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主要是指动物的运动功能的丧失,如走、跑、跳;有时也指社会工作机构或系统不能有效地运转,如网络系统瘫痪等。脑性瘫痪就是指丧失走、跑、跳运动功能的原因在于大脑中枢。脑性瘫痪的医学定义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的非进行性损伤所致持续性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活动受限的一组综合症。脑瘫常并发感觉、知觉、认知、交流、行为紊乱、癫痫、继发性肌肉与骨骼问题。
这个定义是《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供专业人员学习使用的,作为普通读者尤其是脑瘫儿童家长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如什么是“发育中的脑”?如何理解“非进行性损伤”?搞清楚这些问题后,会加深对小儿脑瘫的认识,增强康复治疗的信心。
发育中大脑,也就是非成熟的大脑。从受孕胚胎形成开始到出生后婴儿期(一岁以内)正是大脑发育期,这种大脑发育过程不仅包括脑神经细胞及其神经组织的生长发育过程,也包括出生后适应地球引力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的运动、姿势、思维、语言等功能的建立过程。这种发育过程,才使得小儿脑瘫具有损伤的非进行性和早期干预的有效性特征。这期间大脑受到任何损伤,都会影响神经细胞的分化和神经通路的形成,造成损伤部位大脑细胞数量的减少,特定神经通路建立障碍。由于大脑处于发育期,这种损伤不会持续恶化,但表现会有些变化。临床表现为多种形式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影响“翻,坐,爬,站,走”的运动规律形成,影响人类直立行走的运动特征形成,影响智慧生命活动,通常在婴幼儿期就会表现出来。在这期间通过我们有效地康复训练,或会唤醒激发某些沉睡大脑细胞;或会重组打通某些信息传递通道来代偿和适应人类运动特征和社会特征。如果是成人大脑受损,如脑出血,脑血栓等其后遗症也会表现出与小儿脑瘫类似的症状。但两者之间的根本性区别是,成人的大脑已经成熟,不具备再生长的条件,运动功能是“丢失”,已经具备的动作,突然不会了,想动动不了了。而小儿大脑正在发育之中,运动功能是“建立不能”,没有按生命运动规律建立运动特征,翻、坐、爬、站、走的基本运动形式建立困难。两者相比,发育中大脑的功能恢复和重建要好于已成熟大脑。出生一岁以上,这时的大脑已经基本成熟,此时的脑损伤,大多是由于外伤,感染等原因造成。只是表现出相对较轻的与损伤部位相关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一般情况下会归入原发疾病,称为该疾病的后遗症。如脑炎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等。国外也有称之为新生儿期后脑瘫或后天获得性脑瘫。或者称为继发性脑瘫。无论怎样定义,脑性瘫痪的实际表现大致相同,都会造成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临床上将之区别主要是在康复治疗上方便采取不同的方案。本书所涉及到的脑性瘫痪专指发育中大脑损伤造成的小儿脑瘫。
在脑性瘫痪的定义中明确表述是脑损伤为非进行性。如何理解“非进行性”?一般我们所说孩子脑损伤是非进行性的,是针对整个大脑来说的,非进行性是指损伤的那部分区域范围不会继续扩大进而累及到其他部分的脑区域。也就是说脑损伤不像脑肿瘤和感染性疾病那样不断恶化和扩大,病情持续加重。举个的例子:一个苹果的周边部分烂了,它会持续的扩大,进而累及到周围和中心的部分,最终导致整个苹果全都烂了。这种形式就可以理解为进行性的。脑瘫儿童的脑损伤不是这种情形,也就是说脑瘫儿童的脑损伤那个部分不会继续发展,区域位置相对固定。
由于大脑的区域部位有严格的功能区分,哪块肌肉收缩,维持什么姿势,对周围环境的反应等,是由大脑相关区域控制的。大脑的指令到达哪里,那里的肌肉会收缩或者放松(出现协调控制动作),进而出现我们的自主控制动作。脑瘫儿童由于脑损伤的存在,大脑的运动控制功能出现障碍,不能像正常运动控制那样自如的控制我们的身体,而且损伤的大脑会持续的向我们的肢体发出异常的动作信息。而这些动作信息会持续的分布在局部(一般是一个小范围的肌肉群组)某些肌肉组织上,形成持续存在的相对固定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表现。
这种非进行性的损伤既然已经形成并相对固定地持续存在,就肯定有各种异常表现的存在,并能有各种信号提示我们认知这种损伤的存在。理论上,从损伤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可以有损伤的表现可以认出。实践上,已经有些方法可以通过对患儿相应的静态观察和动态激发来揭示这些异常表现的存在(参见第三章内容),提示家长和医生重视这些表现所表达的风险因素,及早进行有效的发育监控和干预。
如果家长感觉到孩子的有些症状和表现逐渐加重,有明显地变化或出现新的病理表现,就不能轻易考虑是小儿脑瘫,通常要请专业医生来排除一些感染、代谢性疾病或免疫变性疾病的可能。
总之,小儿脑瘫是发育之中大脑的非进行性损伤,早期就会有相应的症候表现,在大脑发育成熟之前进行干预治疗,可以实现功能代偿小儿收惊符,康复希望很大。一旦大脑成熟,异常错误信息就会固化在大脑之中,康复难度加大。
版权声明:本文为 “小儿收惊网,小儿辟邪小儿化煞宝宝平安符小化化病小儿夜啼符小儿聪慧符”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