仪。同时,殿外乐队要按规定演奏相应的礼乐,乾清宫外的露台上演出承应戏,供皇帝与后妃们欣赏。承应戏演出结束后,后妃们要出座谢宴,行跪拜礼。皇帝起座离开,皇后以下各回本宫,家宴才算结束。

  除夕夜里子时(11点至第二天凌晨1点)是新旧年的交汇点,正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从此时开始,宫中的活动也逐渐推向高潮。

  从子正(0点)开始,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处设案,案上置有寓意大清疆山权利永固的金瓯永固杯,旁置朱漆浮雕云龙纹盘,盘上放置古铜吉祥炉和古铜香炉。先在金瓯永固杯里注入屠苏酒,由皇帝亲手点燃玉烛,手握“万年青”笔,在吉祥炉和香炉上熏炙一下,然后开始濡墨挥写。先蘸朱墨写“福”字,再用黑墨书写“三阳开泰,万象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等吉语,写好的吉语会令专人收藏。接着皇帝要浏览当年的时宪书,昭示新一年的时间开始运行。

  皇帝元旦前后要祭拜的去处非常多,比如,紫禁城内有奉先殿、钦安殿、养心殿、坤宁宫以及宫内各处有神位与前代帝后御容的殿堂,宫外还有堂子、大高玄殿、寿皇殿等处。这些地方的祭拜对象既包括皇帝的祖先,也有佛祖和道教的神。看来,皇帝真的是谁也不得罪。他一定认为各路神仙、祖先都敬诚拜谒了,神明们一定会保佑大清王朝。

  在除夕夜吃饺子是我国北方地区最为普遍的习俗,饺子的谐音是“交子”,这与子时跨越两天有关;又因饺子形似元宝,所以被赋予了“招财进宝”的吉祥寓意。而子时的清代皇帝,正在忙于“开笔”、浏览时宪书,还顾不得吃饺子,只有在宫内各处诸神灵前磕完了头,到了元旦早晨才御临乾清宫西侧的弘德殿吃饺子,清代满族称面食为饽饽,所以称这时所吃的饺子为吉祥饽饽[2]。

  皇帝为何要在弘德殿吃饺子呢?嘉庆皇帝钦定《国朝宫史续编》中说,此地为“皇上传膳、办公之所”。事实上,皇帝进膳的场所并没有固定的地方,但不管怎么说,这里是皇帝的法定传膳之地,就像皇帝不论死在什么地方,都必须在乾清宫停灵,表示“寿终正寝”一样,清代的各位皇帝在每年元旦吃第一顿饺子时,也必须到弘德殿。御膳房的厨役们聆听着标示皇帝行踪的爆竹声,掌握着准确的时间,等到皇帝一踏进弘德殿,那刚好出锅的饺子也立即被端至御案前。

  清宫皇帝大年初一吃的头一锅饺子必须是素馅的,而且还必须和敬佛的饺子一同下锅煮出来,以求新的一年平安、素净。吃素当然有敬佛的含义,更主要的这是清太祖的传统。据说努尔哈赤称帝后与明朝作战,杀伐过重,在占领辽东的这年正月,在告天祭祖时忏悔多杀,便规定元旦祭天祭祖用素馅煮饽饽,后来成了定例。入关后,清宫仍保留这一传统,此外在这些吉祥饽饽中,要把一个包有小银锞子的吉祥饽饽放在最上面,使皇帝一上来就能夹到,预示新的一年事事吉利。

  在元旦这天,皇帝作为表率,要带领王公大臣到皇太后的宫中祝贺新年,向皇太后献上贺表,行叩拜礼,然后皇帝再到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的朝贺祝颂。朝臣祝贺之后,皇帝回到乾清宫接受皇后及众妃嫔的祝贺,再之后,由皇子皇孙向皇帝行祝贺之礼,就在这频频的祝贺声中,新的一年到来了。小孩受惊吓收魂三句咒口诀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fu.yonana.cn/a/sw/2023/0219/12833.html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关于我们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扫码关注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3140号-1 
Copyright ©2019-2023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备案号:湘ICP备20220231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