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生的婴儿。出自老子《道德经》“含于德厚,比于赤子”,唐初经学家孔颖达解释:“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
( 古代泛指1岁以下的婴儿小儿收惊符。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出自《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
( 古代指七、八岁的儿童。意即儿童换齿之时,。唐代诗人白居易《欢儿戏》:龆齓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
( 古代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 古代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未成年人。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称为总角。出自《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
( 古代指十三四岁的女孩。豆蔻本是植物名。唐代诗人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 古代指十五岁的女孩,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 古代指指十六岁的女孩。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所以旧时称女子十六岁时为破瓜之年。 )
( 古代指二十岁的女孩。出自明代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
( 古代指八岁男孩,龆指儿童换牙。出自汉代蔡邕《议郎胡公夫人哀赞》:严考殒没,我在龆年,母氏鞠育,载矜载怜。 )
( 古代指十五岁至二十岁的男孩,出自《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
( 古代指十五岁至二十岁的男孩。古代男孩束发为髻。出自《礼记·玉藻》:童子之节也,缁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 )
( 古代指二十岁的男孩。《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唐初经学家孔颖达解释:“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年的帽子,但由于身体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