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北起寒冻、付寨,南至大林、皮店、陡沟,正阳广大农村的诸多乡镇里,小孩子玩游戏引起的恐惧,野外洗澡时呛几口水的害怕,亦或是受到来自外界人或其他动物的惊吓,回家又不敢告诉家长,憋在心里,便整天闷闷不乐,无所适从。
孩子常常出现夜里猛地惊醒,大哭,头发直竖且分绺,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复发烧又很难医治等等症状。那时的大人们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加之医疗条件极差,没钱,看不起病,便认为是孩子掉魂了,就去寻求一种能够治疗孩子疾病的土办法——喊魂,收魂。久而久之,这种方法便在农村得以流行。
喊魂。这种方法简单实用婴儿受到惊吓怎么念叨,人人可以操作,尤其适用于12岁以下的儿童。如果小孩子受到意外惊吓,或者不幸落水被救后惊魂未定,就需要喊魂了。具体方法是:在21点以后,村上的人大都入睡了,夜静下来以后,由孩子的妈妈,当然也可以是孩子的其他直系亲属坐在掉魂孩子的身边,直呼孩子的乳名,喊道:“谁谁谁吓掉魂不怕,回来吃饭呐”,旁边还要有一人负责答应“回来了。”
这样每晚喊上7遍,连续喊上7天即可。如果很清楚地知道孩子被吓掉魂的地点,比如池塘边,山脚下,树林里,那么大人就直接带着孩子到出事地点呼喊。喊叫的方法和人数同在家里一样。负责喊叫的人走在最前面,孩子跟着压惊符咒,回答的人在最后边。
不同的是负责喊叫的人手里要拿一根树枝条,最好是柳树枝条在地上拉着,意思是让魂儿好跟着回家。要从出事地点一直喊到孩子的床铺前,让孩子安静地躺下,魂儿就回到孩子身体内了。据说这种方法比在家里喊魂更灵验。
收魂的方法有很多,我的记忆里主要有铜勺锡水收魂。同样是在夜深人静之后,负责收魂的人提前准备好一把铜勺子,一块锡,一些木柴,让掉魂的孩子坐在椅子上,为保证安全,还要在孩子头上披一块厚毯子。收魂的人在铜勺子里倒进一些植物油,把锡块放进去,在火上加热,等到勺子里的油燃烧起来后,迅速端起来在孩子头上环绕,口中念着咒语,反复7遍。最后将油已烧完,锡完全熔化、又中了咒语的锡水倒在平坦的地上(家中都是泥土地),锡水迅速凝固成千奇百怪的形状。
收魂者和大人们便开始一起讨论分析这些他们认为是动物、植物、妖魔鬼怪,或者是某个人的样子的锡块,还不时地询问孩子一两句是怎样吓掉了魂儿,感叹怎样让孩子遭受了大罪等等,然后让它们赶快离开,并许愿以烧纸钱作为馈赠。为了彻底把吓孩子的东西都找出来,需要连收3勺才行。
这种方法只需要一个晚上就行了,周期短,省时间,但不适合12岁以下的孩子。理由是1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动锡,或者还有孩子太小,不听话,看见燃烧的火焰在头上旋来转去不安全的缘故吧,不得而知。
还有划圈收魂的。需要的条件是天气晴朗的午后,大概在14点以后吧。收魂人让掉魂的孩子在院中太阳能够照到的地方站好,手持一根大约50公分的桃木棍,绕孩子划上一个直径大约1米的圆圈,然后口中念起咒语,7遍之后,轻轻地在孩子头上一拍,笑着说:“好了,魂儿回来了”,就结束了收魂的工作。
而符咒收魂的收魂人要提前向掉魂孩子的家长询问孩子最近的情况,家族的情况以及家中祖宗牌位的位置,还要找出祭祀用的香炉备用。
待这些情况掌握小儿收惊符、器具准备好之后,收魂人将随身携带的火纸展开,用毛笔刷刷写上几行字(写的时候是不让别人看的,其实看了也不认识),再画上稀其古怪的符,口中咒语念念有词,按照他自己独有的方式折叠起来,亲自放在供奉的灵牌前,用香炉压好,嘱咐男主人3天(这期间任何人不准打开或挪动纸符)后连同几页纸钱一同在灵牌前烧掉就大功告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农村医疗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人们对于孩子出现的任何一种、哪怕是极小的病症都会极为关注,并迅速就医。
尤其是孩子们从进幼儿园就开始接受预防意外伤害的教育,特别是在2007年6月1日,国家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孩子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加上社会、家庭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家长科学知识的丰富,育儿水平的提升,孩子们极少会出现恐惧、焦躁、精神萎靡不振的所谓“掉魂”症状,每天都在健康快乐地成长。
喊魂、收魂这种寻求心理慰藉的有点愚昧方法,也就在20世纪末,从正阳广大农村渐渐地销声匿迹了。
作者简介:陈强州,男,生于20世纪60年代,正阳县教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香港行走散文《行僧菩提》签约作家,作品被收入多种文集及年度选本,获得过多种文学奖项,著有诗集《只想留一丝璀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