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每个成年人曾经的温馨记忆,儿童时期,懵懂年代,天真浪漫,朝气蓬勃,富有幻想,充满渴望小儿镇惊符,憧憬未来,天马行空小儿收惊符,对万千世界任何一件事物,莫不感到神奇,急于想揭开其中的奥妙;于滚滚红尘中的林林总总,皆是充满期待,跃跃欲试,梦想着快速长大。
关于儿童的定义,古今不同,官方和民间各有差异,就拿联合国的保障儿童权利的《儿童权利公约》和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儿童保护法》规定,将“儿童”界定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而在医学界,则将儿童规定为14岁以下作为医学观察年龄段。
婴幼时期(0-1岁),则称为“襁褓”、“婴儿”、“婴孩”。襁褓为包裹婴儿的宽带和被子,比如《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
幼儿时期(1-2岁),则称为“孩提”。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如《老子》:“如婴儿之未孩。”,《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幼年时期(7、8岁),则称“龆龀(tiáo chèn)”、“髫龀之年”、“垂髫”等,“龆龀”指换牙,通“髫”,“髫”指小儿下垂的短发。《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东观汉记·伏湛传》:“龆龀励志,白首不衰。”。
孩童时期,也称“黄口”。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高诱注:“黄口,幼也。”)。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未成年时期,则泛称“总角”,出自《诗经》,如,如《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泛称儿童时代。
男孩十二三岁,也称为“诵诗之年”、“舞勺之年”,十五岁,称为“舞象之年”,二十以下称为“弱冠”;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之年”。这些都出自《礼记》,《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以上就是古代对儿童时期的大致称谓,然而古人在词语运用上灵活多变,经常是泛泛而谈,并没有确切的时间段,尤其在诗词中,就有多种称谓并存,有的逐渐变成儿童的代名词,比如女孩儿十二三岁,被称为“豆蔻年华”,出自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形容男孩女孩儿童时期亲密无间,则用“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儿童时期,名称繁多,不少充满了诗情画意和心情寄托,也表达了人们对童年时期的眷恋怀念。古往今来,关于儿童的诗词不胜枚举,我们就撷拾几首,略作赏析,看看古代儿童的五彩斑斓的童年吧。
唐代状元诗人贺知章的这首诗,描写诗人告老还乡,稚嫩儿童,天真烂漫,以为是客,询问何来。诗词朴实无华,情真意切,脍炙人口,妇孺皆知,被广为传颂。
李白著名诗篇,天宝元年(742),李白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其中描写儿女依依不舍,牵衣不让走的情形,这是儿童之常情,让人怜爱。
杜甫这首描写到邻居家作客的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园田情趣,格调清新。其中的儿童,看到有宾客上门,非常高兴,看得出已经见惯父辈客人前来拜访,因而十分好客。
杜甫名篇,其中蕴含着悲天悯人的大情怀,我们不必赘述。只想说其中的“南村群童”,确实令人心烦,不过这也是少年天性,贪玩淘气,惹人招烦,伟大诗人杜甫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一个糟老头子,自然越喊跑得越快,因而杜甫不得不痛斥为“盗贼”。
白居易这首童趣诗词,是晚年之作,非常有趣,描写了和孙辈们一起相处的情形。诗人喂鱼赏鱼,孙辈们垂钩钓鱼,非常淘气,两种心态,相互对比,于平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发人深思。
这首《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代表作,描写了“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坐在草丛一动不动,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稚子却怕惊动鱼虾不予应答。描绘的儿童形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也显得老气横秋,稳坐钓鱼台,极富艺术感染力。
胡令能这另一首诗,描写乡村儿童,很少见过官员的车马(那浩荡的气势),都慌忙跑到芦苇荡的深处躲藏,把儿童的胆小羞涩刻画的惟妙惟肖。
唐代诗人姚合擅长五律,以幽折清峭见长,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的闲适情趣。其中用宾客读书,儿童贪玩骑竹马来衬托清幽时光。
这首杜牧名作,祭祖扫墓,春雨绵绵,黯然销魂,欲借酒浇愁,骑在牛背上的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意反转,清新明快,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尤其是其中的牧童,显出了闲适恬淡的田园童趣。
辛弃疾这首词,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朴素温暖而有风趣,尤其是其中最后一句,“小儿无赖”,躺在溪边剥着莲蓬玩,把儿童的天真烂熳描绘的淋漓尽致。
以上是笔者在古诗中撷拾了几首关于儿童的诗词名作,描绘了儿童的各种形态,或喜或闹,或颦或笑,或天真,或淘气,或胆小,或老气,无不是惟妙惟肖,各具特色,另外关于儿童的诗词歌赋还有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赘述,希望您能喜欢。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